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保兴:造就美丽乡村需要八个“坚持”

站在未来看现在2024-01-02 12:32

仇保兴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

有魅力乡村,才有美丽中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保护村庄周边的山水和自身的空间肌理,特别是有历史感的村庄。它们从周边的山水田园中成长出来,其乡村规划要尽可能地保护保留原有的自然和历史肌理、生物多样性。

浙江在城镇化过程中间推行了一个美丽乡村计划,请了一批美术家去借鉴山水图的风格,为乡村设计了一套符合江南水乡的建设规划。乡村旅游因此兴起,农民收入每年递增甚至连续3年翻番。

村庄的建成,是叠加在比它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农田、山水和原野之中,因此村庄不是一个可以完全独立的空间。各类规划实践要为这些田园风光得以长久保留而留出余地。

第二,坚持空间与功能的有机统一。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合一,是农村重要的特点。相比之下,城市是分离的。因此,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补缺,这样农村才能设计得好,延续历史文化遗产,且其自身的资产价值不断上升。城市越发达,城市化比例越高,向往农村旅游的人就越多,近七成农民增加的收入就来源于此。

改造村庄时,村庄的标志、路口、吸引人的网红打卡点也跟城市不一样,例如,村庄就不适宜做一个很大的宅门。自然的、有历史感的标志才是农村吸引城市人的法宝。

第三,保持与改进乡村生态循环。乡村的一切来自于土地,又回到土地中去。生态的“就地微循环”非常重要。有很多农民分散地饲养鸡、鸭,这对土地有好处,集中饲养反而变成污染。所以,同样是饲养,集中和分散,对生态的影响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应该把农村的生态观坚持下去,不要照搬城市的治理办法,利用大自然的自身降解能力。造就环境美丽、水域清洁、土壤质量不断改善的美好乡村。

第四,坚持传承乡土文化。一个乡土的文化,不仅是对农民心灵的慰籍。每个人都有田园梦,谁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

雅安灾后重建,就保持了原址原貌。其中有个细节:我们古代人所有的柴火是从山上挑下来,栏杆反而形成阻碍,所以震后还原的历史村庄就保留了没有栏杆且离河面距离很近的样貌。我们必须保持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文化传承,而不是由现代人去改造。

我们还做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传统村落的评比。中国有72万个传统村庄,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不断消失,这些传统村落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遗产,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乡村振兴的浪潮当中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子子孙孙传承下去。

第五,坚持推广适用的低碳技术。

我们对于农村的污水处理、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以及农村各类新技术的应用,都要以“适用”为原则,不能像城市一样,搞一个中心式的管道,会造成资源浪费。小型的分散式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可以使水资源高效率循环利用。

第六,坚持因村施策,防止整乡推进。农村千百年来都是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乡村振兴亦应该如此。每一个县、每一乡,十里不同音,每个都不一样,每个都可以成为有特色的网红打卡点。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山水资源,采取从下而上的规制办法。

第七,要坚持逆向整治。凡是城市里有的大广场、宽马路,都不应该出现在农村。农村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乡村强调独到的野味趣味,乡村振兴应该把乡村里传统的东西弘扬出来。道路、建筑、场景跟城市不一样,庭院、农作物在农舍旁边很自然地生长,这才是城市人向往的旅游地。如果把村庄都改造成一样的景观,谁还去乡村?我们提倡逆向整治。

第八,坚持农民自主振兴乡村,而不是取而代之。我们很多取而代之的想法,有很多蓝图,要改造农村,其实多数是失败的。我分管乡村建设13年,我们看不到任何振兴举措是从一个政策、一个蓝图带到农村去,最后是成功的。只有坚持农民自治,农民、农村、农业三农协调发展,才能让乡村可持续发展。这其中,农村、农业是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物质形态。有很多所谓农村领域的专家并不是农民,他们应该从农民的角度思考。任何举措只有有益于农民,才能繁荣乡村。

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到了我出生的地方——安吉渔村,写下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总书记非常欣赏这个渔村,那里每一个房子都不一样,甚至每一个房子上的瓦片颜色都不一样,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温度下烧制出来的。安吉渔村就是逆向整治的典型,农民的收入连续七年翻番,因为吸引了上海、杭州的城里人一年四季都在那搞农舍,既繁荣了经济,还生产一批农副产品,又创造出了就业岗位,把农村人“往哪里去”的老大难问题也解决了。

概而言之,所有的乡村振兴和乡村整治,要尊重自然,尊重乡土文明,防止照搬城市模式大拆大建;农房改造应在尊重当地乡土建筑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增强安全、宜居、绿色和美观,防止照搬工业化、产业化、单一化模式下乡;乡村的基础设施改造(除城郊农村之外),原则上,乡村矩阵的建设应是分布式、小型化、微循环,防止照搬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大规模、中心化模式;乡村规划和农居设计,要传承本地、本村文化传统风格。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要激发和保护农民主体积极性,切实防止各级政府“包干代替”“美化冲锋”“整乡推进”“交钥匙工程”等。

(本报记者陈月芹据演讲整理,略有删节)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站在未来看现在】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