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个人进阶指南

2025-07-09 14:28

关于AI取代人的讨论一直很热。不仅如此,人们对AI的担忧也越来越多:它会不会被资本利用,加剧贫富分化?会不会固化社会偏见,甚至被武器化?当算法设计由特定群体主导时,是否会进一步忽视少数族裔的需求?

在《AI繁荣》中,作者拉维·巴普纳和艾宁德亚·高斯指出:当前社会过度聚焦AI的潜在风险,忽视了它能带来的巨大价值。我们应当认识到,AI本质上是一项能改善生活、助力普通人圆梦的技术。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去年10月印度人工智能峰会上所言: “AI取代不了人,但不用AI的人会被善用AI的人取代。” 这句话点明了关键——不被AI淘汰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学会驾驭它。

下文将结合《AI繁荣》和《大模型浪潮》的具体内容, 从“用算法发现自己的隐藏技能”和“有效训练大模型”两个角度切入,探讨如何让AI真正为你所用。

用AI发现自己的隐藏技能

利用AI算法优化简历,是极具前景的方法。AI算法既懂得包装你的现有优势,又擅长帮你发现新的可能。


算法的强大之处,在于能洞悉人类难以察觉的技能相似性。识别适合转换的相近岗位,如从汽修转向工厂设备维护相对简单,但要判断哪些技能组合更适合跨度较大的领域,如软件开发或实验室管理,人类的直觉和经验往往只能是随机猜测。

长期以来,招聘过程过度关注候选人是否任职过“对”的公司或拥有“对”的学位,却忽略了核心问题:这个人是否具备岗位所需的真实技能?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技能评估和匹配,正使雇主和求职者双方受益。正如科坎强调:“关注技能,让招聘人员能向拥有非典型经历的申请者敞开大门。”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7—2020年的5100万个职位发布数据,发现雇主正逐步淡化对学历的要求,转而更加关注技能,尤其是在IT和管理类职位中。

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从新的渠道获取人才来满足招聘需求,而在传统招聘模式下被拒之门外的求职者,也获得了迈入心仪领域的机会。

这种技术更能帮助个体实现跨领域职业转型——这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至关重要。数百万劳动者可能在职业生涯中被迫转换赛道,如果自动化导致工作岗位消失,或者经济变化引发行业衰退,那么求职者自然希望职业转换过程能够尽可能迅速、平稳。AI 技术正助力实现这种快速平稳的过渡。

2021年的一项研究揭示了AI在识别各种职业所需技能方面的能力。研究者利用澳大利亚招聘广告数据与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就业数据,首先“衡量2012—2020年澳大利亚800万份实时招聘广告所反映的技能集合之间的相似度”。

其基本逻辑是,若两个技能组合高度相似(比如两个职业所需技能相近),则意味着技能差距较小,转行的难度较低。换言之,若岗位A所需技能与岗位B高度相似,而与岗位C差异较大,那么具备岗位A技能的劳动者转向岗位B会更为顺畅。

这个概念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设麦克斯懂得修理汽车,而卡洛斯拥有餐厅检查员的工作经验。从技能匹配的角度来看,麦克斯的技能更容易转移到工厂设备维护技术员的岗位,而卡洛斯则更适合从事其他行业的合规官员工作。然而,这种简单的逻辑只是个起点。

在澳大利亚的这项研究中,机器学习技术分析了庞大的数据点,进行了数百万次计算,以识别不同技能集合之间的相似性,其速度和规模远超资深的人力资源经理。最终得出的相似度评分并非简单的二维或三维比较,而是涵盖了多个维度,远超人类大脑可以轻松处理的范围。

基于这些相对相似度评分,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构建了一套推荐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数百万种可能的职业转换路径中,预测哪些职业转换最可能取得成功,哪些则难以实现。

澳大利亚的研究证明,数据驱动与AI赋能的方法最终将对数百万劳动者的经济前景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惠及周围的社区以及整个市场。对身处转型期的我们,在遭遇外部冲击被迫离职,或者主动选择新职业道路时,借助此类技术将显著降低重返职场的难度。

综上所述,AI算法正在为职场人带来诸多机遇和好处。研究显示,客服人员借助 AI 聊天机器人后,每小时解决问题的效率平均提升14%。其中,新员工与低技能员工受益最为显著。而要释放AI大模型的更大潜力,关键便在于精准的“提示工程”:用清晰指令让AI准确理解人类意图,这项能力已成职场新刚需。

有效训练和应用大模型

那么如何训练大模型,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在《大模型浪潮》中提示词优化的章节可以给我们答案。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甚至有观点认为,提问的艺术和科学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这句话也许有些夸大,但是对于大模型而言,却非常契合。因为我们在使用大模型时,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使用各类GPT聊天工具,给予大模型指令的方式也是通过自然语言。

支撑向大模型提问的技术,就是提示词工程。它是指通过创建指令或文本作为输入,引导大模型的输出,完成需求。提示词的好与坏,非常影响大模型的输出。这个开发方式的适用场景也非常广泛。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提供了一套开发、应用流程,以及指导方案。

提示词的质量,会影响模型输出的质量。接下来分享几个提高提示词质量的技巧。

1.明确指令通过细化表达,更加明确要获取的信息或希望大模型执行的动作,从而避免、减少冗余信息的输出。 如果指令是“把Hola翻译为中文”,则会获得较长的解释,可以获得信息,但并不能精确完成指令。因此,优化后的提示词格式为“将以下西班牙语文本翻译成中文:文本:‘Hola’”。

可以看到优化后的大模型输出会精练、准确地执行指令,而不是提供多余信息。

2.细化询问范围

通过准确使用指导性词汇来细化范围,从而给大模型更精确的提示,得到更准确的输出。提示越具体,结果就越好。提示词为“请列举增值税的税率”,这是比较宽泛的提问,而大模型的输出也比较宽泛。不仅有税率,还有税率的适用情况。从表面来看,信息似乎更加全面,但在实践中,也可能会比较冗余,尤其当需要的是用数字来完成Excel表格形式时,这个输出就不能良好地匹配用户的需求。

对提示词的优化方案为,“列举增值税的税率,并按如下格式直接返回结果。税率:13%。你列举的结果是:”。可以看到,大模型的输出更加简洁,格式也符合用户需求。这个技巧在处理财务数据时非常有用。

把大模型想象成学生,它的一个优点就是“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提问时,可以尽量提供一个或多个示例,这样就会让大模型更加理解任务和目标。示例可以包括足够的背景信息、角色、约束等。

3.提示词优化:链式思考

分步思考是人类常见的思考方式,例如数学运算中的分步计算、侦探推理中的环环相扣等。分步思考可以降低思考复杂度,提高思考质量。因此,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大模型提示词的设计中,通过引导大模型采用分步骤的方式来提高输出质量。这就是链式思考,帮助大模型将复杂推理任务拆分为一系列子思考。

根据样本量的不同,又可以细化为两种方式。一是少样本学习,即大模型仅通过提示词中的几个示例就能进行概括,并给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输出,也就是举一反三。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无法用语言精准描述任务时的场景。

二是零样本学习,这个方法可以通过提示词“请一步一步思考”,来提升大模型的能力。例如,在一个数学计算场景下,就可以在提示词内要求大模型分步骤输出内容。步骤清晰,符合用户要求。可以发现,链式思考不仅输出质量更高,也有助于用户对提问内容的学习。

通过“明确指令”锁定方向、“细化范围”聚焦关键、“链式思考”拆解逻辑,这三步不仅能让大模型精准理解需求,更能将其转化为实在的职场竞争力。

当普通人也能用这套方法驾驭大模型时,AI便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每个人手中的“生产力杠杆”——撬动隐藏技能、放大职业价值、掌控技术变革的主动权,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铁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