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浙江总站及技术局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竞技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更成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推广的里程碑事件。
铁甲钢拳对决,AI策略决胜
当晚,来自不同领域的四支战队操控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G1型人形机器人展开角逐。这台身高130cm、体重35kg的机器人,搭载深度相机实现180°广角视野,具备快速恢复平衡和自主起身能力,其电池续航达2小时,最高移动速度达2米/秒。在竞技赛环节,四支队伍操控的宇树科技G1人形机器人展开激烈对决。这些机器人佩戴红、粉、绿、黑四种颜色的护具及拳套,在擂台上展开“佛山无影脚”“勾拳膝踢”等高难度动作。最终,由操作员陆鑫操控的“AI策算师”机器人凭借精准的算法决策与灵活的机动性,以总比分优势击败对手,成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拳王”,斩获“格斗之星”称号。
国产机器人展现硬核实力
本次赛事所使用的机器人全部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以冠军机器人“AI策算师”为例,在真人选手手动、语音及体感遥控下,施展了直拳刺探、左右勾拳、上勾拳、组合拳、前踢、左右侧踢、膝踢、闪避、跌倒起身等复杂动作,总体展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比赛中,四台宇树G1机器人通过实时协同与精准打击,展现了国产机器人技术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与决策算法上的突破。
赛事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这一规则设计既考验机器人的硬件稳定性,也对其算法策略提出极高要求。
从“技术秀场”到“产业引擎”
《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的举办,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折射出我国机器人产业“以赛促产”的战略布局。据主办方透露,本次赛事所使用的机器人全部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从硬件设计到算法优化均由国内团队完成。宇树科技作为合作方,其人形机器人G1在比赛中展现了卓越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能够在复杂对抗中快速恢复平衡并自主起身,技术指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高曝光度赛事不仅能提升行业关注度,更可成为检验技术落地能力的“试金石”。
同时,这场《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展现了从竞技到产业的“破圈效应”,不仅聚焦格斗竞技,还延伸出机器人足球、篮球等赛事,形成“科文旅”融合的体验场景。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频道全程直播及新媒体宣发,赛事不仅展现技术成果,更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生动教材。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已成为中国机器人赛事的“爆发年”。从北京人形机器人“半马”到无锡首届具身智能运动会,再到深圳拟年底举办的“众擎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之‘机甲拳王’”,各地正通过高规格赛事推动技术落地。业内专家呼吁,赛事设计需进一步多元化,例如引入复杂环境模拟、多机器人协同等场景,以检验技术实用性,推动产业向“技术-场景-市场”的闭环发展。
此次杭州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验证了国产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成熟度,更揭示了机器人竞技的商业化潜力。随着北京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等赛事的陆续推出,中国正逐步构建覆盖格斗、长跑、球类运动的综合性机器人赛事体系,为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日常生活搭建桥梁。
正如赛事组委会所言:“机器人竞技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人类对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在这场“AI策算师”加冕的擂台赛背后,是中国机器人产业以赛促产、以赛促研的坚定步伐。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赛事体系的完善,人形机器人或将从“格斗擂台”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