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文化要从孩子抓起,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研究院2024-03-08 11:05

研究员 姜鑫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一系列新科技蓬勃兴起,并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进,对全球治理体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复杂问题、进行理性决策尤为重要。

科学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备科学素养也成了现代公民的重要特征。科学文化是科技自信、科技强国建设和推进的持续保障,但一直以来,我国科学文化的氛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科技潜能的人才是新时代赋予社会的重要使命。

一、科学文化是科技自信、科技强国的持续保障,更好地营造我国科学文化的氛围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新时代系列科研成果,总有一些科研成果让人耳熟能详;无论是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中国天眼”开放运行,还是“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嫦娥五号”带回月壤,科技创新实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从未缺席。

当下,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离不开热爱科学的土壤、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而要做好这些,需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尽管中国人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高度的古代文明,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建立在严密科学实验和严格数学分析基础上的科学技术,却未能在中国土地上产生。中国为何没有与西方同时或前后产生现代科学技术,困惑了许多科学史专家,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这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究其原因,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在的各种电视宫斗剧、各种光怪陆离的武侠戏、各种娱乐节目、花边新闻等有关,也和注重社会人际关系的庸俗成功学有关。多年的流行文化不重视科学文化,影响到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方法更难以产生。

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推动科技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需要建设高质量供给科技创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中小学是培养“科学文化”的主阵地,大力加强科学体验和实验的场所设施建设

“科学文化”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而是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启蒙,尤其是在孩子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这些才是更有内涵、更关键、更有力的支撑。

“双减”政策做减法的同时,科学文化教育当做加法。但是,不难发现,在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学校仍然存在很多提升空间。

最为明显的是不少学校缺少科学实验的场所,虽然在课程设计上开设了自然科学的课程,但是科学实验的场所、实地探索的场景并不多,这就很难真正激发青少年对科学进行探索的兴趣。因此,需要在科学素养培育的土壤端进行发力。不仅仅从课程教材建设入手,还要在科学实验的场所的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建设等方面改进学校的教学与服务。

首先,应该弥补学校缺少科学场所的不足,建设高水平、全方面的现代化校园。教育是百年大计,学校是人才培养地基,是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应该像建设高铁一样花大力气建设中小学校园,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借此加强科学体验与实验场馆的建设。

其次,还应健全科学课程教材体系,科学素养教育上大力深耕,完善标准制定,强化科学教育的连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针对3-16岁儿童和青少年,结合建构主义和脑科学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以“激发兴趣”为核心价值,以“学以致用”为培养目标,农业科学、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人文创作等素养课程,构建探究式、互动式课堂,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和科学家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应贯穿于育人全链条,科学素养的培养关乎每个一个人,还应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效能。

三、推倒阻碍科学流动的围墙,企业、大学等非保密科研机构向孩子们开放,打通科学文化广泛流动的空间

科学文化是大众式的,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社会力量也在提升全面素养特别是青少年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倒科学的围墙,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非保密科研机构向孩子们开放,打通科学文化广泛流动的空间,是提升科技素养的重要举措。

应该推倒科学的围墙,建立中小学和校外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科技资源有效衔接机制,组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同时,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

此前,北京西城区的德胜中学组织学生们参观京东方的自动化生产线、科技馆,不仅给了令孩子们兴奋的科技体验,还让老师们大开眼界。老师们纷纷呼吁,要多营造这样的机会。

四、科技场馆是校外科学文化展示的重要阵地,可学习洛杉矶天文馆、华盛顿宇航中心高科场馆的建设、推广、运营经验

科技场馆是大众科学文化体验的重要场所,让人们在科技场馆能够看到人类的梦想、先进的科技。

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科学学习实践活动。

据统计,至2020年我国科技馆已达1000个,总建筑面积达526.5万平方米。平均只有5000多平米,明显缺少大型的科学科技体验场所,加之众多的千篇一律,很难通过科技馆让青少年接近科学、了解科学。

我们可以对标学习的案例很多,比如位于洛杉矶的格里菲斯天文台,是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天文台,不但历史悠久,展厅展览也丰富有趣。格里菲斯天文台里配备了各种最先进的设备,提供适合不同年龄观众的科学普及节目与活动。同时还有四个固定的望远镜,参观者可以边看展览边通过望远镜观看真实的太空。

世界上收藏航空与航天器材与设备最多的博物馆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案例,该场馆不但收集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代表尖端技术的飞机、宇航器、火箭、导弹、各种航空发动机、推进器等,还有大量模型、飞行设备、重要航空事件复制品以及发明家、飞行员的遗留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免费供散客参观的博物馆的陈列品并没有“请勿动手”的标牌,观众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也可以随意拍摄展品。

科技场馆应积极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敞开怀抱,让青少年在场馆中体验科技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科学、追求科学的兴趣。在展览资源开发中,除了能表现我们已经实现的重大发明,还可以追踪前沿技术,鼓励探索展览新形式,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提升公众线上线下参观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媒体文化行业要承担起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责任,防止过度娱乐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娱乐、社会新闻充斥网络,让信息插上便捷翅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过度娱乐化的信息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媒体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认同、文化指向功能,对社会公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导向问题,这将决定科学文化土壤的健康程度。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应该增加科学文化的相关节目和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目前,无论是图书、报刊,还是音像、电视、广播等媒体均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应该增加鼓励公益广告增加科学传播内容,实现科普内容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在内容上,应避免过度娱乐化。当下,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娱乐、社会新闻充斥网络,在信息插上便捷翅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过度娱乐化的信息滋生了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媒体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认同、文化指向功能,对社会公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导向问题,这将决定科学文化土壤的健康程度。

当下,也可以看到一些优质的电视节目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例如已经做了十年的节目《最强大脑》,节目邀请了20位国内脑科学、生物学、运动神经学的专家,还有10多位国外的专家,其中有多次获得诺贝尔提名奖的科学家来做专家团队,在更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法国有机化学家等、《诗词大会》等娱乐节目,在传播脑科学知识展示脑力竞技的同时,也提升了观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

此外,中国科幻电影在优化政策环境、催生公众科普需求、激发青少年想象力等方面取得成绩。科幻电影蕴藏了大量科学元素,能以独特的方式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催生公众科普需求,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科学、讨论科学的良好氛围。例如,《流浪地球》上映后,科学名词“洛希极限”的百度指数“比电影上映前翻了400倍”“氦闪、重核聚变发动机、引力弹弓”等专业术语成为公众讨论的热词。

面对科学素养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短板,还应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无处不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深入协同,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模式。“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日益凸显,国民素质全面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科学素质建设任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将开启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新征程。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研究院】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