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统筹两个大局”学术论坛。本次论坛围绕新发展格局构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等重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新业表示,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两个大局”深刻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亟需将“两个大局”置于统一框架下进行系统性研究;在“十五五”期间,“两个大局”的碰撞与融合将更加明显,必须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的互动影响,重点关注国内统一大市场与全球资源的联动,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两个大局”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指出,“两个大局”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围绕“一带一路”探讨了“统筹两个大局”的问题。他指出,当前全球价值链呈现“短链化、本地化”趋势,给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带来压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统筹两个大局”的重要抓手,其核心在于“可持续”,一方面保障共建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态、安全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保障中国经济自身的可持续性。
李向阳进一步指出,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关键切入点,经济走廊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运输通道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拓展阶段、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阶段以及政策协调与民心相通阶段。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管理实践访问教授曹远征从大历史维度解析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的核心。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18%,而当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67%,制造业产能占全球35%,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体系。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再平衡问题产生。曹远征分析,中国的平衡依靠扩大内需,“一带一路”是扩大内需的结果,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显著增长,成为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方向;此外,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及中吉乌铁路建设将改变欧亚大陆岛经济格局。曹远征强调,未来五年是关键时期,要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统筹和引领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将“两个大局”视角转向国内经济。他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卷式竞争”,其核心是供需错配,即生产强而需求弱;在需求端存在着内需不足、外需“以价换量”、房地产后周期疲软等问题,而在供给端则呈现行业集中度提升、技术扩散加快、“资产荒”等问题。破解这一困境需要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关键在于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于泽建议,当前需要从“增量逻辑”转向“存量优化”,完善城市更新等存量调整工具,在市场层面梳理激励机制,解决治理体系中“激励不兼容”问题,实现国内外资源高效联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孙浦阳指出,统筹发展与安全需重点把握三大政策目标:一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人民币已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有利于中国提升全球资产定价话语权、削弱美元周期影响;二是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既要保持货物贸易顺差合理区间,也要关注服务贸易逆差,尤其是强化知识产权、金融等高端服务贸易;三是守住外债安全底线,尽管当前中国外债风险可控,但需加强重点企业、行业外债监控,扩大本币外债占比;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是长期趋势,需通过提振内需、扩大服务业供给、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等途径,在反复博弈过程中推动国际秩序向有利方向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齐昊关注数字平台企业投融资体制。他指出,数字经济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投融资体制。齐昊表示,当前,数字平台企业高度依赖外部融资,盈利能力两极分化且与金融周期关联紧密,其脆弱性源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不够深入,“十五五”期间构建有效的高科技企业投融资体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长期耐心战略性投资将是国家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