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民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王雅洁2024-03-05 21:0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王雅洁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自己最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

3月4日晚,齐向东在接受经济观察网专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理解新质生产力,要抓住“新”与“质”两方面,“新”指的是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下产生的生产力;“质”指的是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

过去一年,他还跟随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去各地调研,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依旧面临一些挑战。

齐向东说:“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所以民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经济观察网:今年全国两会,你准备了哪些提案?

齐向东:今年两会,我准备了两份提案。第一份是《关于创新发展“AI+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案。AI(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它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但加大了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针对AI的网络攻击和利用AI技术攻击网络的问题日益凸显。希望我国能大力探索“AI+安全”创新应用,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能力。

第二份是《关于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当前,无科技不金融已经成为金融界的共识,无金融不科技也已经成为科创界的现实。因此,我建议用好数字科技技术,推动科技金融由被动服务模式转向主动服务模式,同时筑牢网络“安全底板”,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

经济观察网:今年两会,你最关注哪些问题?

齐向东:今年两会我最关注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提法。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理解新质生产力,要抓住“新”与“质”两方面。“新”指的是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下产生的生产力;“质”指的是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数据、信息、网络作为三大新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具备了整合传统生产力的能力,能够从生产要素“羽化”成由数据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和网络生产力构成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要想提升新质生产力,一是要优机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突破创新;二是优生态,培育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三是扩链条,通过多元化主体,合力解决共性问题。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升级的主体,所以民营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经济观察网:以奇安信为例,企业应该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齐向东:网络安全产业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纽带”产业。因为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越深,对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需求就越高。高水平、实战化的网络和数据安全能力,将成为每个新场景、新主体的必备能力,应该抓住三个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提升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培育世界一流网络安全企业,加速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质”的突破,不断提高网络安全产业供给能力;构造“科技类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新业态,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好产业协同创新,增强科技产业链韧性;做好“筑巢引凤”工作,民营企业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促进培养适应网络安全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培育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关键领域和通用领域两方面发力。关键领域适合举国体制,通用领域涉及行业众多,工业门类丰富适合“人民战争”。在这个领域只有充分调动数以百万计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才能有效实现技术突破、推动成果转化。在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需要出台配套的执行细则,让好政策真正落地起效。

其次,要注重安全升级,网络数据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是一切科技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底板。2021年,工信部发了《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电信等重点行业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达10%,保障新质生产力安全,只有运营商提高网络安全投入占比是不够的,需要所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都以高标准进行网络安全建设,才能护航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关键。奇安信被中组部列为“培养卓越工程师重点企业”,与清华、北邮、北航等高校联合培养,目前在校在企的硕博士有40多名。这些工程硕博士都配双导师,一个是学校的导师,一个是企业的导师;他们都参加企业大型、中长期实战项目研发,把他们培养成研发骨干,项目成果就是他们的毕业论文。我建议将这些推广出去,打通企业和高校两个“蓄才池”,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人才支撑。

经济观察网: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你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有哪些最新的观察?

齐向东:过去一年,我跟随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去各地调研,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还面临一些挑战。部分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上存在困难,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些企业在发展上过于依赖单一业务,其他业务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在发展上遇到了转型难题;还有些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少,反而造成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想要针对性地解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还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加强。

一是突破企业融资难的难题。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信息了解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相对弱势。尤其是初创企业创新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面临的风控监管较为严格,容易导致资金流断裂;二是化解市场准入壁垒。在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上,民营企业仍然处在“看得见、进不去”的阶段,很多好政策难以真正落地;三是培养高水平人才。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不断加深,我国多个产业面临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亟需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队伍;四是税费负担重,成本急剧上升。

经济观察网: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怎么做?

齐向东:政府要增信任,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真正看作“自己人”,真诚关心、一视同仁,激发企业投资兴业的积极性。制定“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细则”,将落实情况列入巡视督察内容和政府考核指标;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数据、电力、电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政府还要优服务,积极转变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建议通过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法律、财税、政策解读等专业服务,针对性地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扩大服务包覆盖范围,实现政策精准灌溉,对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一对一”针对性帮扶。

经济观察网:你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和立法进程有什么期待?

齐向东:民营经济立法工作,重点在于通过法律的强制力、约束性,明确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行促进和指引,消除执行层面的实际不平等现象。对此,我有三条不成熟的建议。

一是保障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建议国家通过相关立法,禁止宏观调控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歧视民营企业,为保障企业的发展靠市场自由选择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在相关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数据、电力、电信、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持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激发企业投资兴业的积极性。

二是维护法律秩序的统一性,提高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稳定性、透明性、公平性与可预期性。建议国家明确未列入负面清单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民营企业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不得因所有制形式不同设置或者变相设置差别化标准或者条件,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明确各级政府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责,建立监察机关对公职人员侵犯民营企业权益的专项监察制度。

三是依法维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行稳致远。建议全面保护民营经济主体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各种类型的财产权,以及民营企业家财产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获得收益的权利等等,突出权益平等保护。同时要求公司加强刑事合规体系建设,划分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的边界。

经济观察网:推动技术创新,尤其原始创新,你有哪些建议?

齐向东:科技自立自强,一方面是在现行技术路线上自立,解决“卡脖子”难题,实现自主可控;另一方面是在未来新技术路线上自强,走自己的技术路线,创新引领前行。要想实现这两点,只靠少数精英企业、高端科研院所是做不到的,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

对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多、成果多、基础好,具备科技创新的有利优势。建议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比如延长贷款还本时间,推出5年期或更长期贷款,银行每年评估偿还能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是提高资本市场对创新的包容度。在会计准则方面,建议学习钻探行业。此前,我国对高风险的勘探资本化制定了相关政策,提升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企业的业绩增长。因此我建议,只要是省级以上政府确定的“卡脖子”项目,研发费用就可以资本化,让企业在研发当年和整个研发过程期间,不影响利润,研发成功后的寿命年限内,在毛利润中扣减摊销项目成本,让股东能看到“卡脖子”项目在研发期既不减少去年当期利润,又能在投产期增加利润,自然就支持经营层攻克“卡脖子”难题了。

攻克“卡脖子”问题,科技服务业、制造业龙头企业是主力军中的精英队伍,应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措施主要有三个:一是提高会计准则对研发投资的包容度;二是合理放宽对上市企业募集资金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限制;三是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工程。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兼国资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国企国资等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