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引来金融市场瞩目:今年以来,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相继发行熊猫债券,推动人民币计价债券的累计规模突破1万亿元,发行机构超90家。
熊猫债发行突破万亿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熊猫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已突破一万亿元,发行机构超90家,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区域覆盖亚、欧、非、北美、南美五大洲,包括熊猫债券在内的人民币国际融资,规模在国际上排名第二。
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总量研究负责人杨为敩表示,近期熊猫债发行加速,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利率变化,当前国内融资利率比国外低,虽然美国、欧洲、日本都在降息,但它们是从非常高的利率水平降下来的,而目前国内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从利差来看,基准利率利差还有将近300个基点,这还是一个相当高的利差水平。
对于熊猫债的流动性问题,杨为敩认为,这主要是受制于机构的投资身份限制,比如经营公司、保险公司在投资外资主体债券这类资产时,存在一些限制,这些限制既有机构自身风控层面的限制,也有外汇资产方面的监管限制,这会对熊猫债的流动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这些限制一旦有所放宽,流动性可能会得到改善,对于国内债券市场而言,外资主体发行的债券相对还是比较稀缺的。
熊猫债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近年来,中国通过优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简化发行审批流程、完善会计审计准则对接等举措,显著降低了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市的门槛。特别是“债券通”南向通的推出和熊猫债券“绿色通道”审批机制的建立,为国际发行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种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使得熊猫债券市场从十年前以政策性银行为主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如今覆盖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主权财富基金等多元主体的成熟市场。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34.9万亿元人民币,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认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地位亟待提升,尤其是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进一步增强,以更好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与中国对外开放深化的需求。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须从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整体推进。从金融交易的角度看,发展熊猫债券无疑是一个可行选择。”徐洪才表示,当前,中美货币政策背离,为熊猫债券发展提供了机会窗口。从历史经验来看,2016年中国熊猫债券曾出现爆发式增长,就与2015年底美联储启动加息密切相关。中美同期国债息差收窄、美元升值、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为熊猫债券发行创造了良好条件。
徐洪才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金融创新主动将人民币“借出去”,如扩大熊猫债券发行,无疑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熊猫债券相关法律法规和信用评级体系,加强监管国际合作,防范金融风险。
熊猫债市场的扩张与考验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多重挑战,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带来的汇率波动风险加剧,国际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的需求空前高涨。人民币资产凭借相对稳定的汇率表现和独立的货币政策空间,正逐步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避风港”。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双向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而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2.3%左右,显著高于美债的4.5%和欧债的2.8%。对于亚投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以美元为主要融资货币的国际机构而言,发行熊猫债券不仅能够规避汇率风险,还能通过人民币资产的利差优势增厚收益。这种“安全垫”效应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正积极布局熊猫债券市场。巴西书赞桉诺集团、非洲进出口银行已先后完成发行,巴西财政部、非洲金融公司等机构正在推进发行准备工作。匈牙利政府、摩根士丹利已分别获得50亿元和100亿元注册额度,计划近期启动发行。这一趋势表明,在全球去美元化进程中,人民币正成为国际融资的重要选择。
“一方面,熊猫债融资成本更低,国内利率水平总体低于海外;另一方面,当前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而且熊猫债能够有效地实现融资区域的多元化,提升融资结构稳定性。”国盛证券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说。
熊猫债突破1万亿元之后,是否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还面临哪些挑战?
徐洪才表示,熊猫债发展的有利因素在于,人民币利率水平呈长期走低趋势,这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对熊猫债发展有益。
“不利因素主要有几点:一是汇率波动,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尤其是美联储预期降息、叠加美国相关优先政策导致美元贬值时,会对熊猫债发行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外资机构在发债融资后使用受限,其在境内购买商品或扩大投资会受到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程度、国内内卷式竞争改善情况等影响,而当前产业外迁可能导致境内人民币投资需求难以上升;三是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尚未有明确安排,发债融到的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会限制融资需求,阻碍熊猫债市场发展。”徐洪才说。
熊猫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还受益于中国庞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等机构为熊猫债券提供了稳定的配置需求,避免了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的估值波动。中央结算公司推出的“绿色通道”机制大幅缩短了发行周期。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熊猫债券市场能够高效运转,吸引更多国际发行人进入。
熊猫债券市场的崛起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徐洪才进一步指出,熊猫债市场还取决于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态度和需求。他建议,应该鼓励亚投行、金砖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以及贸易伙伴、外国政府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同时,在规则和政策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提高信息透明度,优化发行等业务流程。
杨为敩表示,只要利差存在,熊猫债还会继续高速发行,这也带来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对于评级机构来说,由于对发债主体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调研不方便,会在投研上出现过渡期。
杨业伟建议,未来要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资本账户开放,提供更便利的融资、资金流动以及投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