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科技董事长章安强:投资众擎机器人意在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化落地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12 17:10

8月8日至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下称“WRC”)召开期间,多伦科技(603528.SH)董事长章安强带领公司十余名工程师,从南京总部奔赴北京参会。

8月9日的WRC现场火爆程度超出了他的预期——早晨7点,场馆检票口就排起了长队,像个热闹的大型乐园,放眼望去,不少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进入场馆后,各类人形机器人“吹拉弹唱”的表演更是让展台被参观人群层层围住。

不同于普通观众看热闹,章安强此行带着目的而来。出发前,他多次叮嘱工程师们:“大家要主动收集材料、学习经验,不懂就主动问。”

多伦科技成立于1995年,主营业务包括开发机动车驾驶人智能化考试管理平台、城市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等。近两年,多伦科技逐步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今年7月,多伦科技宣布通过珠海星芯投资基金完成对众擎机器人的战略投资,并正式成立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5日,已经有18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完成22次融资,总额约76.08亿元,投资方不乏京东、美团、滴滴出行等大厂;而2024年,仅有7家企业获得大厂投资,共完成8次融资,总额28亿元。 

他说:“投资众擎机器人,多伦科技不只是简单的财务投资者,更希望促成双方紧密合作,包括众擎机器人场景化落地的二次开发、机器人制造等。” 

经济观察报:公司为何携带多名研发人员参加WRC?

章安强:多伦科技在大交通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已有30年,当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顺应产业潮流进行技术升级。因此,近两年公司的重点投资方向之一就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化落地的二次开发。

第一次带这么多研发人员参加WRC,初衷就是学习取经,寻求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的机会。当下没有哪家企业能单打独斗做“独门生意”,通过合作能让公司研发少走很多弯路。

经济观察报:第一次参加WRC,你有哪些观察和收获?

章安强:整体看下来,我认为在场景化落地方面,所有机器人公司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多伦科技与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可以更紧密,探索更多可能性。

此外,我也叮嘱公司的工程师要额外关注WRC的C馆,那里聚集了零部件和产业链厂商,蕴藏着大量合作机会。

经济观察报:公司投资众擎机器人是希望达成怎样的合作?

章安强:在技术协同上,众擎机器人在关节模块、运动控制算法(如Sim2Real技术)等领域具备硬件优势,其人形机器人的高动态性能为适应交通场景奠定了基础。而多伦科技近期成立的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将重点攻坚人形机器人的“交通场景二次开发”,例如针对车管服务、查验检验等任务的动作库优化。

在场景化落地上,多伦科技已在多地的车管所部署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未来将逐步实现人形机器人在交管智能服务、机动车智能查验场景的落地。尤其在车管所服务升级方面,二次开发将聚焦以人形机器人为载体,实现资料递送、流程引导、车辆查验等功能,最终提升政务效率。

在产业链互补上,多伦科技依托旗下参股公司北云科技的高多源融合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能为人形机器人在感知、控制、导航和稳定性方面提供实时的运动和姿态数据,确保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的平衡性、定位精度和动作执行可靠性,再通过与其他传感器协同工作,可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场景下的适应能力。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在大交通领域的应用前景?

章安强:交通领域有着业务流程多样、使用环境复杂、服务群体广泛等特点,未来人形机器人在交通领域的应用,需要不断提升适应性、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硬件本体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手部控制能力,只有精准控制才能实现场景化落地;在技术算法方面,需增强机器人对场景的识别与理解能力,通过通用化环境理解模型的升级迭代,实现对复杂场景及跨场景的泛化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升级,在保证稳定、可靠、高效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成本。

经济观察报:在你看来,人形机器人应用于交通领域存在哪些难点?

章安强:主要是成本与标准的双重瓶颈:一是商业化成本压力,高精度关节电机、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单价过高,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其次是行业标准缺失,交通场景下机器人应用的安全操作规范、责任认定机制仍属空白,需要政企协同推进。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