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7-21 21:12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到,“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目前,中国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19个城市群,其中,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也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下称“蓝皮书”)。该蓝皮书从整体层面探讨了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在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十五五”时期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举措。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的11年,该蓝皮书梳理指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展与成效。首先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在人口疏解方面,2014年至2023年,北京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由1293.5万人降至1094.8万人,常住外来人口由490.5万人降至344.5万人,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在空间保障方面,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过3200家,疏解、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过9200公顷。在此期间,津冀通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北京企业对津冀企业累计投资4.9万次,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
其次,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在“六链”方面,三地重点培育氢能、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链,建立跨区域“链长制”。其中,北京加速推进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2024年,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河北借助资源、应用场景等优势,促成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在“五群”方面,三地重点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已成功迈进“国家队”,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在全国占比均超20%。
再次,京津冀城市群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达2624公里,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雄实现半小时通达,北京至保定、张家口、廊坊、武清等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在机场建设方面,9个规划机场均已实现通航,初步构建起“双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两翼”(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多点”三级机场梯队。
此外,该蓝皮书也揭示了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区域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运营机制需加快建设;第三,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有待提升,北京辐射带动作用亟须强化;第四,非首都功能疏解压力尚大,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仍需提升。
对此,蓝皮书还提出五点推动京津冀高质量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一是从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等方面疏通“制度经络”,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提升区域规则、政策、标准等“软联通”水平;二是激活“市场穴位”,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关键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由北京头部企业(如百度、北汽等)牵头,联合津冀制造业企业(如天津中芯国际、河北长城汽车等)成立“京津冀硬科技攻关联盟”,推动“北京研发、津冀中试”无缝衔接。四是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及生态高质量一体化,包括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强化多层次交通方式衔接与协同运行、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及加快推进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五是重构“空间骨架”,充分发挥北京核心、天津主引擎、区域中心和节点城市承载以及“三轴”支撑与“四区”联动作用,加快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