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的文明(16):华服锦绣(下)|图鉴

文博时空2024-10-03 08:49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刘畅

文物摄影|杜广磊

制图|夏文瑾

明代急速发展的生产力和工商业人口的增加为大规模改革冠服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服饰形制的复杂程度前所未见。不仅是官员,百姓的服饰也有明确的等级和样式,服饰的质地、颜色、花纹等都不得随意更改。清代融入了满族习俗后,就更为庞杂、繁缛了。

01

明太祖全面恢复汉族衣冠

明初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开始恢复汉族传统的冠服制度。此后经历 26 年的调整完善,确立了帝、后、文武百官、命妇的服饰。

明代所有服饰都被不同程度的细化和扩充,唯独冕服系列被削弱。朱元璋仅保留“衮冕”,缩小了使用范围,明初限亲王以上人群使用,四次更定后,衮服确立为朱衣玄裳,衣织六章,日月在肩,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裳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粉)米、黼、黻为二行。素纱为之,青缘领,领织黻文十三。蔽膝,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系于革带。

明神宗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缂丝“十二章纹”皇帝衮服(复原件)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藏

1957 年,北京明神宗定陵出土了五件“十二团龙十二章”衮服(圆领式,目前有两红、一黄共三件复制件)。这两件衮服形制为盘领右衽大袖袍,袖口收窄。特别的是纹有乐字、寿字、蝙蝠、如意云纹,寓意为万寿洪福。

衮服采用“妆花”工艺织就,是至今闻名的南京云锦非遗工艺。捻金线与孔雀翠羽线的使用使得龙身金翠交辉。云锦中所用金线是将南京特产的金箔切丝捻线,再织入锦中。孔雀翠羽线是由孔雀的绒毛依附于一根芯线上捻制而成。明末诗人吴梅村曾写诗夸赞这项特殊的工艺:“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装花云灿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02

旧制变新制:补子和马面裙

皇帝之下,各种官服依据等级设计,处处不同,很难一一道明。但公认的“补子”文化成为了明代“礼制”的代表和典型,演变自远古章纹的补子直接代表品官等级,象征了权力。凡缀有“补子”的服饰皆为补服,其形式有袍有褂。

明《三才图会》中的文官和武官补子,补子上的图案文官用禽,武官用兽

明 织锦斗牛纹补 山东博物馆藏

蟒服、斗牛服、飞鱼服、麒麟服即为特殊“补子”纹样的款式。

明 《出警图》中着飞鱼曳撒(yì sǎn )的锦衣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飞鱼纹样是由摩羯纹演变而来的,后来逐渐蟒纹化亦有二角,仅在尾部末端保留“鱼尾”。飞鱼服和许多官服一样,可以是曳撒(腰部以下是马面,两侧有外摆,背面看是上下通裁)、贴里(腰部以下是褶裙,背后看是上下分裁),也可以是圆领袍形。

明 香色麻飞鱼贴里 山东博物馆藏

这是国内现存的男式飞鱼实物。袍身云肩处取片金线、红、白、黑、绿、蓝、黄、粉红等色彩绒丝为纹纬,采用挖梭技法织过肩飞鱼、海水江崖纹。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阔袖收口,衣身前后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如百褶裙状,质地与纹饰和谐统一、富丽堂皇。

马面裙起源于宋末元初,流行于明清。形制为裙子两侧打褶,中间光面,似马面。马面裙褶子大而疏,用异色的裙腰固定,裙腰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摆幅上用织或绣的形式缀饰底襕,或膝襕。“襕”指的是裙摆处的“拼布”缝线,设计似乎源于曲裾深衣的绕体感,裙襕的纹饰往往采用寓意丰富的吉祥图案

明 蓝色缠枝四季花织金妆花缎裙 山东博物馆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身穿马面裙的后妃、宫人们 国家博物馆藏

画中明宪宗与宫眷、内臣、皇子女们欢喜过元宵节,大部分人物都穿着有织金或绣金纹饰的华丽衣服,妃嫔、宫人的上衣多饰有云肩、通袖澜纹样,下裙则全是马面裙。《嘉靖太康县志》也记载马面裙流行于时:“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正德间,衣衫渐大,裙褶渐多,衫惟用金彩补子,髻渐高。嘉靖初,衣衫大至膝,裙短褶少。”

03

明中后期:僭越、尚奢之风起

明中期的经济繁荣导致在服饰上的“僭越”现象也日益严重。整个社会对洪武时期确立的诸多服饰制度已不再坚守。从世家大族到商贾、庶民的服装选择、面料、色彩、图案、装饰等方面都异常活跃。

明 曾鲸 《李亭像》上海博物馆

明代士人平时多着交领大袖长袍,袖底弧度一再加宽、愈发华丽,袖子最宽处甚至可与衣身等长,达到四尺有余(约 120cm)。这种袖底弧度的变化,是为了复古汉代宽衣大袖,彰显财富地位。

以色彩来看,“逾礼越制”也颇为严重。按规定官员朝服才可穿的“赤罗衣裳”流行于庶民之中,红色在市井当中随处可见。同时掀起了官民混色。

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竹林品古图》局部

图中仕女上穿砖红色襦、肩搭蓝色宽边黄地披帛,下穿米黄地白花绿叶裙,色彩丰富艳丽。

《滕县志》记载,当时滕县一带“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男子冠巾丝履,妇女珠翠金宝绮毅锦绣罗执,但有财尽等索耳,此皆五十年前所无也。”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宫妓中头戴金莲花冠,身着云霞道衣,背子外披帛华丽。正违背了《明史舆服志》:“禁官民妇女不得僭越用浑金衣服,宝石首饰。”唐寅本意在借面容妩媚、极尽奢华的宫妓暗讽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却也点出了明代中期的奢靡风潮。

清 《燕寝怡情 12 帧》中穿比甲的侍女 故宫博物院藏

民风更开放时便产生了无袖、无领的比甲。比甲形制类似马甲。可分两种:一种下长过膝,对襟,直领,穿时罩于衫袄之外。因其穿著便利,故多用于士庶阶层妇女。

04

凤冠霞帔:融入到普通百姓家

明代命妇常服形制要求较为严格,由霞帔、大衫、鞠衣、袍、被子、袄、裙七个品类组成。凤冠霞帔在明初是女性社会地位的象征,根据命妇的品级在袄裙上添各类纹样和饰物,再外披霞帔。是区分身份和等级的主要标志。但后来在普通百姓的婚、丧重大仪式中也使用,反映出时代政治的开明和社会的进步。

《清稗类抄》中记载:“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

霞帔又称霞褙。上绣云凤花卉,佩挂时由领后绕至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霞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形容。到了宋代,正式将其作为礼服。

明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曹国长公主戴珠翠九翟冠,身穿大红山,披五彩金龙纹、鸾凤纹霞帔、金坠子,持玉圭(因其同时为王妃身份)。明太祖洪武四年时,曾定中宫妃主常服及外命妇朝服、常服之制:“中宫妃主礼服已有定制,其常服,中宫用龙凤珠翠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罗褙子,冠制如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文加绣饰。

明 压金云霞翟纹霞帔 明宁靖王吴氏墓出土

明代霞帔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延续宋代,两条细长罗带左右对称,每条罗带总长五尺七寸,宽三寸二分,上面刺绣依品级刺绣。

《三才图会》霞帔

另一种为较宽的罗带,在前颈处有纽扣,尾端尖角处装饰珍珠。

《明史·舆服志》记载了霞帔上的纹样:一品用金绣纹,二品用金绣云肩大杂花纹,三品用金绣大杂花纹,四品用绣小杂花纹,五品用销金大杂花纹,六、七品用销金小杂花纹,八、九品穿大红素罗霞帔,没有纹样。

清 红色妆花缎三品孔雀纹补霞帔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霞帔前面两角合并,帔身加宽,同时增加了衣领及后片,类似背心。故宫博物院藏红色妆花缎三品孔雀纹补霞帔,帔身长 100 多厘米,肩宽 44 厘米,圆领对襟,中间缀以补子,底襟为楔形,流苏取代帔坠。相比明代霞帔更显“权威”。

清 郎世宁 着朝褂的孝圣宪皇后 故宫博物院藏

朝褂身长约 130 厘米,腋下是缝合在一起,肩部更窄,下摆更大,不缀流苏。

这里孝圣宪皇后穿的并非霞帔,而是朝褂。由于清朝满汉交融,汉族传统服制中“大统”的一部分在“剃发易服”中被继承了下来。汉霞帔依据补子上的纹样区分品级,满朝褂以龙纹的数量和位置区分品级。

清 石青色缎绣彩云金龙纹夹朝褂 故宫博物院藏

亦有男褂:

石青色团龙纹暗花实地纱夹常服褂 故宫博物院藏

石青色团龙纹暗花缎夹常服褂 故宫博物院藏

05

等级规格最高的清代宫廷服饰

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章服制度。服饰制度浩繁,按功能分,宫廷内的服饰大类主要有:礼服(包括朝袍、衮服等),吉服,常服,行服。宫廷袍服几乎都织绣龙纹,“龙袍”的专名由此定下来。帝后龙袍可以配衮服或龙褂穿着,有时也会单独使用。龙袍同时具有礼服和吉服的双重作用。

除箭袖、蟒服、披领、翎顶为朝服所必具,四季色彩质料、补子、朝珠等级、翎子眼数、顶子材料等都有严格区别。

乾隆皇帝朝服像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朝袍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接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两肩、前、后各一正龙;腰帷(下裳与上衣的连接)行龙五;襞积(连接处的皱褶)前、后团龙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后妃朝服上的龙纹数量依等级减少.

图源:《清乾隆明黄色朝袍形制与龙纹工艺研究》

清代皇帝朝服与祭服通用,惟接袖为明黄色的是祭服,接袖为蓝色的是朝服。

明黄色缂丝金龙纹男单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纳纱金龙纹男单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缂丝金龙纹女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朝服的颜色以明黄为贵,在祭天、朝日、夕月时分别用蓝色、红色、白色。

月白色缂丝金龙纹男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蓝色缂丝金龙纹男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石青色金龙纹妆花纱男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大红色绳丝金龙纹男夹朝袍 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缂丝云蝠寿金龙纹男单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明黄色缂丝八团金龙纹女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杏黄纱绣蓝龙纹女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杏黄色纱绣八团彩云蝠金龙纹女单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香色缎绣金龙纹女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蓝色缂丝三蓝二云蝠龙纹男单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藕荷色纱绣八团彩云幅花卉金龙纹女单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绿色纱绣八团金龙纹女单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紫色纱绣八团金龙纹女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酱色纱绣灵仙祝寿金龙纹男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蓝色纱绣八宝金龙纹男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古铜色八团金龙纹妆花缎女夹龙袍 故宫博物院藏

石青色缎绣四团金龙纹夹衮服 故宫博物院藏

蓝色团龙纹暗花江绸男单常服袍 故宫博物院藏

06

满族尚旗袍,汉族服衣裳

这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因满族世居东北,气候比较寒冷,多穿袍,主中原之后,仍不改旧俗。汉族妇女上衣,以衫、袄、背心和披风为主。

旗袍(当时称衬衣或氅 chǎng 衣,不称旗袍)是由一整块衣料剪裁,呈直简状,圆领,右大襟,下摆和袖口较宽大,上下连体。衬衣不开衩,可以单独穿用;而氅衣两侧开衩,必须套穿马甲(又称马褂)或其他衣物。马甲形制有大襟、一字襟、对襟及琵琶襟等形制,前文提到的朝褂便是对襟圆领形,短小紧身的又叫坎肩。

清 孝贞显皇后像 故宫博物院藏

孝贞显皇后身穿直身衬衣,石青为底,全身均用寿字纹,长可掩足。接白色挽袖。因为领口较低,所以围一条蓝色领巾,一头掖在衣襟内,另一头垂下。领巾本用作护领,后流行于清代满族女子间。

清 品月色缎平金银绣水仙团寿字纹单氅衣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旗袍呈直身式,圆领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领口缀铜镀金錾花扣,开襟处缀镀金福禄扣3枚,衣身上绣初春水仙,领口、袖口、下摆镶织金万字曲水、元青地金银绣水仙团寿衣边及冰梅纹。

雪灰色牡丹桃纹暗花绸单衬衣 故宫博物院藏

穿人字襟坎肩的清代女子 首都博物馆藏

清 米色地绣水墨菊花镶边袷坎肩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慈禧太后的这件假洋式外翻领坎肩,有繁缛的边饰、底部饰裙褶般的装饰,十分新潮。

清代汉族妇女服饰沿袭明代。衣领、衣襟及袖端多镶嵌有较窄的花边。乾隆年间流行大袖宽衫,衣边比从前宽阔。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长度却明显增加,几欲及膝。在衣领、衣袖等处,通常用多道花边镶,俗谓“十八镶”。下摆无镶,穿时盖在裤裙之外。到了清末,衣身变得愈益瘦长;衣袖也以紧窄式居多,且做得较短,穿时常露出里衣。清初崇尚圆领盘扣,后逐渐加高,至清末已高至耳际。

雍正十二美人图 故宫博物院藏

汉族妇女袄、裙款式图

清代作为云肩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普通妇女也可佩戴,种类丰富、做工细致、纹饰精美。

四合如意式花卉刺绣纹云肩 晚清 郑州博物馆藏

五色连缀式云肩 晚清 郑州博物馆藏

花卉纹刺绣云肩 晚清 郑州博物馆藏

立体动物、花果纹刺绣云肩 晚清 郑州博物馆藏

古代纺织流程图

参考文献:

赵连赏.明代冕服制度的确立与洪武朝调整动因浅析[J].艺术设计研究,2020,(06):27-31.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

王渊.补服形制研究[D].东华大学,2011.

董进.图说明代宫廷服饰(一)——皇帝冕服[J].紫禁城,2011,(04):117-121.

孔令梅,王宏付.明清霞帔比较及其成因探析[J].服饰导刊,2022,11(06):63-70.

贾玺增,张宇.清乾隆明黄色朝袍形制与龙纹工艺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42-52

相关链接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1):明礼仪,正衣冠的|服饰之美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2):唐宋风韵独步天下|服饰之美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3):明清的华美与庄重|服饰之美

《寻找缭绫》:赵丰详解白居易与唐代丝绸大IP丨对谈

天上云锦色:中国丝绸的奇文异彩|观展

五彩锦簇:色彩中的历史衣橱|观展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盛世长歌|观展

雍正十二美人图:宫廷美人的生活画卷|图鉴

看完这个展,才知道什么叫皇家的奢华|博物馆巡游

从这些“清宫高定”,横览300年大清时尚|观展


图片 | 杜广磊 夏文瑾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