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院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把中国由一个金融大国建设为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为未来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方向,我们现在也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金融强国,这个目标有怎么样的内涵和特征?第二,如何实现?第三,如何设计从今天到未来金融强国的路径设计?目标已经提出来了,路径设计需要社会各界去认真地研究和探索。
首先,我们要思考什么是金融强国。
在我的理解中,金融强国的建设是基于国家综合性能力基础上的,说这个国家是一个金融强国,实际上是认为这个国家的综合性能力是很好的,而且金融强国的基础不但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国家的软实力基础上。对中国来说,这两个都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的创新和可持续增长是重要的硬基础、硬实力,完善的法治和高度的社会契约精神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从目前看,世界上曾经有过和现在还在的金融强国只有两个,一个是过去的英国,一直到今天英国在现代金融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是今天的美国。我想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国家将成为第三个金融强国。
金融强国的内涵和特征很多,概括地的说主要有三点。
一、金融强国的金融体系是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强国中金融的功能是多元的,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它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和居民、投资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满足金融、实体经济和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完成。改变单一的金融结构,使金融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而且改革只有通过市场的力量才能完成,市场对金融结构的改革会使得金融的业态变得多样,多样化的金融业态具有多元化的金融功能,才能契合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
二、金融强国有很强的法治能力、有完善的法治基础,金融本质上是一种契约交易,金融强国意味着无论是内部资本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对其金融产品有信心,保持着高度的信任。这种信心和信任来自哪里?当然来自完善的法治,同时也来自这个社会和国家高度的契约精神,在高度契约精神基础上,法治还要求它的市场高度透明,所以在现代金融的架构中,透明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金融强国中的金融一定是现代金融,现代金融的基石和核心是资本市场。在金融强国中,资本市场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理解资本市场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融资的市场。
三、金融强国的金融一定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这种开放和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其次是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对中国而言,如何使人民币成为自由交易的国际货币,如何推动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和跨境资本流动,是未来我们面临的复杂改革。这项改革比2001年中国加入WTO要更复杂,更艰难,要充分估计到它的难度,尤其是在今天外部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的背景下。一国特别是大国的货币自由化和国际化当然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和谐外部环境的构建和我们完善的法治有密切关系。
国际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如何提高开放的纯度。对中国而言,就是如何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交易中心。这个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人民币计价资产的交易中心,这也意味着人民币资产是全球重要的财富储备工具。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央为什么说要发挥资本市场的枢纽作用,也可以体会到资本市场在整个金融强国建设中起到的基础作用,枢纽的辐射力很强,不是单一的融资功能。我们在相当长时期内把资本市场定位为融资市场,我一直觉得这没有深刻理解资本市场在金融强国的建设过程中的战略价值。
想要市场好起来,首先要从观念、认知上进行重大的改变。中央所说的资本市场具有枢纽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和理论的借鉴。可以看到金融强国的国际化,对外开放非常艰难,建设金融强国甚至比建设贸易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甚至科技强国都要难得多。因为它涉及一系列社会以及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软实力的改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还要社会性资本和国际投资者的认可,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漫长不可怕,只要我们知道不足在哪里,就能找到改革发展的重点。
金融强国建设的第一个重点就在资本市场,它有综合枢纽作用,是市场化融资的重要渠道,是社会财富管理的平台,还是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币自由化、国际化的闭环机制,回流枢纽机制,辐射面非常大。资本市场是综合的,它是国家经济转型重要的推动者,没有资本市场产业的升级迭代将会延缓,资本市场也不仅仅是二级交易市场,更影响着市场前端各种金融业态的发展。
我很担忧对金融理解的不准确、不完整,我们要完整、系统地理解现代金融以及金融强国的含义和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这点东西,必须有战略的视野。当然,用这个目标衡量今天的资本市场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过去33年的发展中,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上市公司结构、发行制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但用金融强国的标准来看,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目前,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关切点就是我们的市场,大概已经超出了对任何一个领域的关切。我们要意识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市场不太好是有内在原因的。
最近半年来,监管部门努力在进行政策的调整。为了稳定市场,恢复预期和信心,从印花税开始到佣金,甚至到融资融券等领域都进行了政策调整,监管也有所加强,对违规违法行为查得比以往都要严。但面对这些努力,市场在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反应不够,或者说没有完全反应出来。市场是有对冲机制的,我们在努力地稳定市场,为什么还是不尽如人意。可能有更大的力量在影响着它。我们研究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我猜想很重要的是要稳住信心,要让投资者有安全感,这和完善的法治是连在一起的。
基于这种认知,我通常讲制度的力量比政策更重要,制度有稳定预期的作用,制度的作用当然包括法治的力量。因为市场还处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我个人认为这个趋势不会太久,我们对中国的市场还是抱有信心,这个信心的前题是要做重大的制度改革。我们要把这些政策制度化,政策是短期的,把它变成制度就是长期的,一定要给市场长期的预期。
上面提到那些政策都要制度化,比如说减持约定,要明确是一种制度,未来要长期实行,甚至对减持的规则要求赋予新的内涵,把融资和财富的创造,利润的创造匹配起来。三年约定期是不够的,那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必须加上充分条件,就是说必须完成与融资规模适应的利润创造、财富创造,并且要有相应的分红,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才可能减持。这个必须制度化,我相信这个制度化以后,IPO的排队会消失。蜂拥的排队一定是制度出现了问题,排队的背后就是制度性导致排队有超额的利润,这个超额的利润是不公平的。
在企业发行上市的过程中,实际工作的人包括中介机构都在闯关。一方面,它本身就不太合格,所以冒险闯关;另一方面,闯关不成,再过一年可以重新申报。对于这些一定要思考,不能说闯关弄了一些假材料,一年以后变一个赛道又来了,法律要给他们威慑。为什么一巡查就有企业跑路,对于跑路的企业不要放过他,别让他明年再来。中介机构也要纳入名单之中,以后对这些中介机构推荐的上市公司保持高度警惕。
我们的工作要跟上,建立名单制度很容易,所有的造假要威慑。我们不仅仅要结果的处罚,前面也要做很好的制度设计。三十多年来,企业上市的速度很快,这么快还有堰塞湖,直到有一天中国的上市企业不再排队了,我认为就很好了。这些需要通过制度改革,让企业意识到别想闯关,闯关不得翻身。现在企业上市就是鱼目混珠,三年以后创始人、管理层是百亿富翁了,意味着闯关成功了。
2011年我们经历了安然事件,原来人山人海的安然现在成了一个遗址,因为财务作假,世界第五大财务会计事务所从地球上消失了,造假企业也不敢来了。我在证监会做过发审会委员专家,期间,我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不能让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企业上市。这是这份职业的责任,所以我在的时候过会率就比较低。
同时在这样一个时期,我建议IPO不妨暂时缓一缓。过去几年每年三四百家企业上市太快了,市场需要喘口气,资本市场要为国家的战略需求服务,但是这个前提要尊重市场规律。有人说IPO暂停企业融资怎么办?如果IPO一停就破产,活不下去了,就说明这个企业有问题。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不是救急的,也不是救命的资金,而是促进(企业)发展的资金。
认识到资本市场的价值是金融强国的重点,把市场搞好了,成为有成长性的可预期性的资本市场,金融强国的建设就有了基础。
其次,金融强国建设的难点是开放和国际化。
在大国经济体里面,中国的金融市场相对来说开放度是不高的,人民币无论是支付、定价、清算和财富储备大概占比3%,在支付市场超过了日元,但仍然不到4%;在投资市场、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占比4.5%,占比相对比较低。如何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和开放,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巨大难题。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内生性资本和外部资本对市场的信任和信心,要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化和国际化,首先是要有很强的信心,否则外汇储备承受不了。
第三,我一直强调完善法治的重要性,它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支点和基石。但是要完成它,不可能处于半封闭的状态。因为法治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国家信用的基础。
当我们明确未来实现金融强国中的重点、难点和支点基石,就知道未来如何推动改革。对金融强国有清晰的理解,对现状有实事求是的把握,只要我们能设计出通向金融强国的路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本报记者姜鑫据演讲整理,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