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建议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

滕泰2024-02-23 16:25

滕泰/文

有民营企业家曾经这样表达他们的担忧:现在重视民营经济,是不是因为民营经济做出了“五六七八九”的贡献,或者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权宜之计?如果民营经济哪天贡献没这么大了,或者经济增速回升了,是不是就不再这样重视民营经济了?这些担心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营经济的贡献远远没有“五六七八九”,我国也一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不断澄清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错误言论。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而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民营企业,而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也从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等方方面面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应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

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民营企业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推动形成消费品市场的主要力量。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生产几乎所有的日用消费品,如果没有民营企业,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将长期处于单调、短缺的状态;从个体商户到直播带货,经过多次的升级迭代,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商业零售领域的主力军,甚至开始走向海外。

1980年代中期提出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是在民营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对计划体制下的工业原材料计划调拨和粮食统购统销体制的一个突破,尽管出现了“套利”等问题,但民营企业终于可以用市场价买到所需的原材料,就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在双轨制并轨以后,民营经济不仅成为生产资料市场的重要需求方,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供给方,在钢铁、煤炭、化工等生产资料供给需求方面占比都超过50%。

1990年代以前,中国没有人才市场,非国营企业不能接收大学毕业生,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看不见的人才壁垒。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就曾回忆,他为此一趟一趟跑福建省人事局,三番五次拜访局长、处长,谈改革,谈需求,谈人事档案的规定不仅影响了刚起步的福耀集团,同时影响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许多合资、独资企业。在民营经济推动下,才有了全国人才市场的形成。

2004年以后,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开通,民营企业的上市通道逐步打开,改变了中国股市为国企脱困融资的定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结构和业绩表现也逐渐改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60%以上的上市公司是民营控股企业,业绩增速最高的公司基本都出自民营企业。同时,中国民营经济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供给方,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资金流动性。民营经济的发展还推动了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从服务国有、集体企业的计划体制,逐步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变革。

2004年以后,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全面推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得使用权,土地市场在民营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房地产用地和工业、商业用地的资源配置优化。

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之前,曾经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沉睡在档案室中未能转化为产品。由于民营企业的巨大创业需求,中国的技术转让市场也加速发展起来,无论是技术服务、开发、咨询、许可还是技术入股,民营企业都是技术和知识产权市场的开发、需求和交易主体,推动中国技术市场的发展壮大。

总之,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土地所有权市场和技术市场,民营经济都是主要市场主体,如果没有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民营经济仍然是基础性力量。

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经济在长期计划体制的束缚下,发展活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产出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探索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道路。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扩大了群众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丰富了商品和服务,充实了国家财政,提升了综合国力,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曾经多次化解了就业危机。例如,1978年以后的知识青年返城潮出现时,实际失业率达到17%左右;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国企分流下岗时期,整体失业率可能在8%上下;2020年以后经济增速下行和大量高校扩招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带来了青年就业压力,青年失业率一度超过20%,如果没有民营经济发挥作用,这些就业难题化解。从城镇社会从业人员数据来看,国有单位从业人数从1990年的1.03亿人下降到2019年的5473万人,下降了46.9%,而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57万人增长到1.46亿人,增长了254倍。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成为提升居民收入的重要力量,且民营部门的收入提升速度快于人均GDP增速。从2012年到202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15.5%,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幅达到126.9%,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长了143.8%,私营单位和非私营单位的人均工资增速均超过人均GDP增速,这是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税收来源的最大主体。2012年、2015年、2020年和2021年,民企贡献的税收贡献不断上升,占比分别为48%、50%、59.7%和59.6%,如今比重已经接近60%。从增速来看,从2012年到2021年的9年间,全国税收总额增长了70.4%,年均增长6.1%。其中民营企业税收年均增长8.3%,高于整体增速2.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市场经济越有活力,经济增长越快,居民越富裕,年轻人就业机会越多,政府财政收入基础也越牢固,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证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一直在不断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三、应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民营经济作为产权明细明晰、决策自主、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天然相容,市场体制发展得越成熟,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就越好,民营经济越发展壮大,市场经济体制的活力就越强;如果民营经济弱化、萎缩甚至消失的话,市场经济体制也将越来越向着计划体制退行,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没有民营企业,所有的企业都是国有性质,那么即使建立了市场也是一种模拟“市场”,因为所有的市场主体的所有权都是同一的,其对资源的处置权也是一种有限的、模拟的、受控的处置权,而不是独立市场主体的市场意志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催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推动,民营企业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只要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改变,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必然目标;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才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2018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从以上论断出发,应旗帜鲜明地宣布,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并制定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的长期目标体系。明确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一方面可以宣示党和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不动摇的决心,绝非权宜之计;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引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向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方向汇聚。

有人提出应当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这样做也是为了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民营经济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而非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创新方向、发展步伐、路径走向等方面天然具有不确定性,不宜用规划的方式加以过多的规定,但明确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目标,一定有利于各方面达成共识,凝心聚力,有利于开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滕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著名经济学家 ,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和代表人,软价值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中央企业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