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洪业少年时客居山东十年

许志杰2024-02-04 08:09

洪业(1893年-1980年)先生,原名正继,号煨莲,福建侯官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洪业曾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923年被聘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学东亚系研究员,出版多部著作。

洪业与山东关系密切,其父洪曦清代末期曾在山东多地做官,少年时期洪业随父迁居济南,喝泉水、大明湖乘船、登顶千佛山,都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直到晚年也不忘。

八岁随父迁居济南

洪业出生于福州,8岁之前一直生活在福州。他的父亲洪曦一直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宏愿,因此奔波在各级考场,很少回家。

1891年洪曦中举,之后是三年一次的进士考试,连续三次都以失利告终。幸运的是,那时朝廷有一种叫做“大挑”的制度,中了举人的书生可到吏部登记造册,由吏部侍郎会见并征询意见,分配到各地做个小官。洪曦虽三次不中进士,但属于落榜者中的佼佼者,被选为“候补知县”。当时做官要避开原籍,于是洪曦被分配到山东,住在济南等候空职补缺。

1901年,洪业8岁时,祖母去世,父亲回福州奔丧,之后便携家眷来到济南。在去往济南的运河上,洪业还请船上的厨师教他钓鱼,充满了乐趣。

到济南后,洪业开始喜欢读小说,他背着教书先生到离家不远的书铺租小说回家偷着看,洪业回忆说,他最爱看的小说是《西游记》,后来读《封神榜》《七侠五义》《水浒传》,再后来读《聊斋志异》。洪业说,《聊斋志异》的文字实在好,对古文助益很大,书中的典故尤其用得恰当。

洪业10岁左右时,他的母亲弄到了几份《新民丛报》。那时中国正在发生巨变,洪业在济南从未见过这些报纸,《新民丛刊》是梁启超在日本办的报纸,批评清政府无能,声讨列强侵略中国。洪业看了《新民丛刊》后,知道中国几乎被列强瓜分,也知道戊戌变法的失败,少年洪业的思想开始出现根本性转变。

洪业父亲的各种努力没有白费,三年后由候补知县正式升任鱼台县知县,这年洪业13岁。洪曦仓促上任,在鱼台只做了不到一年知县,就因为身体不好辞职,回到济南,住在一条小巷里。作为家里的长子,洪业肩负起服侍患病父亲的重担。

父亲的病稍好些后,洪业准备报考山东师范附属中学,科目有中文、英文、数学。他很喜欢数学那种明晰、严格的训练,父亲还给他请了一位老师,每天下午到家里教授英文。

此时,济南开了一家公共图书馆,进去看书要两个铜板,不准抄写。洪业每天带几个馒头,在图书馆看一天书,看到一本《吕氏春秋》,洪业很喜欢,用了几天的功夫把全书背了下来。考试放榜那天,他和邻居同去看榜,看到自己名列榜首。因为当时在济南的外省人很多,而且多为官宦子弟,朝廷就开设了一所“客籍学校”,洪业转学过去。不久,洪曦被任命为曲阜县知县,洪业开始住校。

中学毕业时,洪业成绩优秀,当时上海开办了一所海军学校,洪业与父母商定报考这所学校,将来报效国家。他的母亲决定陪洪业一起去报考,他们从济南坐火车到青岛,准备再换客船驶往上海。不料遇上风浪,船到一个小岛避了三天,到上海时已经过了考试日期,只得放弃。不过上海海军学校也没有办起来。

此后不久,洪曦被免,赋闲济南,他思乡心切,第二年返乡,未料身体受寒,不治病逝,年仅47岁。从此,洪家离开生活了十余年的济南,洪业的弟弟洪端因病去世,埋在了章丘一座小山下,成为洪家与济南一根不断的线。

与杜甫“时光交错”

1952年,洪业所著《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英文版在哈佛大学出版,这本书成为一本权威性的著作,对杜甫的生平有很多新发现,对杜诗有很多新见解。

严格地说,这是洪业有关杜甫研究的一本论文集,而不是杜甫传记。之所以研究杜甫,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洪业在该书自叙中开宗明义:“吾何以兴念而撰为此书也?余年方十三,家父即授以杨伦《杜诗镜铨》,语予云,杜子美志意宏远,心性桀倔,且多谐趣;嘱予曰:‘其人也,天假期时,则显,运命未济,亦不衰。’”

洪业13岁时在济南读中学,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研读《杜诗镜铨》这样高深的书籍。洪业酷爱杜诗,将杜甫视为心中的“诗圣”。

在《我怎样写杜甫》中,洪业写道:“所谓诗圣,应指一个至人有至文以发表至情。”每当有人对杜甫产生异议、有所诟病时,洪业总是愤愤然而争执,这充分展示他对杜甫的偏爱。

有人说,这是洪业把杜甫与他的父亲比照“认同”了。洪业父亲洪曦的人生观,与洪业笔下的杜甫有些相近之处。洪曦的遭遇与杜甫差不多,都是科场失意,靠补缺上位,在任上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却没有作为,失官位则颠沛流离、贫病交加。杜甫有两个儿子,洪业父亲也有两个儿子。

洪业之所以将杜甫视为不可侵犯的“圣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却被研究者忽略了,就是杜甫与洪业都有随父客居山东的经历,两个人时光交错的“快意八九年”,在很大程度上,让洪业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杜甫科场失意,从长安来到山东追随父亲,并在山东游历各地,他的经历与从福州到随父亲客居济南的洪业很相似。

杜甫父亲曾在兖州做司马,唐代规定,一般情况下司马并无具体工作,多用于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杜甫从长安到兖州,随父母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与朋友一起到兖州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狩猎和观光游览。回到兖州后不久,杜甫再次与友人出行,这次是离杜甫父亲做官地兖州不远的泰山。杜甫的这次齐鲁之行大约持续了三年,很不幸的是,父亲因病在任上去世,杜甫护送父亲遗体回到家族墓地。

杜甫父亲是在任上病逝,洪业父亲也是由济南回乡探亲时去世,两人经历十分相似。有所不同的是,杜甫的父亲去世后,杜甫得以再次来到齐鲁大地,先去拜谒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兖州,杜甫曾住在山脚下一个叫石门的村庄,并写下《题张氏隐居二首》的诗。他还去了临淄,遇到儿时的伙伴李之芳,见到北海太守李邕,看望自己的弟弟杜颖。

自18岁离开济南之后,洪业曾经在上世纪30年代与家人一起回山东,并到山东大学作演讲,此后便无再回第二故乡的记录。但是,无论走到哪里,洪业始终把山东和济南记在心里。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苹芳等人访问哈佛大学,见到了洪业。当他知道徐苹芳是山东人时,洪业就问他,孔庙的石碑保存得怎么样?他还关心济南的泉水,当听说趵突泉流淌不断时,感慨道:“这可真奇妙,八十年前我父亲在济南做官时我见过这泉,八十年来还潺潺不停地流着。”思乡之情令人动容。

1980年12月22日,洪业先生在哈佛大学去世。令人欣慰的是,燕京大学时期洪业先生的学生张维华、徐绪典在1950年之后长期执教山东大学历史系,赓续洪业先生学术文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生学子,颇有成就。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许志杰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许志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