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09 18:16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025年7月18日,工信部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电子、医药等十大重点行业的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
随着政策的推进,“反内卷”行动已箭在弦上。尽管E20环境平台总经理薛涛所处的环保行业未被列入工信部提及的十大行业。但他认为,此次国家提出的“反内卷”举措肯定会延伸到其他行业和产业,相关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薛涛所在的平台拥有数百家环保企业会员。今年以来,他已走访数十家环保企业开展调研。
8月6日,经济观察报就环保行业当前面临的“内卷”问题专访了薛涛。他认为,环保行业当前的情况不是“内卷”,更应该称为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由于环保行业基本属于定制化领域,因此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环保遇到的问题,部分源于环保治理强度的高峰已过,市场需求下降,其中市政基础设施领域的需求下滑态势尤为明显,工业治污领域则处于波动调整中。
薛涛解释道:“以前无论是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各类环保项目,行业投入都比较大,甚至出现过垃圾不够焚烧的情况,这其实已经意味着市场需求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叠加财政紧张带来的支付压力,行业自然会进入出清阶段。”
经济观察报:此次中央提出“反内卷”,对环保行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薛涛:我个人认为,环保行业当前的情况不是“内卷”,更应该定义为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首先在其他领域之所以需要破“内卷”,核心原因是行业存在超量生产,大量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下行。
环保行业中的装备领域不同于其他制造业、不存在“超量生产冲击市场”的商业模式。因为无论是市政基建中运用方面还是工业污染治理场景,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以定制化为主——工程本身是定制的,技术装备也大多如此。所以,尽管行业中会有部分低价抢标的现象,但整个行业并不是利用产能优势进行“内卷”。
经济观察报:你提到环保行业的“内卷”本质是出清,为什么这么说?
薛涛:环保行业的“内卷”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首先是环境治理强度的变化。比如大气、水、土壤等领域的治理强度,直接与市场规模息息相关。
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工业排放经过治理后强度下降,对应市场自然会缩小;水治理市场在逐步修复过程中,需求强度也呈现下降趋势;而土壤修复难度较大,投入较高,市场拓展相对缓慢。
其次,此次“反内卷”针对主要是过度产能释放,通过规模化优势挤压行业空间甚至盘剥上下游的情况,但这些问题在环保行业并不存在。
环保行业的头部集中度不高,区域性市场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龙头垄断市场格局,更没有存量超量生产的问题。
所以说,环保行业当前的优胜劣汰,是市场需求下降带来的自然结果,属于市场出清过程,而非“内卷”。
经济观察报:这种市场出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行业发展遇到了哪些核心问题?
薛涛:这个问题需要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来看。环保行业可分为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技术供应类两大板块。
从市场规模来看,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占据主流,但这类业务又对地方经济和财政状况依赖度比较高,可以说市政环保领域的发展驱动力几乎都来自地方政府投资。
从行业属性来看,环保行业又是一个典型的公益行业,不可能实现自我付费,必须依靠外部投入支撑。由于以前各类环保项目(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投入规模较大,甚至出现过垃圾不够焚烧的情况,这其实已经表明市场需求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叠加当前地方财政紧张带来的支付压力,行业自然会进入出清阶段。
经济观察报:与上一轮环保行业遇到的问题相比,这一轮有哪些不同?
薛涛:上一轮行业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环境的影响,也有行业自身发展的因素。回过头来看,当时铁汉生态、东方园林等环保企业在项目融资中遇到难题,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因素,特别是当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引发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担忧。
可以说,政策要求、金融机构的风险考虑与企业自身扩张过快,共同导致了当时的结果。不过,当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抽贷,且抽贷对象多为民营企业。
从性质上看,当时的环保行业只能称为结构性调整,而非市场出清或去产能。因为当时的政策仍在鼓励环保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也依然存在——节能环保甚至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彼时有大量的国央企出手收购民营企业,地方政府纷纷成立自己的环保产业集团。若是放到现在,国央企还会这样大规模收购吗?
而且,当时市场需求依然存在,即便部分民营企业被收购,对上游的中小供应商企业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现在行业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从2022年开始的,与地方财政困难同步显现。疫情及其他因素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紧张,进而使得环保投入缩减,上下游市场需求下降,行业由此进入淘汰阶段。
经济观察报:若是环保行业经历市场出清后,依托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可能出现一个中国版的“威立雅”吗?
薛涛:仅靠规模扩张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从历史发展的优势来看,目前环保行业主流的特许经营模式起源于法国。威立雅、苏伊士等法国企业通过这一制度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早已形成先发优势和头部聚集效应,它们的领先地位远超行业其他竞争者半个身位。可以说,这些企业凭借制度模式创新积累的经验,在技术、服务等其他领域也领先于国内企业,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
其次,无论是威立雅还是苏伊士,技术实力确实突出,但我认为这不是核心因素。事实上,在一些细分技术领域,中国部分中小企业的表现可能优于这两家法国企业。但环保企业作为公共事业的服务公司,还需要兼具技术能力和运维水平,更要贴近客户——这里的客户不仅包括政府,还涵盖更广泛的需求主体。
从整体上看,尽管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国内企业在自主设施运营方面的规模看似能与威利亚、苏伊士比肩,但这两家企业横跨城乡污染治理和工业污染治理两大领域,纵向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两种模式,这种全链条、跨领域的布局是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实现的。因此,即便通过资产集聚扩大规模,国内企业要想成长为类似的全球性龙头企业,仍面临巨大挑战,需要突破现有模式进行转型。
经济观察报:对环保产业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趋势,你如何判断?
薛涛:当前尽管不少环保企业面临地方政府欠费问题,但还是不断有新的企业涌入这一领域。
比如,原本以建筑施工为主业的几大央企,如今都进入到环保产业。它们凭借央企的身份优势,从地方政府手中获得订单。
不过,这些央企看中的是环保项目中的施工环节——这是它们的老本行,而项目涉及的技术服务或运维环节,还是会分包给专业环保企业。同时,这些建筑央企还将市政工程的“玩法”(运作模式)带入了环保行业,比如垫资,当然并非央企自身垫资,而是由上游分包商承担垫资压力。
中大型建筑央企的存在,在中国各类经济模式运行中,尤其是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是一种特殊的重要力量,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比较少见。由于这些央企具备强大的垫资能力和大型项目施工优势,很容易与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形成共振。这种特殊的做法,也在冲击环保产业的原有格局和运行规律。此外,当环保项目中的工程占比达到一定程度后,环保专业技术的影响力就会下降,而施工组织能力、垫资能力及品牌效应的重要性则随之上升,这一变化的后续影响还有待观察。
随着市政基础建设日趋规范,运营管理不断完善,这些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类似威立雅那样的优秀企业,目前还难以判断。而且在环保行业,国内企业还存在一个特点: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略显不足。因此,未来随着行业经历出清后,能够留下来的企业肯定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