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小棠 6月4日,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建信基金”)宣布,基金经理姜锋因个人原因卸任多只产品。其中包括2只仍处于封闭期的产品、1只成立不满一年的产品还有1只产品今年2月份刚成立了新份额。
经济观察报获悉,姜锋已正式提交离职申请,并按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
根据最新的相关规定,基金经理无特殊情况在产品处于封闭期内主动离职,在2年内不能注册基金经理。这也意味着姜锋或2年不得任基金经理。
那么为何姜锋宁愿损失两年的基金经理管理经验也要选择离开工作了10余年之久的建信基金?
而随着老将姜锋的离职,这家银行系公募建信基金从高管动荡、基金经理离任到产品战略布局等问题被揭开一角。
老将出走
6月4日,建信基金接连发布5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基金经理姜锋卸任所有在管产品,离任原因为个人申请离职,离任日期为2024年5月31日。
事实上,市场早有姜锋离职的传闻。而此前建信基金将姜锋管理的多只产品增聘基金经理,这一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侧面证实了离职传闻。
3月29日,姜锋管理的3只基金建信健康民生、建信环保产业、建信兴衡优选一年持有公告,分别增聘马牧青、黄子凌共同管理。4月1日和9日,建信锋睿优选、建信优势动力又分别增聘蒋严泽、江映德共同管理。
根据公开信息,姜锋毕业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07年7月姜锋毕业后就加入了建信基金,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资深基金经理、权益投资部执行投资官。2011年姜峰开始独立管理基金,离职前曾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同时担任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截至离职,姜锋已经在建信基金工作了近17年。
在长达17年的证券从业生涯中,姜锋积累了丰富的权益投资经验,经历了多轮牛熊周期考验。离职之前,姜锋在管基金共计6只(只统计初始基金),合计管理规模22.22亿元。
不过从姜锋管理的6只基金来看,由于任职管理的时间不同,其任职回报也呈现较大差异。
具体来看,姜锋在2013年和2014年管理的建信优势动力和建信健康民生,这两只产品姜锋开始管理时间均超过10年之久,任职回报分别为118.07%和375.60%。
而受市场持续波动影响,这位“均衡老将”也未能幸免,近两年开始管理的多只产品,任职回报则均为负。
其中建信阿尔法一年持有和建信锋睿优选A分别于2023年2月和12月成立,并由姜锋担任基金经理。截至5月31日,姜锋在这两只产品上的任职回报分别为-9.87%和-0.34%。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3月22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建信锋睿优选由于净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这已经是该基金成立不足4个月以来的第二次触发清盘。随后,建信基金用自有资金申购了1498万份以及一家机构申购了1500万份,才让该基金暂时免于清盘危机。
根据建信锋睿优选2024年一季报,3月28日,建信基金运用固有资金投入1500万元申购了该基金约1498万份的份额。3月28至3月31日,某机构申购了该基金1503万份。目前建信锋睿优选成立仍未满1年。
而在姜锋离职前管理的6只基金中,除了建信锋睿优选不满1年,还有建信兴衡优选一年持有、建信阿尔法一年持有2只产品处于封闭期;以及建信环保产业于2月刚设立了C份额。
根据2023年11月中国基金业协会新修订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基金经理需承诺无特殊情况不在公募基金产品募集期、封闭期以及管理公募基金产品1年内主动离职。
同时还规定,无特殊情况管理公募基金产品处于募集期、封闭期内主动离职,且离职时间未满 24 个月(含静默期)的将不得注册成为基金经理。这也意味着,姜锋卸任后两年内或将不能注册成为基金经理。
离职背后
姜锋作为建信基金“双将”之一且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穿越多轮牛熊的基金“老将”,却选择在其管理的产品未满1年时以及尚处于封闭期时主动离职,甘愿接受长达2年静默期的限制,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在市场中引发了广泛讨论。
从成立不久就面临清盘的在管基金,到离开工作长达17年的机构,姜锋的离职似乎也反映了目前建信基金的发展困境。
建信基金作为境内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之一,成立于2005年9月,其控股股东为建设银行,持股65%,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和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5%和10%。
建信基金近两年高管变动频繁。2022年3月市场就曾传闻建行体系中层管理层迎来一波密集调整,牵涉到总行、各分行以及多家子公司。
当年5月,建信基金发布公告,原董事长孙志晨因股东安排,已于5月11日卸任董事长职务,同时副总裁马勇也因股东安排离任。
仅2个月后的7月,建信基金发布关于董事长任职的公告,宣布现年56岁的公司党委书记刘军自2022年7月26日起正式任职董事长一职。
进入2023年,建信基金管理层变动更为频繁。仅仅在任8个月的刘军,在2023年2月同样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而卸任,总裁张军红暂代董事长职务。与此同时,宫永媛接替之前离职的吴灵玲任公司副总裁,副总裁张威威离任,由张力铮接任。
2023年9月,建信基金又迎来高层人事变动,生柳荣赴任建信基金出任新一届董事长,张军红不再代为履行董事长职务。
管理层的频繁更迭,也给建信基金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2023年建设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建信基金归母净利润为8.83亿元,较前1年11.71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下降了24.59%。这一净利润几乎回到了建信基金2016年底9.13亿元的水平,不过彼时建信基金管理规模仅3769亿元,仅有如今的一半。
“偏科”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总管理规模为7338.92亿元位列行业第13名,如果统计非货(除货币基金外的其他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则为2015.6亿元,位列行业第24位。
统计口径的不同,行业排名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建信基金存在严重的“偏科”。经济观察报统计发现,固收产品规模占比超过90%,其中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超70%。而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不足10%。
具体来看,2024年一季度末,建信基金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混合型,下同)规模为413.71亿元,占总规模比为5.6%;固收类产品(包括债券型、货币型,下同)规模为6863.95亿元,占总规模比为93.57%。其中,货币基金规模占公募管理总规模比达72.56%。
这一数据相比2033年同期权益类产品的627.35亿元,占总规模比8.21%不升反降。不仅仅是权益类产品,固收类产品规模也与同期相比有一定下滑。
2023年建信基金总裁张军红曾表示,建信基金旗帜鲜明地提出非货业务是转型战略方向之一。
从结果来看,建信基金推动非货业务的愿景尚待时日。
在业绩方面,张军红也曾透露,“近年来公司有意识地降低了货币基金的考核权重,特别是2023年开始不再考核货币基金投资业绩,同时推动非货投资部门加大在投资业绩上的考核权重,投资部门必须要以投资业绩为重,主要为业绩负责。”
但近期建信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表现也不理想。截至6月4日,在58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3只近一年取得正收益;还有超30只基金亏损10%以上,其中包括19只股票型基金和22只混合型基金。
在业绩不佳之下,基金清盘现象频出,迷你基金数量亦在增多。目前建信基金旗下共计有283只基金产品(多种份额单独计算),其中,基金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有92只,占总产品数量比例高达33%。
投研能力是基金公司发展权益类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券商系等其他机构相比,银行系公募的权益投研在人才、经验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投研竞争力有待加强。而随着权益老将姜锋的离职,更多挑战似乎都摆在建信基金高管们面前。其未来如何破局?经济观察报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