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全球史及其地理行迹

许志杰2024-05-20 07:41

一直被当作海产品的海参,其实是一种匐游在海礁浅滩的海洋动物,它的完整称呼为海参纲(类),属棘皮动物门。我们经常听到的辽东参、胶东参,仅是全世界1200多种海参之一二,在辽阔的中国海域就有140多种。世界上首先科学命名海参的是日耳曼族瑞典人卡尔·冯·林奈(1707—1778),他在1785年第十版《自然系统》一书中,把Hol0thuria(海参)这个词用于某些游泳动物,后来又把它归于棘皮动物门类。1801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正式将海参命名为Holothuria。其实,中国人对海参的认识早林奈、拉马克太多年了,虽然没有制定出国际公认的海参标称,但在民间或医界对于海参药用与食用价值的开发,早已定论,很多医家在其著作里有明确表述,详尽至理。

海参全球史

2010年,中国澳大利亚文化年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主题是《海参——华人、望加锡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基于历史、艺术、社会证据,展示了十八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土著人与亚洲尤其中国民众之间在海参方面的贸易联系。展览前言中说:“《海参》让我们一同了解十八世纪中后期,海参商人穿越中澳海洋阻隔的交流历史……”

作为承办方的中国首都博物馆时任馆长郭晓玲认为,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展览,它提供给中国观众一个过去并不知晓的信息:中国人早在十八世纪便因小小的海参与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建立起密切的往来关系,它们足以改变我们的传统认识,即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的先辈其实并没有错过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后的环球贸易大潮,一度还是广泛的国际贸易的弄潮儿。海参这种在今天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的小商品,早在200多年前就把中国与遥远的澳大利亚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至少从1780年起,望加锡人——海参捕捞者和贩运者,就从自己的家乡印度尼西亚中部岛屿西里伯斯岛(今称苏拉威西岛)抵达澳大利亚北海岸,捕捞被中国人视为美食和滋阴补阳佳品的海参。还有一种说法是海参一词源自望加锡语,大致的叫法是海黄瓜的可食品种。这个叫法是不是从中国传到望加锡人那里拿不准,至少意思是相通相近的。这些捕捞海参的望加锡人,冲破艰难险阻到澳洲北部沿岸,又用风雨漂泊的小船开辟出一条中国与东南亚之间鲜为人知的贸易航线。望加锡人将捕捞到的澳洲海参大概率通过来自中国的掮客,卖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有的去了日本、朝鲜以及临近的马来群岛。

资料记载,早在1875年南澳的埃辛顿港就有海参捕捞站,许多望加锡人把在澳洲海岸捕捞到的海参,送到海参捕捞站进行加工、买卖。现在的澳大利亚北部,仍然有一些土著部落在重演这样的历史场景。海参作为一种纯粹的海洋动物,如何会在遥远如斯的中国人、望加锡人以及澳洲北部沿岸的土著人历史中产生共鸣。这些故事曾经大量出现在澳大利亚的书籍、画作、照片以及各种文字记录中。每个故事都展示了两个多世纪以来这些人们的果敢、勇猛、财富、冲突、友谊,主旨则是在贸易交往中书写历史。

留存在澳大利亚博物馆的众多照片和绘画作品可证,望加锡人有加工或食用海参的记录。他们每年到澳洲海岸一次,12月或1月到达,6月前后返回本土。望加锡人出发时会带上用来建造营地的现成造屋木板、铁锅、大米等,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会在海岸地区建立一些营地和用来加工海参的房屋。他们的队伍非常庞大,而且不仅到澳大利亚沿海。1829年,34条敞舱船载着1059位船员到达新西兰的惠灵顿。望加锡人将海参切开,然后煮熟、烘干、烟熏,把成品包裹严实,带着这些珍贵的干海参制品回国,或者直接开船到中国的广州、澳门一带,卖给当地商人。望加锡人也会把产自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顺便带回自己的土地,实现货物交易,满足各自需求。

华夏各朝与东南亚诸岛的贸易活动,资料可追溯到北宋时期。中国商人很早就在东南亚海域各个岛屿进行海上贸易,这里被称为“南海”,也就是后来被我们称作“下南洋”故事的策源地。他们顺着季风,闯过两条狭窄的航道,抵达南海,然后上岸寻找中国人喜欢的天然热带产品,像木材、海参、燕窝,还有转运至此的其他地区的香料。这些港口主要是马来半岛南首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亚齐、马鲁古群岛的安汶、直至后来的澳洲北部沿岸地区的达尔文等地。安汶岛是世界上著名的沉香木生产、转口基地,而且大多数都是转运到中国。达尔文早期曾经是澳大利亚黄金离港口岸,后来黄金枯竭,成为比较单一的海参集散地。中国商人只是沿途停靠港口做生意,寻获自己想要的物产,并不在此安营扎寨,做完生意,带着物品回国销售。顺风而去,顺风而回,一年往返,使之成为一条固定的中国与南洋诸岛相连的繁忙航线。

十八世纪初,清王朝允许外国人在珠江流域的广州港口进行经贸活动,这里迅速成为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商业贸易中心,其税收让“北京皇帝的银库”装满了供他们挥霍消费的财富。

海参,由此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成为满汉全席“八珍”之一。

中国人食用海参始于三国

全世界的海参分布地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大海的地方就有海参生长,形状各异,小如蚕蛹,大则数千克。中国学者对于海参的研究相对欧洲科学家,要晚一段时间。瑞典人林奈和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对海参的研究,都发生在十八世纪中叶。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之后,国内外一些海洋学家开始零零散散到中国沿海研究东亚地区海参的分布、种类,如中国棘皮动物研究先驱张风瀛,对浙江嵊泗、山东青岛沿岸的海参作了一些分析性记录,留下宝贵数据,打开了中国人科学认知海参的眼界与思维。

其实中国人知道甚至食用海参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查在三国时期就有食用海参的记录。那时候还没有海参的中文叫法,有叫“土肉”“海南子”“海鼠”的,还有的地方叫“海黄瓜”。不过那时候还是以填饱肚子为第一要事,能够吃上海参的不过海边寥寥几人。文献中较早出现海参的叫法,应该在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谢肇淛著《五杂俎》一书中:“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谢肇淛也成为较早知道海参的营养与药用价值的医学家。明末姚可成汇集的《食物本草》,有海参“味甘咸平,无毒,主补元气。滋益五脏六腑,去三焦火热”的介绍。清初山东诗人、著名文学家王士祯在其《香祖笔记》中记:“海参得名亦以能温补故也。”海参之所以得名,因为它有与人参一样的温补功效。人参是中国古老的植物品种,最早“参”的繁体字“蔘”,可能就是人参的象形字。上半部分像人参的地上部分,下半部分像人参的根茎。后来,被认为有营养成分的类似人参的东西,都被冠以“参”字,丹参、海参等。清初另一位诗人吴伟业有《海参》诗一首:预使井汤洗,迟才入鼎铛。禁犹宽北海,馔可佐南烹。莫辨虫鱼族,休疑草木名。但将滋味补,勿药养余生。这首诗把食用海参前的准备工作讲得很到位,白话文的大意是:先清洗然后才能放到大锅里去做,海参产自北海居多,然而南方人也是喜爱有加,用之烹饪。不要管它是虫子还是鱼类,更不要去争辩它的草本木本之名,只要有营养,不用吃药也可以滋养身体,健康长寿。

那时候人们可能普遍认为海参跟人参一样,是生长在海里的草本植物。清代著名医学家吴仪洛著《本草从新》十八卷,将海参从山草类别分出,写入第十七卷虫鱼鳞介部,与蜂蜜、白鱼、海马等同类,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品类。另一位清代乾隆时期的中医本草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同样将海参的药用价值进行梳理,认为其“补肾经,益精髓,消痰涎,摄小便,壮阳,生百脉血,治溃疡生蛆。”咸丰年间的食谱大家王士雄撰写的《随息居饮食谱》,记入各种可饮用食物369种,首次把海参的药用与食用相结合,对食用海参的主要人群和作用,包括吃法都有所介绍。王士雄认为海参不仅滋阴壮阳,还有调经、养胎、利产的作用,产后或大病初愈者,最好用火腿、猪肉、羊肉煲汤食之,这样的吃法至今在餐饮界甚为流行。

独特的海参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证明,我们的先人对于海参的食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是来自他们无数次临床经验得出的有效数据。

经常有人问,西方人吃海参吗?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饮食是一种习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形成的一种民族或地域习惯。中国人认识海参更多是从药理角度,只有懂医学的中医才能通过临床经验,将海参的营养或保健作用总结出来。延续至今,海参仍然被当作保健营养品而不是一般食品被食用。西方人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一般不会直接食用海参,但也从相关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了海参的药理作用,因此开发出很多海参衍生品。

中国人从三国时期就有食用海参的记录,为什么到了清代以后还要有大量海参靠望加锡人从澳洲甚至更远的新西兰进口,中国沿海没有海参,还是海参的数量或质量达不到要求?研究表明,早期中国人食用的海参主要是产自辽东半岛沿岸的辽参和梅花参,但是产量有限。近年来,其他种类的海参也被大量从世界盛产海参的国家和地区引入中国。目前进口的食用海参多达200多种。世界上绝大多数海参都是被亚洲人消费,其中最大的市场是中国。

海参对水质要求甚高,既要洁净,还要营养成分丰富。中国的海参原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辽东半岛海域。山东所产刺参,属于海参中的上品,在渤海中部和黄海北部沿岸3到15米岩礁或砂石底质浅海都有分布,尤以长岛、荣成、威海、牟平、芝罘等地居多。山东省沿海的刺参面积近12万亩,其中11万亩在烟台市辖海岸。海参资源蕴藏量5000吨以上,主要也在烟台。历史资料显示,上世纪40年代以前,山东干品海参产量一般在两吨左右,50年代年产量在50吨左右,1951年创下133吨的历史最高纪录。60年代以后,海参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年产量降到40吨。70年代海参人工育苗获得成功,80年代海参年育苗数亿头,投入浅海增殖区,效益明显,后逐年增加,至今已经成为海参生产的主要做法。最近十几年,中国海参养殖业发展迅猛,并从传统的北方养殖区向南方养殖区拓展。

海洋争霸源于贸易,小小海参搅动了大历史。辽阔的大海在惊涛骇浪之中锻造了壮阔的海洋文化,海参又是海洋文化中最为独特的品类,其涵盖了历史、地理、饮食,融进了中医文化、现代科学、中西交通、商业文化。在风起云涌海洋争霸的东西方文化激烈搏杀中,望加锡人、澳洲土著人、中国人都扮演了自己应有的角色,他们是全球贸易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历史有它的地位。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许志杰(本文作者为高级记者,媒体从业者)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许志杰】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