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今天影响组织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

2025-07-10 16:24

作者 春暖花开

在当今世界,有两个很关键的变量在影响着我们对组织形式的选择。这两个变量简单概括就是: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

01 当下世界的关键变量一:技术环境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今天要特别强调“知识社会”这个概念,知识不是早就有了吗?我的回答是:因为今天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变了。

原来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可能是电力、高速公路、铁路等等;但今天,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这一转变带来的可能是组织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人类有三种基本活动的场景

·物质生产活动——客观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际交往活动——社会世界——人与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活动——主观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农业和工业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一直是主导,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则更多是辅助性的,难以直接产生经济价值。

而如今,数字技术以广泛连接和互惠共享为特征,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边界。人类活动从有边界的物理世界,延伸到无边界的数字世界,甚至是虚拟世界。物质生产活动、人际交往活动以及自我意识活动,都有了现实的应用场景,也就能够直接参与价值创造。因此,社会产生价值的空间变得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基于人际交往活动产生的经济价值,其实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直播是基于人际交往活动的商业模式,数字技术为整个产业提供供给和帮助,产生了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过去的零售市场没有直播的商业模式,2024年,我国职业主播达3000多万人,直播电商规模过万亿元。这就是人际交往活动带来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际交往活动成为一种主要活动,自我意识活动也日渐凸显出它的现实性,它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内化与深化。

在杭州,一群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的年轻人承包了一些荒凉的村落,在里面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形成一个小的生态闭环。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依靠是他们对于意义的创造,对生活的理解。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可以做得到?因为得益于数字技术,所有的供应可用配送的概念去做,即地理距离的障碍被消除,这就让人际交往活动和自我意识活动的现实场景,得以全部呈现。

数字技术环境让一切都变得互联、具有共享的可能性,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新的价值来源。

02 当下世界的关键变量二:制度环境

组织形式、组织方式,或者说组织状态的选择,跟制度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制度环境特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共生关系在企业实践领域同样显现出新的效能,并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天,企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绩效的必选项。政府层面或产业层面激励型的“硬性”制度规则或“软性”制度规范,在各个领域推动共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基于对产业共生的理解,很多地方和企业开始形成有益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或生态平台,包括中信建设打造的“联合舰队”、大亚湾新兴产业园,以及深圳福田致力打造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新平台等。

在组织制度的变革中,与共生相关的核心制度特征包括:

(1)互为主体的关系契约,约定各方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

(2)基于使用权的资源互通,打破所有权区隔,形成共享使用权的资源配置;

(3)决策信息共享,相关主体进行目标策划和活动执行,并将信息进行共享;

(4)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不但要进行数字技术和资源共享,而且要对价值进行合理分配。 

在这之前,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只是两个及以上的组织之间的互补关系,如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但这个互补关系在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下是局部的、不稳定的、短暂的。

而今天的组织共生关系,不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要实现互为主体的共生关系的常态化与可持续。

03 共生关系的孕育

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个关键变量,就使得我们今天看到共生关系的出现。大家可能在很多场景中已经能够感受到了。

无论是产业之间的共生、企业与社会的共生,还是“一带一路”等全球共生的中国实践,其实都是在孕育一种共生关系。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认同,应该以整体视角看待自身、社会以及自然,并将自身纳入人类共同发展的框架之中。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彰显出其价值与意义。

在《共生理念》这本书中,我和秦子忠老师也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做了一个梳理和总结,主要强调两个部分:

·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

· 《易经》的“驭变之理”,也就是怎么驾驭变化的内在逻辑。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在讲整体,讲事物相互之间的关联和流变。

组织理念转换为“共生理念”

认知的进化要求我们超越二元论,这推动我们在组织的实现上,也要从“博弈关系”转向“共生关系”。

只有进行这个转变,组织才可能在数字时代,实现自身的目标并持续发展。如果依然停留在“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寻求价值创造和让整体进步,那么作为组织本身而言,也很难持续存在。

所以这本书最终就落到了“共生理念”上,这就是组织自身进化在范式上做出的改变。我们认为,“共生理念”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强化:

·互为主体:主体-主体关系是强化共生理念的出发点。

·互作效应:多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效应。

·价值共创:两个或多个主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各方基于相互的依赖和生存而平衡利弊。

·整体进化:各主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使得种群整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

我们期待“共生理念”能够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平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因持续变化而产生的挑战和焦虑,并且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以及价值贡献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