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01 13:03
编者按: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
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
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
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并设置了“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多项分议题。
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今年六月中下旬在山东济宁曲阜举办。论坛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主题,这一理念源自费孝通先生对中国文化包容性的深刻洞察,而齐鲁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恰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
博物馆作为文明的“时空纽带”,在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更多了解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及儒学研究新进展,《经济观察报》专访了山东博物馆的刘延常馆长,就本届论坛主题、博物馆与儒学的结合、作为文化空间的山东博物馆的特色等话题展开问答。他表示,区域文化与整体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代,是有相同、相通之处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要发挥好儒家思想的智慧,并用来积极地解决当下世界遇到的一些难题。
刘延常在访谈中以考古学者的严谨与博物馆人的视野,为我们勾勒出了齐鲁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现代世界的脉络。
以下为访谈:
经济观察报:刘馆长你好,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办在即,今年的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八字箴言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并将此平和、谦逊的心态视为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君子之风”。一种文明在由近及远的推广中,必然面临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这使它充满新的生机。你与孔子同样生长在齐鲁大地,受到齐鲁文化的哺育与滋养。你如何看待齐鲁文化在今天的时代价值?以及,它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汇之际产生了什么样的意义?
刘延常:从广义上来谈,齐鲁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质。随着千年的传播与延伸,逐渐上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上升到世界层面上的东方文化。总书记考察山东期间,多次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深刻理解齐鲁文化中蕴含的宝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从考古学层面来讲,齐鲁文化有其发展的过程。它是周代以来以齐国、鲁国为代表的山东地区的古代文化,到战国晚期已齐鲁并称,主要体现在“邹鲁之风”的影响,主要是指教授和学习儒家思想的氛围。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孔子去世后,儒学分为八派。其中思孟学派,历经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传承发扬,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民大众为中心的内容,被称为儒家学派的道统。此后,汉代设五经博士,汉武帝独尊儒术,再发展到宋明理学,及至明清,一路都有沿袭和发展。今天我们学到的,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个阶段,世界各大文明中心同时进入思想突破的转折期,迸发出璀璨的人类文明之光。在中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各种思想的交汇,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区域文化与整体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代,是有相同、相通之处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因此,要发挥好儒家思想的智慧,并用来积极地解决当下世界遇到的一些难题。
经济观察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了文物(博物馆)分论坛,并就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进行研讨。你认为对于一座现代博物馆而言,在促进传播儒家文明的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刘延常:从考古、博物馆工作来说,深入挖掘研究齐鲁文化资源,是我们要一以贯之的。从出土的文献到我们的馆藏文物,深入探索它们的价值,讲清楚其历史渊源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积极意义,和用好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机遇。
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的国际背景下,博物馆也被赋予更多、更丰富的职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我们的优势是从博物馆的技术创新、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结合历史文献、出版文献及研究成果,提炼出齐鲁文化和儒学的当代价值。儒学的经典之作《论语》,历久弥新,前面说到的“君子和而不同”就出自子路篇。还有我们常说的“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大家共同去重新阐释、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博物馆应当承担这样的使命。
经济观察报:此前,馆长已从文化形成、确立的角度讲述了齐鲁文化的发展,我想问一个切口相对小的问题。在儒学文化或是《论语》中,有哪一部分是非常打动你,让你印象深刻的?
刘延常:我们还是从考古发掘和阐释角度来说。孔子诞生在鲁国,鲁国在西周分封时,继承了周王室的很多典章制度,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措施,推行礼乐文明,推进了社会秩序文明进步,使人与社会以及各国之间比较和谐。那么从这个角度,首先我们通过考古发现,鲁国出土的墓葬、青铜器、陶器等的确是周文化的传播延续,和周边的文化都不一样。第二,从鲁国都城的宫城、郭城设置,也可以证明礼制的推广。到了战国时期,鲁国面积虽然缩小了,但它的整体文化往南辐射到了其他诸侯国,平民百姓都已接受了邹鲁之风,这是我们最近研究的一个新进展。
孔子生活在鲁国时,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完全按照周礼来。当时恰逢春秋晚期大国争霸,孔子推广西周礼乐文明的想法失败。后来,他就周游列国,教书育人,编著《春秋》。他把恢复这种文明秩序的理想,放在了后继者身上。我曾从事考古工作,通过在曲阜鲁国故城以及鲁文化周边的考古挖掘成果,实证了周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说明孔子的实践是有成效的。
我对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学术界也是认可的。那么在博物馆展览中,我们应该展示好这种周文化和鲁文化的密切关系,并进行比较研究和阐释。
经济观察报:山东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方案是由公共投票决定的,深受公众喜爱。走进开阔明亮的大厅,总能看见中庭的阶梯上满是游客,正对着穹顶青绿的战国玉璧拍照。你能否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山博的设计理念与特色?对于第一次逛山博的游客,你是否有重点推介游览的展馆?
刘延常:山东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是8.29万平方米,这座建筑从远处看,极有气势。它的顶部是一个银白色半球体,低处呈方形,首先依循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另外,济南市有著名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半球体穹顶的形状与喷泉相似,也是取“趵突腾空”的意象。内部大厅挑高很高,有十几根立柱,上饰商代晚期的兽面纹。而每层横向的廊壁上,则饰有战国的玉璧、玉珮,多装饰有龙纹。大厅中央有66级台阶,象征着向上攀登,如登泰山。大厅顶部,有一块墨绿色玉璧,原型出土于曲阜的鲁国故城。原玉璧直径32.8厘米,是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象征着天圆和礼出东方。
山东博物馆藏品非常丰富,数量多达四十余万件。馆内有23个展厅,2.5万平方米展示面积。有时间的话,其实每一个都值得细逛。如若推荐,首先是我们的通史展览“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示内容从史前到近现代,实证了山东地区六十余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年的齐鲁文化史和百年的奋斗史。第二,山东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很有特点,比如有甲骨文一万多片,其藏量之大、内容之丰、研究价值之高,在全国甲骨收藏单位中皆位居前列。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揭开了历史上关于孙武、孙膑其人其书的千古之谜,证实了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书。再比如,我们也发掘了朱元璋第十个儿子鲁王朱檀的墓葬,举办了热门展览“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
经济观察报:山东博物馆的数字化陈列设计,一直广受称道。比如9号厅的“又见运河”裸眼3D体验视频,游客得以随船游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风俗美景;又如关于孔子生平的纪录片《大哉孔子》,将视频与实景结合,给观众不同的体验。除了大型的数字化展陈,在一些细节上也运用了相关布置。在数字化设计上,山东博物馆有过怎样的考虑?目前哪些项目最受欢迎?后续是否有新的数字化展陈计划?
刘延常:如今,我们展陈注重“科技赋能”,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大家沉浸式互动体验。除了你所说的大运河裸眼3D体验视频,我们还在6号展厅使用了“空气屏”技术、OLED屏技术。还有去年改造升级的“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武梁祠展区,用灯光和数字交互技术,整体提升了观众的观感体验。
不仅在线下运用数字技术,还通过对文物元素的采集,我们还在“云端”做了数字展览。目前山东博物馆已经做了三十多个线上数字展厅,观众足不出户也能云游展览。
2025年是山东博物馆的工作“突破年”,在数字化方面也是如此。我们选取一个900多平方米的展厅,专作为数字展厅。其中设置有不少新的功能,包括环幕影院、VR大空间,以及线上线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展示;还会引进一些有名的文化IP,来进行打造数字展厅。第二,我们利用博物馆四楼及半球体的巨大空间,打造全国首个跨次元南北极探索中心,展现两极的自然风貌和我国南北极科考成果与科考精神。这两个数字化项目,预计在七月中下旬向公众开放,值得期待。
经济观察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博物馆就像时间绳索上的一粒明珠,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也连通着未来的可能性。在你看来,博物馆未来会有怎样的转型?其社会职能会有哪些新的侧重点?
刘延常:我们知道今年夏季大阪世博会正在举行,主题是“设计未来社会,共创明日活力”,各国展馆主题多是科技与未来。整个世界、整个社会、整个博物馆界,都是共同面向未来着力创新发展的。那么,博物馆应该如何面向未来呢?以目前趋势来看,就是要更多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满足大众新的文化需求,让去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新风尚。像山东博物馆,去年观众接待量高达三百多万,今年“五一”假期五天就有13.7万人次入馆,创造了历史新高。
首先,从政治站位高度来说,作为一个省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我们的使命既要把整个区域文化展示好、传播好,同时也要跨区域进行交流,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会客厅。第二,博物馆是一个旅游目的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观众流量是重要指标,让大家愿意来、常来。那么,我们必须有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不断地创新和更新。除了前面谈到的数字化技术运用,我们也要做好公共服务,让观众能够有便捷、舒适的参观环境和满满的获得感。第三,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在地性,让博物馆融入当地生活,焕新其积极传播的正能量。比如,我们开展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让市民大众都能享受美育的熏陶,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在新时代和当前国际背景下,我们博物馆必须走在前,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经济观察报:你有多年的考古工作经验,曾主持发掘了山东省章丘区西河后李文化遗址、五莲县丹土大汶口与龙山文化城址、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地等20余处遗址和墓地。这是一份专业、辛苦且意义非凡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或有趣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刘延常:我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曾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事考古工作33年,又在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工作了3年,2023年到山东博物馆工作。事实上,考古工作和博物馆工作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都是研究文物、解读历史的。我们做考古挖掘,那些遗址、墓葬是不可移动文物,把出土文物经过整理之后移交到博物馆则成为了可移动文物,即馆藏文物。我原来就职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直到1981年才从山东博物馆分离出来,此前属博物馆一个职能部门。考古主要的工作在田野上,从考古发掘到文物的修复、绘图、照相、整理、发表文章、出版图书等,工作内容繁琐,但非常有意义。
在长期的考古工作中,印象比较深的有,1997年为配合潍莱高速建设,我们对潍坊市寒亭区会泉庄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这个遗址主要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珍珠门文化遗存,其属性为东夷文化。一共有16个灰坑,1008个陶片都是红褐色的素面陶片。商王朝东征、商文化东渐,那么商文化和东夷文化的边界究竟在哪里?具体是什么面貌?当时还是不清楚的。1997年发掘了这个遗址以后,我们抓紧时间查资料、写文章、发表报告,促进了东夷文化的研究,填补了东夷文化研究空白。1997年,我刚满31岁,这个发现与研究提升了我研究东夷文化的兴趣。
另一个印象较深的是日照市五莲县潮河镇丹土遗址的发掘。那是2000年,我34岁,主持发掘了大汶口晚期、龙山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中期——三个连续发展的城址,包括城墙、壕沟、城门、墓葬、房址等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证明了海岱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经25年了,丹土城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对我影响很大,奠定了我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基础,大大提升了我的考古能力和研究水平。
经济观察报:最后,从弘扬中国文化、齐鲁文化、儒学文化的角度,请你向感兴趣的读者推荐一些书籍。
刘延常:根据这三个文化层面,我首先向广大读者推荐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它承上启下,构建了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和史学体系,其中许多记载均得到了考古实证,现在有许多通俗版本的《史记》,读者既能学习到历史知识,书中还有众多精彩故事。
推荐的第二本书是《论语》,该书为儒学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与弟子的言论。从汉代到宋代,《论语》一直是必读之书,在新时代依然有很强的指引价值。与当下个人生活、工作,家庭、家风和社会发展,以及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全球性问题等都息息相关,受到熏陶,并能够得到启示、启发,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后推荐的一本书是《齐鲁瑰宝:百件文物看山东》,这是山东博物馆今年刚刚出版的。我们精选了一百件不同历史时期、多种质地材料的文物,从科普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山东文化发展脉络和精美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深得读者和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