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成武农学大家苗好谦

张长国2024-03-12 12:58

苗好谦,元代成武县焦村人。他是元代著名的农学家,《元史·本纪》和《食货志》中提到了他对当时桑蚕业发展作出的贡献。1922年,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列传第九十一”中,记载了他的事迹,并从农学家的角度叙述了他的作为。

在菏泽市成武县汶上集镇的前苗楼村故址东南,有一通高大的元代石碑,该碑高约5米,龙头碑额,下有石赑屃承载,碑额刻篆书“廉访苗公先茔墓碑铭”,碑阴有苗氏宗系之图。这就是元代农学大家苗好谦的先祖墓地所在。

苗好谦祖籍在单父(今单县)留馈里刘家庄,元代初期,为躲避战乱,他的曾祖父举家搬迁到焦村的金庄里,即今天汶上镇前苗楼。苗好谦的父亲叫苗全,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性格刚直、明事理、品德很好。苗全有五个儿子,长子即苗好谦。

成武县博物馆苗好谦像

苗好谦从小就沉默寡言、性格刚毅,但办理事情很有条理。成年后,苗好谦所在的机构是御史台。

苗好谦并不是通过科举之路进入御史台的,在元代,选拔官员不是只有科举一条道路。苗好谦开始时只是当一个小书吏,由于他办事勤恳、为人正直、工作能力强,很快得到了上司赏识,他先后到工部、枢密院任吏曹。

苗好谦在工部主要负责工程水利等,在枢密院则是主管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城武县志》记载他的事迹时说:“廉公(后人称苗好谦为‘苗廉访’)正直,夷险一致。时事有弊,条陈厘革者甚多。”

元代大德四年,因工作出色,苗好谦升任承务郎,任大都路都总管府推官,为从六品。当他准备上任时,朝廷又下诏让他担任御史台监察御史。在御史台担任监察御史后,他也更加认真履职、不徇私情,时人评价说:“执宪绳违,名重豸府,奸脏为之胆落。”

元大德六年,苗好谦又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都事,这个机构是设立于今天南京市的监察机构,监察权非常大。

元大德十一年,苗好谦加封奉训大夫,为从五品,调任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肃政廉访司直属御史台,该机构的治所在今天的合肥市。

苗好谦时刻关注民间疾苦。他到民间巡查时,发现百姓缺衣少食,非常贫困,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蚕桑种植。

安徽一带的气候适合发展蚕桑业,经过调查,元代至大二年,苗好谦向皇帝上书,献种桑之法:“分农民为三等,上户地十亩,中户五亩,下户二亩或一亩,周筑垣墙,以时收采桑葚,依法种之。”元武宗看到奏章后,非常赞赏,下诏颁布其法于各路施行。八年后,到了元代延祐三年,种桑的农民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蚕桑业的普及还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朝廷的税收也大大增加了。

元仁宗在了解情况后,“申命各路着为令”,也就是把苗好谦提倡的种桑养蚕建议,作为一项法令来推广。元延祐三年夏四月,“以淮东廉访司佥事苗好谦善课民农桑,赐衣一袭”,这是非常大的荣誉。

元代设有大司农司,专门负责农业事务。因为苗好谦的种桑之法大有成效,元仁宗诏苗好谦“入为司农丞”,为从三品。

元延祐五年,苗好谦观察到许多农民识字少,看不懂农书等情况,专门把栽植桑树、养蚕等要点,绘制成图画的形式,让不识字的农民一看就懂,这大大方便了栽桑养蚕知识的普及。他把绘制的图书命名为《栽桑图说》,交给了大司农司的长官。

在元代,朝廷规定,重要部门的正职官员非蒙古人不授,但是,当时蒙古人对于中原的农业生产并不了解,当看到苗好谦所绘制的《栽桑图说》后,他们认为非常符合实际,就在延祐五年九月把该书呈给了元仁宗。元仁宗仔细阅览后,说:“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于是,下诏命令“刊印千帙,散之民间”。《栽桑图说》因为印刷量较少,如今未见流传,但该书所收录的《耕织图》流传下来了。

苗好谦为什么对于蚕桑业如此内行呢?除了他本人的调查研究之外,与他是一个成武人有极大的关系。成武县在北宋时期就有植桑养蚕的传统,而且当时成武出产的一种丝绸在全国都非常有名。

庄绰是北宋末期人,是考证学家、民俗学家。他写了《鸡肋编》,书中描写了山东养蚕之事。苗好谦出生时,北宋已灭亡百余年,但植桑养蚕的传统一直保留着,这也正是他对植桑养蚕情有独钟的原因。

在《鸡肋编》中,记载了成武纺织技术的发达程度,书中说:“单州成武县织薄缣,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纰疏。”这段话的意思是,成武出产的一种双经双纬的细绢,长度和宽度都符合官方要求,重量才百铢,远看像雾一样,用水洗也不会拔丝破损。

元代延祐年间,苗好谦担任司农丞后,对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这部重要农业书籍进行了重新修订编撰。

《农桑辑要》是元代至元十年成书的,到苗好谦任职司农丞时,已过去四十多年,许多植桑养蚕的经验都发生了变化。根据当时桑蚕业的发展,苗好谦又对这部农书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卷三、卷四有关栽桑、养蚕的篇目,苗好谦付出了相当大的心血。

他通过走访桑农、蚕农来了解生产情况,并到田野和蚕房观察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最终完善了《农桑辑要》,使之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内的一部伟大的著作,其影响远及国外。

《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延祐五年,大司农司臣言:“廉访司所具栽植之数,书于册者,类多不实。观此,则惰于劝课者,又不独有司为然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朝廷所推行的植桑养蚕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针对虚报数字的情况,有监察经验的苗好谦成为推动落实这项政策的首选。

元代至治元年,元英宗即位,《元史·英宗本纪》记载:“至治二年八月戊寅,诏画《蚕麦图》于鹿顶殿壁,以时观之,可知民事也。”

元朝至治元年,苗好谦被元英宗任命为江北淮南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使,这就是后人称他为“苗廉访”的由来。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开展巡查,使植桑养蚕工作得到了很好落实,因为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他也在任上去世。

在苗好谦去世之后,他所制订的植桑养蚕规定依然被执行下来。

《元史·泰定帝本纪》称:“致和元年春正月丁丑,颁《农桑旧制》十四条于天下,仍诏励有司以察勤惰。”《元史·食货志》说:“致和之后,莫不申明农桑之令。”《元史·文宗本纪》则说:“天历二年二月戊戌,颁行《农桑辑要》及《栽桑图》。”至正二年二月壬寅,颁《农桑辑要》。至正八年夏四月乙亥,诏:“守令选立社长,专一劝课农桑。”

当然,在元代,朝廷重视农桑,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苗好谦身处那个时代,尽自己的努力为百姓做了好事。

明代《农政全书》的作者,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曾高度赞扬苗好谦,他说:“余读《农书》,谓王君(王祯)之诗学胜农学,其农学绝不及苗好谦、畅师文辈也。”

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旧址现立有苗好谦先茔碑,该碑是元代所立,碑文由国子博士、从侍郎、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刘泰撰写,中顺大夫、陕北诸道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马儆之书丹,正中碑额上的“廉访苗公先茔碑铭”八个篆字,由资善大夫、御史台中丞冀德方所写。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长国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张长国】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