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与艺术

LCA2024-02-06 10:05

面对死亡,不同的创作者,表达不尽相同——一生与死亡相伴的蒙克( Edvard Munch ),用最后一幅自画像,解开自己的心结;席勒( Schiele )因老师克里姆特( Klimt )的离世难过不已,数月后,自己竟也倒在了相同的疾病下;王蒙寻寻觅觅,终是跌倒在了山野之中;文徵明慢行慢走,安然落幕。今摘写有关死亡的四段往事,呈现四种与死亡相关的艺术,是为《死亡与艺术》第二期。

病房里的死亡 蒙克 1893 年

蒙克:一生课题

死亡,从未远离蒙克。

1868 年,母亲因肺结核病去世。作为医生的父亲没能将妻子救下,自责不已,精神更是一度抑郁失控。那时的蒙克,刚满 5 岁。沉浸于悲伤中的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外露的负面情绪,悄然影响了这个男孩的一生。

几年过去,阳光仍未完全治愈蒙克,而此时,与其感情最深的姐姐也因肺病离开,之后,死亡二字彻底烙印在了蒙克的精神世界里。

病中的孩子 蒙克 油画 1889 年

晚年的蒙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回望年轻时代印记时写道:

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和死亡三位天使便站在了我的身边。在我玩耍的时候,他们自始至终紧跟着我,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和灿烂的夏日里一直尾随着我。我常常会在半夜从梦中突然惊醒,恐惧地朝屋子里四下张望,问自己是否在地狱。

自画像 蒙克 1943 年

1943 年,蒙克画出最后一幅“死亡画作”,巧合的是,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中的蒙克,面容苍老,站在一座没有指针的落地钟和一张床之间,消失的时间和永恒的休息处,隐喻着死亡的到来。蒙克站定床边,看向前方,似乎在与追随已久的死神对视,此刻的他,应是已经战胜恐惧,可以坦然接受一个节点的临近。

这一年年末,过完 80 岁生日,蒙克走向了终点。

席勒:遗憾赞誉

1918 年 2 月,维也纳分离派创立者克里姆特,因病离世。数日之后的第四十九届分离派展览,被灰暗气氛包围。

为纪念老师克里姆特,席勒创作出一幅石版画,石版画被扩展,进而制作成了展览海报。海报中的席勒,身着红衣,一副哀伤神情,坐在长桌尽头。长桌折角处的椅子,空空荡荡,这正是席勒为克里姆特留下的位置。显而易见的是,缺少了领路人的维也纳分离派,处在一片漆黑之中,他们沉静地忙碌着手中事务,却也悬浮在了界限模糊的时空中。

展览海报 席勒 1918 年

于维也纳分离派而言,克里姆特是重要领导者;于席勒而言,克里姆特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入学时的“坏学生”席勒,在克里姆特那里收到了最早的认可与鼓励,为了支持他继续向前,克里姆特更是数次购买其画作,有时甚至用自己的成名作品与之交换。创作中的席勒,亦深受克里姆特影响,只不过,席勒并未成为第二个克里姆特,他在老师的基础之上一路延展,开出了更为奇异的花朵。

《展览海报》局部

席勒的绽放,老师没能看到。在第四十九届分离派展览上,席勒大获成功,收获诸多赞誉,只是,那些纷杂的赞誉里,少了克里姆特。更为遗憾的是,仅过七个月,席勒因同样的病症,离开了人世。

王蒙:寻寻觅觅

1366 年,王蒙力避摹古之习,自创新貌,完成《青卞隐居图》。

青卞,即卞山,今称作弁山。古籍记载,项羽率众举事,其屯兵之所就是卞山。即使有这样的往事,即使有王蒙为此山而作的画,在今天的湖州,卞山仍显得有些寂寞,少有人踏足。

青卞隐居图 元代 王蒙

于卞山居表弟赵麟家,他应是数次登上峰顶,以获取山之形神。

今时,若去到这座山峰,自山下窥山巅,无论远望或是近观,都不可能将王蒙的画作还原,无法看到画中那重叠密布、俯仰呼应的山峰布局,卞山的山势,相对和缓,也不像他笔下的山峰那般竖直陡立。唯有攀至顶峰,眺望过卞山的山势与走向,《青卞隐居图》的模样才可再现,我们才能意会王蒙当时的心境与笔意。

山巅

艺术史上,遁隐山野之人、画隐居生活之人,不在少数,王蒙是较为独特的一位。受家族观念影响,王蒙虽长时间隐居,却对仕途仍有向往,因此,他的画中,总有渔隐者,也总有赶路的士人,总有找不到入口的山路,也总有寻不得出口的小径。画中的王蒙,跳跃又矛盾。

完成《青卞隐居图》两年后,明朝初建,王蒙的山水,有了新变化。他结束隐居生活,出任泰安知州,倪瓒曾赋诗劝阻,王蒙一心赴任,并未理会。多年后,因胡惟庸案,仕途中的王蒙被牵连入狱。

在此之前,他曾作《具区林屋图》,画作虽无纪年,但观看其风格,可知是完成于晚期。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此景中,我们熟悉的行舟之人、读书之人、妇人依然存在,而那跳动不安的山脉亦如从前。

王蒙的画中,从来不会缺少人的身影,画中,也同样不会缺少弯弯曲曲的山路,只不过,来路与去路,模糊不可见。这正像王蒙的人生选择,他安逸于丘壑之中,反复地攀登一座山,体味山林灵气;他又数次游走于隐与仕之间,想要追寻先辈遗志,成就事业,但终究,还是跌倒在求仕的山野中,丢掉了性命。

文徵明:慢行慢走

1523 年,好友唐寅走完了丰富又起伏的一生,而同龄的文徵明,还在小步前行,仍没有中第。

工部尚书李充嗣闻知苏州城有一位才子,屡试不中,特向朝廷举荐,经过考核,文徵明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职位,参加修编《武宗实录》。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众多,由此,便受到了同僚的嫉妒和排挤。

文徵明心中不快,从第二年开始上书请辞回家,三年递交多次,终获批准。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书画,不再仕进。

《聚桂斋》局部 明代 文徵明

多年后,年长的王鏊、周臣与祝允明离世,学生辈的王宠、陈淳和仇英也相继离开,文徵明还是淡淡的以戏墨自遣,慢行慢走,并重获新生。

明代文人中,他是难得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之人,特别是绘画,成就极高,受其性情温和儒雅特点的影响,他的画作多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晚年,购求书画者踏破门坎,他都一一应接,而对于权贵,却少了兴趣。

品茶图 明代 文徵明

1556 年,87 岁的文徵明还没放下喜爱的丹青之事。从白天至深夜,他常常是先书《离骚》,后写《九歌》,书毕,感慨又有些得意地说:明后年将及九十,恐老眼目昏,不知尚能作否?

3 年后的某日,年近 90 岁的文徵明在为友人母亲书墓志铭之时,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他依然是坐在桌前,慢写慢画,只是那些字,未待写完。


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和人文历史等泛文化内容写作。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LCA】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