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私募MOM产品发展态势迅猛。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5月20日,今年私募MOM产品备案数量已达29只,这一数字不仅超过2024年全年备案数量总和23只,更创下2019年规范运作以来新高。部分MOM产品资金来源显示为银行理财,其正成为委外资金青睐的方向。
MOM(Manager of Managers,即管理人中管理人)是一种独特的投资管理模式,管理人委托两个或以上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投资顾问)就资产管理产品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提供投资建议,并将产品资产划分为多个资产单元,实现跨大类资产配置。与大众更为熟知的FOF相比,业内形象地称MOM是把基金的“管钱”换成了“管人”,通过持续“管理”各基金经理,达成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动态平衡。
2019年底,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人中管理人(MOM)产品指引(试行)》(简称“《MOM产品指引》”),国内MOM产品相关规则得以细化,正式步入规范管理时代。华宝证券相关研报指出,相较于FOF,MOM在投资集中度限制、调仓灵活度以及母基金话语权等方面更具优势。同时,私募MOM在展业动力和合作投顾上也拥有先天优势。《MOM产品指引》落地后,券商资管、期货资管均可开展私募MOM业务。
从今年备案的MOM产品形式来看,基本由合作机构(券商资管、期货资管)作为受托方,由两家或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担任投资顾问。部分产品名称还显示,其由委托方即资金方(如银行理财)开展委外投资。例如今年2月底备案的“光大期货光大理财优选基金宝1号MOM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光大期货受托,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沣京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等五家私募担任投资顾问,资金方可能来自光大理财。
业内人士表示,从MOM产品名称和托管银行可看出,不少资金来源于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随着利率下行且波动加大,理财、保险等资金对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愈发强烈。
然而,委外投资并非没有风险,其同样需要强大的投研实力作为支撑。中金公司相关研报指出,FOF、MOM等工具虽有助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壮大,也是理财子公司在诸多约束条件下布局权益类资产的较优解,能有效权衡投研实力、人力资源、客户持有体验及公司文化等多重因素,但MOM产品表现极度依赖私募基金作为投资顾问的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方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挑选能力和相应风控措施。
据业内人士透露,因百亿FOF私募机构华软新动力踩雷跑路事件,部分银行理财已暂停此类通道业务。华软新动力曾是市场最大规模的FOF私募,2023年其投资的“杭州30亿私募瑜瑶”跑路,引发风险事件,导致多家上市公司、信托等金融机构投资受损。随后,证监会对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私募机构立案调查。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FOF、MOM工具并非简单投资选择,需依靠强大量化算法及细致尽调跟踪,从海量产品和管理人中筛选符合需求对象。目前理财子公司将委外作为长期投资策略,但FOF、MOM投研实力仍需改进与补足。
来源:本网综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