秦朔:从竞赢的时代到共处的时代丨AI时代的人类意见

2023-12-22 22:34

企业家朋友们:

你们好。

这是2023年的12月下旬,北京降雪,上海降雪,广东降雪。我不知道这是更冷的冬天的开始,还是一个丰年的兆示。

但我知道,由于外部性、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政策性、素质性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你们注定将在一个时间较长的卷时代、韧时代、不确定时代,“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汰弱留强,百炼成钢,凤凰涅槃。

在你们这个群体中,有人对我说,卷其实是解决企业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卷意味着竞争,而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也有人说,市场有5种海——深蓝海、蓝海、黄海、红海、毒海。要想不被卷死,只有不断创新,变得越来越蓝。

还有人说,未来五年,如果一个行业里有很多企业年年亏损,流血流完了,80%的企业要么关掉要么兼并重组,那才是真正的卷。

巨大的产能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注定了,卷是常态。

要么是龙头冠军,要么是专精特新,要么有高性价比,要么有极致体验,要么护城河足够深,要么有新技术路线或新商业模式,否则大家的日子都很难。

所谓高质量发展,是不是就是靠一般性、平庸化的做法,很难继续发展的发展?是不是就是市场压力很大、竞争水平越来越高、企业一口气也不敢松懈的发展?

如果这就是命运,如果卷的结果也提升了行业竞争力、企业创新力,那么你的选择只能是适应,同时一边卷,一边破。

我还看到,你们正把在高度内卷中练就的能力卷向全世界。

“中国能力的全球化”,这是我看到的中国企业在未来的最重要趋势之一。

我丝毫不怀疑你们的能力,我希望提醒的是,和过去几十年世界的大趋势是越来越平所不同,未来的大趋势是,本土化要求越来越高。有的本土化,对外来者的身份提出了更多限制(所谓“朋友圈化”),有的则要求,你要更深地融入本地,带动本地的投资、就业和供应链成长。

新的全球化是更加本土化的进程,你不光要考虑“我要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想要什么”,否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你是否了解所到地在项目招标方面的合规要求?

你是否知道在很多地方,即使你是雇主也不能随意要求工人加班?

你是否明白,如果你每天的开店时间远远多过周围的店铺,他们会向政府申请对你进行限制?

你是否关心并推进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相关准则?

你是否考虑在管理团队中如何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

你是否从投资、治理、管理到供应链都有本地化的长期打算?

之所以问这么多问题,是我觉得你们走出去的障碍不是自身能力问题,我相信你们也不怕竞争,大概率能够竞赢。我最大的担心是,别人因为怕你们,或者要防风险,不跟你们玩了。

这是你们走出去最大的风险,需要智慧、勇气和韧性的叠加,方能真正握住机遇。

你们慢慢会发现,哪里都没有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一定要给别人出路和空间,合作生财。否则,即使你没有什么错,但一下子把别人的现有利益格局冲得七零八落,也会遭遇各种抵制,因为利益格局的背后是利益相关者,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命运。

前不久,浙江一位外贸企业家从墨西哥和智利回来,告诉我,当地人对中国人挤兑本地就业以及中国人的纳税意识很有看法,这里的中国商人连店面都不敢打开,被抢是经常性的。

我联想到几年前去埃及,听当地人抱怨,有中国商人在这里开采加工石材,工厂建在路边,连天棚都不搭,因为觉得沙漠地带很少下雨,这点钱也要省。“把我们的石头弄完就走”,这就是当地人对中国商人的印象。

当然,中国企业出海做得好的,也有很多。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几年前,我到距慕尼黑不到两个小时车程的金根市采访中集集团收购的齐格勒。它是德国最大的消防车企业,一家百年老店,因为和竞争对手搞隐性价格联盟,被欧盟罚了900万欧元。齐格勒是家族企业,拿不出那么多钱,反垄断诉讼失败后,2011年实体申请破产,2013年公开招标,中集以5.18亿港元赢得收购。齐格勒在荷兰、德国有7家工厂,员工2000多人,接近一半都在金根。

齐格勒一开始也有些恐慌心理,但中集很快赢得了其信任。中集派来的管理人员告诉他们,中集是A+H上市公司,有长期的国际经营经验。中集派来的高管用十几天时间从南到北跑遍了齐格勒的9大客户,跟他们说明未来齐格勒想做什么,特别是会用中国市场带动齐格勒的发展。

中集也和当地主要协会、市政府沟通,化解他们对中国人把专利技术拿回中国、把工厂搬到波兰甚至成本更便宜的地方的担心。为了尊重员工感情,中集方面主动建了一个小博物馆,把齐格勒一个多世纪的品牌产品都搜集起来。齐格勒每年12月会举办一个小小的颁奖仪式,感谢为企业工作了25年以上的老员工。齐格勒原来的工会也一点没变,12个工会成员由选举产生,其中一个是专职人员,负责代表劳方和资方谈判。虽然他们希望多加点工资,但通过沟通,他们也很讲道理,觉得企业首先要活着,要发展,所以保持了劳资平衡。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还能不能完成这样的收购,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长久的。

你们有旺盛的企业家精神,但着眼未来,还需要增添商业文明的修为。

商业文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创造。道不远人。你要在别人的土地上谋取利益和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如何为本地创造价值,提升本地福祉,对利益相关方负责。这样才能扎下根。

商业文明的发展,既取决于企业的努力,也取决于环境的质量,包括制度与治理,人口与文化,自然环境,以及技术。

在过去超过1/4个世纪里,自然环境对商业文明最大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的形成,技术对商业文明最大的影响是网络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

2010年9月,阿里巴巴曾经发布过《新商业文明宣言》,提出云计算和泛在网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推动商业计算的快速响应、按需取用与普遍服务,“人类的大规模协同和个性化创新,推动着商业文明又一次走到了跃变的关口”。

具体表现包括:企业内部走向扁平化与透明化;以客户为中心、按需驱动的大规模定制乃至个性化定制;协同、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逐步成为主流形态;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工作、生活、消费与学习走向一体化;自发性、内生性、协调性成为网络世界治理的主要特征,对话和协商成为普遍的选择。

宣言相信:开放、透明、分享、责任是新商业文明的基本理念。

2015年,华为公司也发布了一份宣言《共建全联接世界,拥抱新商业文明》,提出:基于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互联,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工业革命4.0正在发生,全联接的智慧世界驱动新商业文明。

华为对未来的预判是——借助ICT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重构,驱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进化,无论对于哪个行业这场革命的核心都是智能化。全联接、零距离、因我而变、万物智能,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华为还提出了一个“ROADs”的概念。掌控未来的“联接一代”和“数字元人”代表着互联网时代的新消费行为,这种行为可以归纳为“ROADs”——Real-time、On-demand、All-online、DIY和Social(实时、按需、全在线、自助与社交)。

今天,我们又站在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新起点。如果说2010年和2015年的科技巨头对于云计算、智能化怀抱着超级乐观主义的信念,今天,新一代人工智将把人类带向何方,似乎有着越来越多的担忧。

假如AI(人工智能)发展到人类的智能水平,进而超越人类智能,AI会怎样对待人类?人类是否会失去对AI的控制权?

如果是这样,未来的某一天,商业文明将由AI主导——何为商业?何为文明?人类今天乏解的诸多难题,是一一迎刃而解,还是更加扑朔迷离?

人类和AI之间,如何共处?这是比人类内部共处更为严肃的问题。无论如何,盲行的风险会越来越大,而且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突然进入拐点。人类失控,AI接管。

问题不是监管那么简单,人类需要共同合作,趋利避害,至少要筑牢一个“不毁灭自身”的底线。

总之,未来,是共处比竞赢更重要的时代。

我希望未来某一天,当我打开财富500强的排行榜,看到有更多的你们,进入跨国企业的名册,成为世界的朋友,时间的朋友。

而到那时,希望技术依然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秦朔

2023年12月

(作者系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任)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