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公司宣布对其旗下知名品牌雪碧进行配方调整,这一消息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忠实消费者表示,他们是在购买新包装产品后才发现口味发生了变化,这种"悄悄改变"的做法让他们感到不满。
据了解,此次配方调整主要涉及甜味剂的使用比例。新版雪碧减少了糖分含量,同时增加了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剂的比例。可口可乐公司解释称,这一改变是为了响应全球减糖趋势,满足消费者对低糖饮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发言人表示:"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产品,使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然而,这一改变并未获得所有消费者的认可。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用户发起了"还我原味雪碧"的话题讨论。一位网友写道:"喝了20年的雪碧,突然发现味道不对,还以为是自己味觉出了问题。"另一位消费者则表示:"如果要改配方,至少应该提前告知,这种偷偷摸摸的改动让人感觉不被尊重。"
食品行业专家指出,大型饮料企业调整配方是常见做法,但通常会通过营销活动告知消费者。像雪碧这样不作明显宣传的改动确实比较少见。专家分析,可能是担心配方改变会影响销量,所以采取了较为低调的处理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雪碧第一次调整配方。早在2013年,雪碧就曾因去除防腐剂而改变过配方。但当时的改动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相比之下,这次的甜味剂调整似乎触动了更多消费者的味蕾记忆。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可口可乐公司表示会认真听取反馈,并考虑在未来的产品调整中采取更透明的沟通方式。同时,公司强调新版雪碧仍然保持了清爽的口感和标志性的柠檬风味,希望消费者能够给新产品一个尝试的机会。
这场"配方风波"也引发了关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热议。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呼吁,食品饮料企业在进行重大配方调整时,应当通过明确标识或广告宣传告知消费者,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目前,新版雪碧已经在全球多个市场陆续上市。在中国市场,新旧配方产品正处于过渡期,消费者在购买时可以通过查看包装上的配料表来区分。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对新配方的接受度可能会逐渐提高,但这场"背着我改配方"的争议无疑给食品行业提了个醒:在追求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尊重消费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