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三祖”魁首姚鼐与山东之缘

吴济夫2024-03-21 13:54

姚鼐,字姬传,安徽桐城人,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被后世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姚鼐与山东结缘久矣,他早年数次进京应考,往返时路过山东,他走运河、经济宁、登泰山、游济南,并写下多篇著名诗作和散文。

姚鼐(1732年—1815年),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姚鼐是诗人、书法家,著名散文家,其散文以“醇正严谨”著称。姚鼐中年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江南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四十余载,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姚鼐画像

清代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姚鼐出生于安徽桐城书香门第,他幼年好学,伯父姚范用经文教授他,他又跟随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他非常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清乾隆二十八年,姚鼐再次应礼部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开始了八年的仕途。清乾隆三十一年,姚鼐任兵部主事。

姚鼐早年数次进京应考,往返时路过山东。他在经过济宁时,写了《太白楼》诗:“李白任城住,于今九百秋。青天东海月,长为挂南楼。三月杨花雪,馀春客济州。凭栏空汶水,相忆下沧州。”

清乾隆三十三年七月,姚鼐充任山东乡试副考官,七月二十一与正考官朱克斋冒雨南下鲁地,八月初四入济南东城,与朱克斋共住一街。初五进行乡试准备工作,从七月初六起姚鼐忙于公务,至九月上旬结束。

济南多名山胜景,姚鼐素有耳闻,他“一生好入名山游”,既有缘来济南,又怎肯错过?乡试副主考官的工作告一段落,姚鼐便按捺不住游兴,于重阳节前一日,游览千佛山,并题诗《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泰山出青云,天半苍然独。梁宋暨东溟,万里环其足。阴嶂走济南,雪涛尚奔蹙。势尽居益高,堑断无陂麓。振衣斗直上,陟磴逾援木。落叶下泺泉,秋风散海曲。一卷华不注,拖云点青绿。犹见山花开,顾绝栖鸟躅。高寒不可留,归来泛秋菊。”

姚鼐以清绝之笔,描绘了登千佛山顶,四望所见雄奇壮观之景,令人称奇。姚鼐游千佛山返回时经过趵突泉,时已暮,饮于张氏园,写了《从千佛寺回过趵突泉暮饮张氏园》诗,其中有名句云:“大明湖动水云白,华不注抽烟雾青。”

白天登千佛山和暮饮趵突泉,尚不能抚慰姚鼐好游之心,入夜他又泛舟大明湖,诗作吟成《大明湖夜》:“南山已暝色,回见明湖光。秋尽济南郭,渺然江水长。中流上新月,轻舸复徜徉。烟昏鸥鹭宿,波沈芦荻苍。孤往仍中夜,回飙城曲凉。亭楸高拂雾,寺棘下零霜。佛幢犹立魏,名士正思唐。安知后游者,声迹永相望。”

九月十一,姚鼐离开济南返京。他在《日记》中写道:“出城,行五十里至齐河。又六十里至禹城,可一更许。”他还在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行七十里至平原,又八十里至德里,宿罗年兄家。”至此出了山东界。

姚鼐客居济南两个多月,回京述职后,转任礼部祭祀司员外郎。

据清同治年间郑福照所撰《姚惜抱先生年谱》,乾隆三十九年,不喜宦海的姚鼐在完成《四库全书》编纂后,历经仕宦八年,便乞病解官归里。

途中,应挚友、泰安知府朱子颍之邀,自京师乘风雪于腊月二十八抵达署中,受到朱子颍的热情接待。朱子颍说:“您文名天下,登泰山不可无文,写一篇文章刻在石上与泰山同寿吧。”他还说:“你我之谊如同先贤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样,也像《岳阳楼记》以政通人和之笔,愿奉笔资千两”。其实,朱子颍是想借姚鼐之笔为自己树碑立传,姚鼐回说:“美景在目,心有感触,倒可形诸笔墨,刻石泰山,则非所望。”

乾隆三十九年腊月二十九(除夕),姚鼐与朱子颍冒雪从南麓登上泰山极顶,次日早晨观看日出。当天晚上,姚鼐创作了散文《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桐城姚鼐记。”

《康熙南巡图》中的泰山  

散文《登泰山记》基调积极、乐观、豪迈,是清代散文中的佳作,也是历代游记中的佼佼者,是一篇内容与风格完美统一的传世名篇。清代史学家、经学家、湘绅领袖、学界泰斗王先谦赞誉《登泰山记》:“典要凝括”“读此益服其状物之妙”“具此神力,方许作大文。世多有登岳,辄作,读此当为搁笔。”《登泰山记》还被选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泰安知府朱子颍看了《登泰山记》,发现文中只写了“与知府朱孝纯子颍”和“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如此平淡的两笔,心中很不满,只得叹说:“姬传兄如此,实可敬可佩。”朱子颍仍拿来白银千两赠送,姚鼐只取五十两作为路费,并言明回乡即派人奉还。“桐城三祖”美德因而流传,被称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

经历了泰安之行后,姚鼐出世离群之想油然而生,遂赋《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从此,姚鼐以“隐君子之高风”,开启了后半生整整四十年的著书、授徒、讲学生涯。

方苞、刘大櫆、姚鼐并称“桐城三祖”,是清朝文坛主流学派。清代乾隆四十四年,82岁的刘大櫆去世,姚鼐成了桐城派的魁首、集大成者。他耗尽心血编纂的《古文辞类纂》,共75卷,分十三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所选古文辞赋作品有战国策、两汉散文、唐宋八大家,为古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评为“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之后之第一书”“为古今第一善本”,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成为后人学习古文的范本。

姚鼐一生为文高简深古,被后世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吴济夫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吴济夫】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