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魏革军: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胡群2024-03-05 18:4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3月5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魏革军今年的提案之一就是建议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魏革军认为,当前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政策与非经济政策目标相互冲突,造成政策效果相互抵消;其次,政策执行力度、取向不一致,造成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最后,政策缺乏协调还会造成社会对发展预期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023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魏革军认为,上述会议明确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两个层面:一是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二是非经济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魏革军认为,这背后在于近年宏观政策取向不一致性已暴露多重问题。以“政策执行力度、取向不一致,造成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为例,近年为了促进经济恢复,相关部门都出台政策帮助实体企业发展,如果缺乏协调配合,可能会出现财政资金替代或者置换金融资金的情况,从而影响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果,同时还会加大财政负担;如果相关部门能相互配合,则可以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从而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为加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魏革军给出了六方面建议: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顶层设计。将宏观政策目标的一致性作为重大政策出台的首要条件。省级政府要将政策实施目标、措施、力度评估作为省级层面落实中央政策和出台地方政策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建立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对需要出台的政策开展评估分析。

二是将“先立后破”的原则纳入宏观政策一致性评估。在一致性评估中,将政策连续性作为评估的主要原则,防止新旧政策转换期间出现政策真空和不稳定状态;将政策对经济旧动能和新增长点进行综合评判,既要防止旧动能失速,也要促进经济顺利转型;注重对经济存量和增量的影响研判,在保增量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存量改革,防止经济出现大幅波动。

三是从系统上、整体上评估政策的一致性。建议从政策目标、政策协调性、效果预测、监测反馈、调整建议等几个方面建立一致性评估办法。在具体评估实施中,注重采取跨周期与逆周期、连贯性与稳定性、不确定性与前瞻性、短期与长期目标等几个方面的评估指标,确保从系统上、整体上评估政策。

四是将促进市场有效运转纳入政策评估中。将遵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作为政策出台的评估条件,同时加强经济监测,注重研判政策对市场要素、运行秩序等方面的影响。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让市场主体充分了解政策背后的原因、目标等,并根据市场主体反馈予以充分调整。

五是将非经济政策纳入政策一致性评估。建议在制定非经济政策的时候,将对经济的影响作为核心评估因素之一。明确纳入评估的非经济政策范围,对非经济政策的经济成本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避免政策冲突与重复。

六是强化不同部门政策执行的协调与配合。建立政策执行协调沟通机制,根据政策一致性评估结果,制定协同计划。同类型政策执行中开展部门配合,发挥政策执行的合力;在不同类政策方面,注重政策执行的充分沟通,防止政策执行中产生冲突。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