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重镇聊城孕育三大文化家族

刘永加2024-04-02 12:59

明代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开通后,山东特别是鲁西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这大大促进了运河流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教育昌盛发达。作为运河重镇,明清时期聊城及其周围各州县私塾遍布、书院林立,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成就了众多文化家族,其中傅氏家族、杨氏家族和朱氏家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

傅氏家族:忠厚传家远

傅斯年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他是聊城声名赫赫的傅氏家族后代。傅斯年的成就得益于傅氏家族诗书传家、忠厚大爱的家风。

傅氏远祖名叫傅回祖,原籍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今江西省永丰县),明朝成化年间出任山东冠县县令,当时聊城是东昌府府治,冠县为其属县。傅氏家族在聊城逐步发展起来。

傅氏家族十分重视诗书传家,督责子孙攻读举业,亲自“口授章句”“引古人及郡先达”,激励子弟奋发向上。

傅氏家族第五代傅以渐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他七岁入塾馆受经书,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明义理之学。傅以渐投身科场,乡试中举,接下来的会试得中贡士。殿试对策时被擢为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职衔。为示恩宠,顺治皇帝又封赠傅以渐的曾祖父傅谕、祖父傅天荣、父亲傅恩敬俱为光禄大夫、少保加太子太保、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

此后,傅氏家族后代努力进取,中举人、进士、为庠生、太学生者不下百余人,在朝为官者和出任封疆大吏者几代不绝。

傅斯年的父亲叫傅旭安,清代光绪甲午年乡试中举,因家庭经济窘迫,谋职养家,没有入仕,他曾出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山长。1904年傅旭安病逝,当时傅斯年只有九岁,其弟傅斯岩仅出生七个月。

由于傅旭安生前为人仁厚,与友朋学生以恩义相接,傅旭安去世后,他的朋友、学生等凑集一部分钱款,托傅旭安的两个学生周祖澜、范玉波代存生息,维持傅氏家计。弟子们感念傅旭安生前恩德,每年春节前相约派一人来聊城,给师母送来所需食物用品,并在聊城的商号里为傅斯年存了一些银两,以贴补来年家用。

傅旭安曾救助的青年学子侯延,后来全力帮助傅斯年。侯延早年没钱读书,傅旭安了解到侯延好学上进后,很是欣赏,就让他随自己在龙山书院读书,一切费用由傅旭安解决。侯延苦读三年后,参加光绪壬寅年乡试,得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又中进士,经过朝考,被授予刑部主事。

傅斯年

侯延年长傅斯年25岁,视傅斯年为子弟。他发现傅斯年不仅天资甚高、记忆力强,而且已经读了许多书,国学已有了功底,是可造之材,甚是欢喜,决定带傅斯年外出求学。1908年冬,傅斯年离别故乡聊城,随侯延到了天津,这也改变了他的学业与人生发展方向。傅斯年后来到北京读书、出国留学直至回国工作,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代理校长,侯延一直非常关心,或当面或以书信进行训示和教诲,对傅斯年的学业长进、品格作风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氏家族:诗书继世长

相对傅氏家族,聊城杨氏家族兴起得晚一些。杨氏家族受运河文化影响,主要成就体现在对文化典籍的收藏和保存上。

杨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清代中期的杨以增。杨以增出身于聊城一个传统士人家庭,其父亲、祖父都曾担任地方官吏,以正直刚烈著名。

杨以增长期在地方任职,清代道光二十八年升任江南河道总督,咸丰二年奉旨督防江北兼署漕运总督,次年又奉旨建立淮北盐务。杨以增考中进士后,曾经在贵州、广西、陕甘等地任地方官,他很重视对书籍的收藏整理,并在家乡聊城建起一座藏书楼,亲题其名曰“海源阁”。

后来杨以增升任江南河道总督,驻守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清代,由于江苏是淮河与运河交汇之地,渐渐成为南北文化和文人学士会聚之地,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由此沿运河南行至浙江,更是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区,私人藏书家云集,宁波范氏天一阁、虞山钱氏绎云楼等藏书楼闻名于海内。

当时,太平天国与清军在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长时间厮杀,江浙地区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私人藏书大量散佚。杨以增抓住这个机会,对当地藏书广为搜求,购获甚多。杨以增的长子杨绍和曾说:“咸丰初,扬州始复,南北各军往来淮上,往往携古珍玩求售。”

这些散落各地的书籍,有许多经辗转后被杨以增收购,这些书籍成为“海源阁”藏书珍藏本的基础部分。

杨以增的儿子杨绍和、孙子杨保彝等人,继承了杨以增的藏书事业。杨绍和自幼聪慧,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曾受名人学士的训诲。由于杨以增与林则徐数度共事,关系深厚,杨绍和自幼受教于林则徐,获益甚多。杨绍和后来又受教于当时的知名学者包世臣、梅曾亮等人,杨绍和清代咸丰二年中举人,咸丰六年中进士,历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逐步升为侍读、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文渊阁校理。

杨以增画像  

杨绍和青年时期曾跟随父亲锻炼,一方面佐其父处理公务,一方面助其父购书、整理藏书。杨绍和继承父亲事业后,继续购求古书旧籍,尤其是怡府“乐善堂”藏书散出后,杨绍和大力搜求,收获颇多。经过杨绍和的收藏和整理,“海源阁”藏书达到鼎盛时期。

杨保彝是杨绍和之子,也是“海源阁”的第三代主人。为了保存杨氏家族三代人收藏的图书秘籍不散失,杨保彝系统整理了“海源阁”所收藏书籍的编目:《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和《海源阁书目》等;同时开列书目、金石、书画等,呈请归入其祖父祠堂,子孙世守,毋许外人干预;然后报东昌府以上诸级备案,各级官署分别加盖公章,发还杨氏保存。

杨保彝想用这个办法保存杨家几代人收藏的珍本书籍,但不久时局大乱,“海源阁”所藏图书开始向北京、济南、天津等地流散,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从聊城流散到了各地,但是大多数珍本在中华大地保存下来,这也是杨氏家族几代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做出的一大贡献。

朱氏家族:书画润无声

聊城高唐朱氏家族是著名的科举与文化望族之一,其成就出众。朱氏家族后世传承家学与家风,在科举、文学、艺术等领域颇有建树。

朱氏家族以诗书传家,特别以诗歌创作闻名,世称“满门皆为诗人”。朱氏家族对清代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清代邑人有著作者甚多,而朱氏尤盛。”

朱氏家族发轫于第四代朱昌祚、朱弘祚,他们不但担任巡抚、总督等官职,而且善于诗文创作。朱昌祚著有《冬猎篇》《祝云麓使君初度》,朱弘祚著有《纪事诗》《后纪诗》。

在朱氏家族第五代族人中,朱缃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少负逸才,于书无所不读,惟薄制艺,而独致力于歌诗”。在当前文献史料中,朱缃是传诗数量最多、主题涵盖最广、文化声望最为远播的朱氏家族后人,他著有《岭南草》《枫香集》《云根清壑山房集》《观稼楼诗》《吴船书屋诗》等,共计近五百首诗作。

朱缃的诗集多由朱彝尊、王士祯、张贞、田雯等当时的名人学者作序,因而影响巨大。清初诗人王士祯称其诗作“义兼骚雅,体备文质”,清代文学家、藏书家田雯曾直接引用其诗,并称“流连三复,何其新且奇也,求之唐之皮、陆、刘、许集中,政不可多得矣”。

相对于诗歌创作,朱氏家族出的书画家甚多,朱彩、朱绛、朱纲、朱崇厚、朱令昭、朱照、朱瑀等均为清代优秀书画家。朱彩善于隶书,常常将自己的性情蕴含在书法之中,著有《大槟堂石刻》。朱彩二弟朱绛的楷书既讲求谨慎,又不失灵动,著有《棣华书屋近刻》。

朱彩三弟朱纲深受碑体书法的影响,书法十分契合当时“书宗汉唐”的趋势。朱纲之子朱崇厚得益于优渥的家庭条件与家学熏陶,他的艺术天赋集中展现在书画上,其画作以重风采神韵为特点,“绘事尤精于奕”,讲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朱崇厚的侄子朱照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他沉溺山水田园,喜欢畅游山水,这为他的书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因此朱照因工于山水画而名震一时。

特别要提出的是,在众多朱氏书画家中,朱令昭成名最早,也是朱氏家族最为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朱令昭性格豁达,“才思横溢,若洪河千里一曲,不妨泥沙俱下”。朱令昭的书法“宗唐人”,具有“唐人尚法”的特点,颇具森严法度;其“画有格”,注重绘画风格,突出个人神韵。

清代诗人宋蒙泉认为朱令昭“能书画工篆,与高南村相伯仲”,“高南村”即高凤翰,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是“扬州八怪”之一。由此可见,宋蒙泉把朱令昭与高凤翰在书画方面并列,足以反映朱令昭高深的书画造诣与艺术声望。

从聊城这三个文化家族的非凡成就来看,优秀家学和家风的传承,是这些家族得以发展、延续的根基。在一些声名远播的名门望族中,常常因世代积淀,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家族特色的家学文化,这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正是源于家学文化的累代相继,不断提高了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与民间声望,因而名留青史。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刘永加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刘永加】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