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黄金周和小长假,成都便沸腾如火锅,“成都人”冲出家门,走向四野八乡去寻觅巴适的滋味,来到成都的人却排着众多打卡条目,要抓紧时间去一一走到。于是,你眼见着大街小巷里挤满了人,收银台前的导购和火锅店老板忙得团团转。
今年“五一”假期,成都的消费数据蓬勃向上,以545.3亿元的线上线下消费总额、13.3%的同比增长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消费答卷。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通过文旅场景创新、政策精准发力、消费生态优化等举措,再次验证了其作为国际消费中心的强劲韧性。
“五一”小长假,成都共接待游客1551.6万人次,旅游收入12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11.6%,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40.7%。
我们欣喜地看到,“哪吒出海”向海外输出了一波文化和产业制作的实力,而文化输出与商业引流相互赋能,使成都不仅成为外资进入西部的“首选地”,更化身国际消费的“引力场”。
外籍游客来了!
从成都的文旅消费各项数据来看,今年的入境游显著攀升。
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前三日成都入境外籍人员同比增长170%。今年第一季度,成都市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额同比增长270%。
随着中国过境免签政策全面放宽,境外旅客停留时间延长至240小时,境外旅客入境游、入境购的热情持续高涨。
虽然国外并没有五一黄金周,但很多国外游客的功课做得很充分,在他们的“中国行”攻略中,趁着节假日来成都,往往能收获更多的精彩和实惠,因此成为“中国行”中的必选项。
由此,五一期间的成都入境游,是这个消费季的新亮点。春熙路、交子商圈成为国际游客“扫货”热点。成都SKP作为全国首个以“公园+商业”模式打造的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入驻了全球超1300个一线品牌。临近假期,成都SKP面向境外游客专门设立了服务专柜,配备专人协助办理退税手续。
如今,成都有429家离境退税店覆盖了核心商圈,构建起了“消费场景-服务配套-政策激励”的良性循环。针对外籍游客的英文菜单、多语种服务,以及“行李无忧”系统,为国外游客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消费环境。
其中,“即买即退”是离境购物的最大亮点,因为将原本设在机场的退税窗口“前移”至商场,游客在购物环节就能拿到退税款,可直接用于二次消费,有效提升了消费体验,充分激发消费热情。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因为这一便利政策,在成都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因此,成都SKP在五一期间的离境退税业务同比增长450%,旅客实际退税金额同比2024年增长了400%。而成都全市离境退税办理量同比增长160%,退税额同比增长121%。
消费,消费,还是消费!
成都的消费季,是观察中国消费潮流的前沿窗口。在服务消费与实物消费双轮驱动下,成都的消费场景有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度。
成都早已不仅仅是旅游城市,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拥有全球一流的消费品和消费场景,可以满足人类在“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最新体验。
成都的首发经济,越来越多的首店推出的花样翻新的消费新品,不断激活着消费者的热情。
这个五一假期,成都麓湖CPI二期引入了30余家首店,万象城“加菲猫奇幻剧场”全国首展日均引流超万人次,费大厨成都首店单日取号超2200人。这些“首店经济”不仅带来消费增量,更通过“票根经济”(凭演唱会门票免费游景区)延长了消费链条,惠及超7万游客。
数据显示,成都的服务消费占比超六成,火锅、烧烤等传统餐饮依然火爆,春熙路海底捞等门店翻台率接近9轮,外卖订单量同比激增。与此同时,3C数码、国潮服饰等实物消费依托“以旧换新”政策实现了16.28%增长,京东MALL首发的西门子智能家电、On昂跑竞速跑鞋等新品,精准触达了年轻客群。
在这一轮消费的强势增长中,技术赋能破界传统消费场景,一个一个新奇的消费体验在成都上新。“低空+”“数字+”等新模式的注入,激活了消费市场活力:无人机配送系统提升景区物资周转效率,“熊猫飞的”低空观光项目吸引近万人次体验;大熊猫基地的沉浸式光影秀、高新区“永恒的巴黎圣母院”数字展,则以科技重构文旅体验,相关场馆假期连续客满。
据携程数据,今年“五一”期间,成都策划“跟着博物馆、非遗、古镇、演出、赛事、潮玩游成都”六大系列240余场重点文旅活动,推出8大促消费场景,串联了20条主题旅游线路,为假期文旅消费带来了新内容。因此,“五一”期间成都入境游订单量同比激增130%,跻身热门目的地榜单前五。
其中,最具文化味儿的“跟着博物馆游成都”热度不减,成都市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推出“锦城丝管——多元共鸣的音乐成都”、“蜀汉百景集·青梅煮酒话英雄”、韩美林艺术展等主题活动和精品大展,带动文创收入684.8万元,同比增长4.1%。央视新闻直播间还重点关注了武侯祠博物馆的假日文旅活动。
据统计,“五一”期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679场,票房达5700万元,拉动综合消费2.8亿元,成都位列全国“五一”音乐节热门城市第三位。开展街头艺术表演125场,观众达11.38万人次。
这些文艺演出和展览策划,都成为了消费的催化剂,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留了下来,流连忘返。
消费中心也是产业中心
在成都消费大爆发的背后,是成都经济新动能的潮水在汩汩涌动。
今年最热的文化话题和消费话题,莫过于“成都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血冲榜。截至5月12日,该电影总票房已破158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5名,这是成都为全球文娱消费做出的贡献,而电影的成功,本身也说明了成都作为投资热土的经济活跃度。
4月24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经济数据:6%的GDP增速,8.1%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的工业投资增幅,161.6%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狂飙……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当下,成都拿出的经济数据十分抢眼。
今年一季度,成都全市引进重大项目331个,完成开门红进度的255%;总投资2959亿元,完成开门红进度的153%。成都市投资促进局数据则显示:成都市一季度新设外资企业147家,同比增长8.8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6.38亿美元,同比增长74.04%,增幅高于全国85.33个百分点,总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如今,“五一”已取得辉煌的业绩,正缓步走来的端午小长假,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当一个城市的消费场景多元、消费热情蓬勃,不仅会促进消费投资,也会促进产业投资,因为产业投资仰赖的应用场景,同样和多元的消费场景密切相关。2024年,成都接待入境游客165万人次,成为外籍人士来华旅游热门目的地之一。国际化的消费场景,催生着成都的产业也向着国际化迈进。
在4月15日成都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的现场,空中客车(成都)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有限公司与香港玉湖集团负责人分享了航空巨头和冷链龙头竞相“落子”成都的原因:成都的开放基因与全球价值,是企业扎根的沃土。
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内涵,不止是向全球的产业投资开放,也向全球的消费者开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只有秉持更为开放的格局,才能让成都成为一座全球瞩目的消费之城、乐活之城。
2025年,成都市国际友城市长交流活动升级为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来自全球29个国家39个友好代表团来到成都,共商开放大势和合作机遇,当成都的朋友圈不断扩容,来自各个国家的消费者也会来到中国,消费成都。
因此,当成都从“火锅之城”跃升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文旅成都”也势必提级为“消费成都”,这是这座城市的新命题:当城市能级与消费生态共振,成都将以消费场景创新为引力,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开辟差异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