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季来袭,青少年如何应对皮肤科“头号疾病”?

韩利明2024-04-04 11:59

春天是过敏性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在气温变化、过敏原、光照等外部环境刺激下,特应性皮炎患者(AD)更容易进入复发周期。尤其对于青少年患者,皮肤较成人薄,更易失水,对这些诱发因素的刺激更加敏感。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皮肤科最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之一。《儿童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显示,2014年12个城市的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在婴幼儿期高达30.48%,在1-7岁学龄前儿童达到12.94%。

作为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往往给患者带来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常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在所有皮肤科疾病中,特应性皮炎疾病负担排在首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病中心副主任郭一峰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相较于在疾病发作后被动采取措施,患者进入专病门诊后,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在皮肤护理等基础治疗、外用治疗之外,进行健康宣教,规范随访。系统性、全病程的主动管理能够使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控制。”

早期干预,长期管理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皮肤科主任姚志荣教授表示,“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有遗传、环境及免疫三大特点,出汗、晒太阳或运动后都会加重瘙痒。”

特应性皮炎临床分期具有年龄阶段性特点。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巍教授指出,从病变分布和年龄相关的严重度来看,儿童、青少年均较为严重,头面部也常会受累及。

“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第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第二,头面部皮损更为突出;第三,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更大。”李巍教授补充,“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年龄的特点是衔接儿童和成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很多患者合并过敏体质,头面部更是好发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在影响外观之外,特应性皮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姚志荣教授介绍,瘙痒和湿疹样的皮损是特应性皮炎的两大特征,而瘙痒通常发生在夜间,44.7%的青少年患者伴有睡眠障碍,46%的14岁-17岁青少年患者因AD急性发作影响学校生活。

此外,特应性皮炎还常伴发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是过敏性疾病之一,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往往贯穿人的一生。”郭一峰教授介绍,从一个孩子出生不久发生特应性皮炎,再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出现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程,称为“过敏进程”。特应性皮炎被认为是过敏进程的“起点”,有研究表明,早发、严重特应性皮炎是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疾病,呈现的就是复发缓解复发的过程,在临床上可能没有肉眼可见的皮损,还是会存在亚临床的状态,很多的患者会有长期的病程,甚至是终生患病的表现。” 郭一峰教授表示。

“2020年曾有报告调查1362位中重度的特应性皮炎的患者,基本上1-2个月会发作一次,每年平均就诊29次,平均发作次数是8次。”郭一峰教授强调,对于这么一个复发性的疾病,早期的干预,长期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控制瘙痒、清除皮损

《中国特应性皮炎指南(2020版)》显示,我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病情严重度大多为轻度(74.6%),其次为中度(23.96%),重度较少(1.44%)。青少年与成人期的皮损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

“对于轻症的患者用一些外用药物就可以控制,而对于占比25%的中重度AD患者,需要加上系统治疗,这也是我们更关注的治疗群体。”郭一峰教授表示,“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以及既往治疗的情况,对病情进行及时的评估。早期启动系统治疗是可以帮助延缓AD合并症的进展。”

“外用药物是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基础。过去,当外用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时,需要系统使用免疫抑制剂,少数地方还会用到口服激素,但存在副作用和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因而患者在治疗需求上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姚志荣教授表示。

据了解,控制瘙痒和清除皮损是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最迫切治疗需求。控制瘙痒不仅可以控制疾病症状,还可以减轻湿疹皮损的发生。《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显示,系统治疗药物包括环孢素、度普利尤单抗、阿布昔替尼和乌帕替尼。

“在很多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和长期管理指南中,不推荐长期使用传统的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郭一峰教授解释,“在传统治疗无法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我们急需有更好的急性控制发作,同时还可长期控制疾病的药物的诞生。”

作为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青少年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项目中国牵头研究者,姚志荣教授指出,根据研究结果,口服阿布昔替尼联合外用制剂治疗,第12周的瘙痒控制(峰值瘙痒数值评分较基线改善≥4分)及皮损改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改善至少75%)方面均显示出积极结果,有望帮助青少年患者更好实现控制疾病的目标,降低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郭一峰教授同时指出,“针对青少年患者群体比较关注的问题,如生长发育和痤疮发生率,阿布昔替尼的长期安全性汇总数据结果良好,不影响青少年骨骼发育的同时‘青春痘’发生率也较低。‘不打针、不长痘’,可作为新的治疗选择。”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口服靶向药物阿布昔替尼对这一问题的改善有很大提升,可为青少年中重度AD患者带来多重获益,改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李巍教授补充。

转载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韩利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韩利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