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点燃新亮点 文博会引科技创新“活水”激发文化产业

上海证券报2024-05-26 07:20

通过高清巨幕让流传千载的克孜尔石窟跃然屏上,透过巴掌大小的AI智能相框与虚拟人对谈古今,带上VR眼镜一览缤纷的文旅风貌……

正在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上,文化+科技迸发出的创造力和活力,在整个场馆激荡。竞逐新质生产力,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成为本届盛会的生动注脚。

解锁:更多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

作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举措,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文创中国”专题展区,汇聚来自故宫文创、北京工美造办、景德钰青、字在、学古等颇具代表性文创机构,着力展现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产业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呢?

“或许,本届文博会10号馆的‘文创中国’专题展区,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该展区的策展人谢泰春底气十足地说。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展区,从顶部到地面被一个巨大的“文”字进行贯穿,展馆顶部通铺的高清的屏幕,正实时滚动播放着AI技术二次创作的千里江山图。

“通过新技术,让展区融入巨大的装置感中,使展场本身变成了展品。”在谢泰春的眼中,技术的革新不断解放了策展的局限。“以往的难点正在消失,更多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

在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在”)展位,品牌创始人刘美松从拥挤的人潮中抽出身来,在短暂的采访中得到了片刻的“休息”。

让记者感到有点意外的是,刘美松没有将对话的重心聚焦在展台上火热交易的文创产品。在他的视角中,这仍然是停留在浅层的文化利用层面。“仅仅立足活字印刷工艺,围绕文字、老机器、老工人等传统元素,我们就开发出了大量独有的文创产品,可这远远不够,还有大量的精品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应用。”

伴随当下数字化和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能为传统文化解锁更多的可能。

在现场,记者看到,“字在”利用虚拟交互技术搭建出可互动的活字体验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到场体验。“这是未来小型活字博物馆的雏形,这两天已经有不少地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我们现场洽谈,希望可以引进这项‘科技+文化’的新尝试。”刘美松告诉记者,“字在”正打算利用数字技术,将小学阶段的诗词重新排列,做成活字工坊小模型。在未来,深入到每个学校。

赋能:文化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思考与尝试,远不止于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一家公司。

北京工美造办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琨玮是带着问题来到文博会的现场,他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对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行业而言,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这两天的不断观察与交流,王琨玮的答案正在不断清晰。“以文化和技艺为基础,以科技和创新为手段,拥抱新质生产力,守正而不守旧,一定能找到最佳的发展解法”。

他告诉记者,过去传统手工艺,通常由老师傅带着徒弟来传承,做出的东西工时长、成本高,很难进入大众化的市场,一直是行业难以解决的痛点。“这次展会结束,我们将尝试利用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在保留传统技艺底色的基础上,推出更多适应不同生活场景的产品,让‘国礼’蕴含的文化和技艺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元景文创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莫翎苑同样认为,用现代科技实现传统文化的具象化呈现,再进一步转化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产品,才算实现真正的传承与保护。其公司制作的“流浪地球”透明珐琅冰箱贴在展会现场实现大卖。

透过文博会,记者发现,虽然到场企业有大有小,但是拥抱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默契。”

这两天,西藏雪堆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创部主任赵辉和她的团队忙个不停。一方面,为了在有限的时间给更多的人普及藏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天南海北的洽谈订单需要去处理。

赵辉告诉记者,整个团队前后经历了三个多月的努力,才终于实现首次利用高精度数字扫描技术,对传统手绘唐卡进行数字采集和处理,再通过专业软件进行色彩校正和细节修复,使得数字版本与原作无异,大大降低了这一传统文化作品的购买难度。“我们也没有想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首次尝试,就会在现场收获如此多的订单。”

激发: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被世界看见

在谢泰春的眼中,新质生产力带来的转变不止如此,“往届文博会,更强调内容输出;而本届,我们注重交易,侧重激发文化消费活力。这也是科技赋能带来的改变,众多利用新技术、新科技创造的产品,使文博会的交易氛围愈发浓烈,越来越多中国文化正搭乘科技的‘快车’被世界看见。”

殷墟博物馆利用3D扫描技术对“陶鬲形猪首盖盉”进行再创作,重新复刻出的“小猪佩奇”文创产品又在文博会大火。

十八洞苗绣通过新技法让传统工艺离开织物,与新材料相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首饰制品,截至24日,仅3米宽的展位,带来的销售额便突破了十万元。

“当前的文化产业早已不缺少产品,如何生产出有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从同质化的低价竞争中抽身而出,才是文化产业向新求质发展的关键一环。”刘美松相信,要实现产业链条与逻辑链条上的双重闭环,创新是唯一出路,科技是唯一解法,这也是文化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催化反应。

此外,记者注意到,本届文博会还着力为新质生产力企业、机构搭建展示交易平台,促进业界交流融合,促进科技充分赋能文化产业。

“毫无疑问,文博会正成为我们公司微转型道路上的关键平台”。罗曼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总部总经理杨高芹告诉记者,此前,公司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感官体验创新服务商英国Holovis公司,进一步拓展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娱领域的布局,以试图获得新的增量点。“开展的这两天,已经有江西、重庆、成都等多地政府以及文旅集团来到展位,与我们一同探讨新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可能性。”

作为全球领先的LED超清显示屏厂商,雷曼光电的高管们也在文博会找到新的潜在市场。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监张茏发现,有不少艺术家和文博公司的工作人员对展台上8K163吋Micro LED超高清家庭巨幕特别感兴趣。“这款产品的原先定位是家庭客厅影院,我们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文产从业者,希望通过这块屏幕,实现艺术品的高清放大展示。”(刘逸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