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产、收入与国际化齐头并进,小马智行进入扩张周期

2025-08-12 18:46

经观感知

自动驾驶企业小马智行(NASDAQ: PONY)正在进入一个罕见的高速扩张周期。

8月12日,小马智行披露202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总营收1.54亿元人民币(2150万美元),同比增长75.9%,环比增长53.5%,创上市以来单季新高。核心业务Robotaxi乘客车费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倍,成为拉动整体业绩的主要引擎。

营收跃升的背后,是产能释放与商业化进程的双重提速。二季度,小马智行Robotaxi运营车辆总数突破500台,较一季度增加超200台,公司预计年底前将突破1000台目标。自6月起,与北汽、广汽合作的第七代Robotaxi量产进入稳态生产阶段,两个月内已下线逾200台。

这代车型在硬件端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设计寿命延长至10年或60万公里。成本下降与耐用性提升,为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开展全无人运营提供了更可持续的商业基础。

与多数仍停留在示范运营的同行相比,小马智行在国内四大一线城市均获得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并在2000平方公里的总运营面积内实现全无人收费服务。二季度Robotaxi业务收入达到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其中来自乘客端的车费收入增长超过300%,反映出付费意愿与使用频率的同步提升。

运营效率也在改善。公司通过优化“人员-车辆”远程监控比例、降低车辆保险成本,使Robotaxi的单位经济模型显著优化。北京、广州、深圳已上线24小时运营服务,覆盖深夜时段的出行需求,注册用户同比增长136%,粘性与复购率同步提升。

技术成熟度的验证,不仅体现在日常运营数据中,也体现在极端工况的应对能力上。7月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小马智行在台风“竹节草”带来的极端暴雨中,成为唯一维持全无人运营的Robotaxi服务商,并打破行业常见的固定路线演示限制,提供开放区域的即时叫车服务。公司创始人、CTO楼天城强调,第七代Robotaxi不仅追求数量上的千台目标,更重视通过严格的工程实践、稳定的算法和PonyWorld世界模型的泛化能力,为行业可能到来的规模化爆发打好基础。

资本市场对这些进展给予了积极回应。据媒体统计,公司获得8家分析机构“买入”评级,无“卖出”或“中性”观点。在13F机构持仓披露中,包括英国老牌资管柏基投资(Baillie Gifford)、日本日兴资产管理(Nikko Asset Management)在内的至少14家国际资金在二季度大幅增持。

6月,小马智行成为首个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L4自动驾驶公司。这一指数覆盖市值和流动性较高的在美上市中概股,纳入意味着进入更多ETF和长线资金的配置名单,也提升了股票的交易活跃度和海外投资者的关注度。

国际化布局同步推进。在中东,公司与迪拜道路交通管理局达成战略合作,计划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在欧洲,已于卢森堡伦宁根市启动路测并计划扩展至更多地区;在亚洲,获得韩国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并在首尔江南区实现7×24小时运营测试。

在自动驾驶产业仍处投入期、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的背景下,小马智行正以技术与运营的双轮驱动,加快从技术公司向规模化运营商转型。量产成本、运营安全与政策合规之间的平衡,将在未来数年决定其在全球Robotaxi竞争中的持久位置。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