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恒水之滨梦回殷商

2025-08-15 08:45

作者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 作者 刘文清 洹河静静流淌,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安阳市,最终注入卫河。洹河又名“安阳河”,是安阳的母亲河,同时也孕育出安阳人最引以为傲的殷商文明。

 

殷墟时期属于商代晚期,政治中心位于如今的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以小屯村为中心,沿着洹河的两岸分布。由于彼时生产模式与自然条件的限制,商代都城不得不进行多次迁徙。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将都城迁于殷地便不再变更,直至整个商王朝的崩溃(公元1046年)。

 

洹河外景

 

行走于洹水之滨,耳边淙淙水声与片段晋语相交杂,我不禁对安阳这座喧闹而悠然的小城充满好奇。忽然脚下一绊,低头发现半嵌在泥土中的一块硬物,俯身拾起,发现是一片商代的绳纹灰陶,这样的发现在殷墟遗址周围并不稀奇。我不由得感慨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却没有注意到头顶飞来一只盘旋了千年的大鸟。

 

凤鸟作为商人崇拜的对象,在商代青铜器、玉器中常常出现。《诗经·商颂·玄鸟》中的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这句诗仿佛把我带回3000年前的商代,战场上鼓声阵阵,密密麻麻的白色旗帜在蓝天下飘扬。那时他们开疆拓土,势力不仅到达长江流域的盘龙城,甚至位于西南的蜀地也受到商文明的影响。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贞”与甲骨

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曾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五行土、木、金、火、水分别对应五种德性,周而复始循环运转,与王朝更迭紧密相关,每一王朝都有其专门的属性。五行又与五色相对应,殷商属“金”德,对应白色。《礼记·檀弓上》中记述:“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殷人崇尚白色,举办重大丧事选在正午,军事行动乘坐白马,祭祀选择白色牲畜。殷墟遗址出土的几件雕刻技艺高超的白陶属于高等级的礼器,正体现了“殷人尚白”的观念。

 

商代白陶豆


放眼四周,白马与白袍差互,旗帜上“商”字徽记实在引人瞩目。远处高出地面的夯土台基上,带有回廊、上覆草木的宫殿与宗庙建筑岿然屹立,磅礴气势无需多言。


 

甲骨文“商”字 《甲骨文合集》24225


低下头,发现我同样一身白衣,脚下攻治过的龟甲整齐排列,腰间则悬挂着一把玉制虎形刻刀,以及一块磨石,这是契刻、修磨甲骨的重要工具。在商人看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之前一般要进行祭祀与占卜活动。

 

商代玉虎形刻刀 故宫博物院藏


穿越回商代,我的角色是史官,承担着问卜、契刻的双重使命。占卜的仪式即将开始,只待商王的来临。在“命龟”,即问卜的过程中,我作为向鬼神问事的“贞”人,即将被记录在甲骨上。

 

我不禁激动起来,期待一睹商王的真容。殷墟王裕口南M103、大司空村M663两座贞人墓皆有棺有椁、有殉人,并各有9件青铜器,按照墓葬规格应属于中等贵族。可见,那时贞人集团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其自身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我窃喜:“在社会等级分化与贫富差距巨大的商代社会,作为贵族至少意味着吃喝不愁。商王也不会将我作为人牲随意处决,乱世里自保岂不妙哉!”

 

终于等来商王驾到,在旁人的议论声中,我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武丁。与之相伴的,有属于商王近亲贵族的子商,还有作为商代亚职贵族的亚雀。只听武丁在高台上一声令下,占卜仪式正式开始。商代甲骨占卜作为其他祭祀的基础与活动的前奏,询问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献祭求雨、商王运气、征伐田猎的结果、对灾害疾病的解释等。这次则是占卜重要的作战事宜。对手“基方”即箕方,为箕子的封邑,实力相对强大,长期与商王朝为敌,有商一代曾多次对其进行讨伐,此次也不例外。

 

按照武丁的授意,我开始在一片龟甲上刻辞。这片龟甲已经攻治完成,在反面提前钻凿出小坑。商代晚期钻与凿并施,排列整齐,形态多样化。我根据干支纪日的方法,推算出当天的干支日期为“甲戌”日,而“殼”是我的名字,加之我贞人的身份,于是便刻下:“甲戌卜殼贞”,此为甲骨记录中的叙辞部分。接下来是命辞部分,也就是向祖先神提出问题。武丁既然决定让亚雀和子商一同攻伐基方,我便首先询问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否可以成功将基方攻克,于是接着刻下:“雀及子商徒基方,克?”

 

随后到了占卜环节中的重要步骤——灼烧,即在钻处施加热量使甲骨开裂,通过观察裂纹的走向来判断吉凶。我将火焰靠近这片龟甲,发现它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缓缓开裂。裂纹逐渐延伸,直到二者相交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夹角——大吉!!我欣喜若狂,急忙将祖先传达的信息向武丁汇报,武丁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一旁的亚雀、子商更是欢欣鼓舞。

 

只顾着高兴,我甚至忘记了将占辞刻在龟甲背面,不过卜骨中经常缺失这一部分,因此无可厚非。而验辞作为记录的最后一部分,在事后才会重新契刻,并且同样经常缺失。对于关于这场战争的其它事项进行占卜与记录后,我的任务总算完成了,连玉刻刀都已经崩刃,实在是辛苦!大手一挥,我将这片龟甲放进一旁的窖穴中,那里已经堆积了几千片的甲骨。

 

这片龟甲竟然在窖穴中静静躺了三千年,岁月早已使其分裂为碎片。直到1936年6月12日这一天,在对于殷墟的第13次发掘中,这个窖穴终于重见天日,被命名为“YH127甲骨窖穴”,共出土一万七千多版甲骨,成为一次性发掘甲骨最多的考古发现,极大程度上丰富了甲骨学的研究内容。此窖穴被整体装箱运往南京,并在南京进行剥离、清理、缀合与研究。而这片龟甲自然包含于其中,由专家进行缀合,并随着其余一同出土的甲骨被运往台湾,现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注册编号为4455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亚”与青铜

商代各类职官所负责的内容并不固定,我虽作为神职人员“贞”人,却仍然需要担任武官的角色,率领军队参与对于基方的战争。在商代的官僚体系中,“亚”职代表负责某事务或总领某区域的官长,多与军事相关,属于武职的范畴。而“亚雀”则代表其作为“雀”族的首领,担任商王朝的武官。

 

商代职官表 摄于殷墟博物馆


行军路途漫长,我便与亚雀开始攀谈。我们两个都属于贵族阶级,语言习惯相似,因此虽然他的口音带有些许南方味道,交流起来却也还算顺利。

 

在亚雀的口中,我听闻了关于他曾经的战友亚长的故事。亚长作为“长”族的首领,同样身为武官,身形魁梧,麾下部队实力强劲。与亚雀一样,亚长同样来自南方,二人一见如故。亚长曾告诉亚雀,他的家族下面有六个分支,这也正与其随葬的一件大钺和六件小钺相照应。同时,亚雀也发现亚长作为铁血将军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铮铮铁骨并未将丝丝柔情掩盖,亚长热爱艺术,尤其擅长绘画与书写。在对于调色盘进行选择时,其并未采用当时常见的青铜或灰陶,而是特立独行地使用石质调色器。或许由于出身家世与世俗眼光所迫,亚长不得不选择作为军事首领四处征战,天性遭到压抑,私下却从未丢失生活情趣。他通过独特材料的选择,对于规则与秩序进行无声的抗争。

 

亚长墓出土石质调色器 殷墟博物馆藏


“后来啊,他在一次战争中身受重伤而去世了!”亚雀一边说着,神情愈发激动,眼角竟泛起点点泪花,“他才三十五岁啊!在战场上被砍刺得血肉模糊,简直太残忍了……”

 

也是在3000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亚长的尸体,他就是安阳花园庄54号墓的墓主人。专家们对亚长的骨骼进行鉴定后发现,他的身上共有7处锐器伤痕,而致命之处则可能是由于盆骨被贯穿而导致动脉大出血。

 

亚长骨骼 殷墟博物馆藏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军事为国家两大要事,商代即如此。将青铜铸作兵器用于战争,商代已经较为普遍。戈是商代的一种主要兵器类型,青铜戈一般配有木质长柄,即“柲”,双面开刃,尖端有锋,异常锋利,可以啄击、劈砍与勾割。殷墟时期,青铜戈进入到了繁荣期,实战型铜戈的形制逐渐固定,并且“内”部常有纹饰或铭文出现,注重精致外观与强大杀伤力的有机统一。

 

商代青铜戈 殷墟博物馆


而商代的矛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形制亦多样,虽来源于南方,却因其独特的实战效能而脱颖而出,出土数量甚至超过源于本土的青铜戈。

商代青铜矛 殷墟博物馆藏

 

亚长盆骨处的致命伤,或许就是受青铜矛所刺。戟是戈与矛的组合,目前发现数量较少,由分体联装发展为合体浑铸。此外,还有刀、钺等近战武器以及复合弓、镞组合而成的远射兵器。种类丰富的兵器辅以护具、马车的协助,给予商王朝得以维护统治的强大军事实力。当然,通过战争整合王朝统治的过程是血腥残酷的,亚长便是其牺牲品之一。

 

我连忙安慰亚雀:“至少亚长的战功并没有被遗忘!听说王出于对亚长功绩的纪念,为他准备了丰富的随葬器物,并且将花椒涂抹在他的身体上。这在防止尸体腐烂的同时,也表现了王对于他流芳百世的期许!”


亚长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多达310余件,包括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型,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以鼎、尊等器物为代表的礼器。许慎《说文解字》对于“礼”做出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通过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敬神而祈福,这也是商代统治者的重要活动之一。

 

殷商礼器中,酒器占据绝大部分,这与殷人认为酒有使人通鬼神的作用直接相关。亚长墓中出土的“亚长”牛尊即是作为礼器的青铜酒器,其整体呈现圣水牛的造型,外表覆满精美繁复的纹饰,硕大的牛角如此高挺,口部微张,用以衔放背部的盖子,形象灵动而威严,造型在整个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独一无二。

 

“亚长”牛尊 殷墟博物馆藏


在商代,牛与商族古史传说,即“王亥服牛”的故事(商人王亥通过驯服牛进行拉车,将食物、服饰、用具等物资进行交换,开创了历史的先河),以及生业经济联系紧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器身“亚长”铭文同样也体现出亚长死后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墓中出土的青铜觚、爵、斝组合,属于代表政治地位的“五爵”之三,彰显亚长的特殊身份。这些礼器在参与过与亚长死亡相关的祭祀仪式后,便被统一埋入墓中,任由红斑绿锈恣意生长。

 

听完了亚雀讲述的关于亚长的故事,对于这个以祭祀与战争为主要手段维护统治的王国,我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还未来得及细细总结,前线与基方的战争已然爆发,我便也奔赴战场进行指挥。果然和我所占卜的结果一样,这场战争以商王朝的胜利告终。亚雀作为首要功臣,自然受到武丁的嘉奖与重视,“雀”族实力也大大扩充。“亚雀”这一称谓作为家族地位的象征,也确实出现于相对较晚的青铜器铭文上,如西周早期的“亚雀父己”卣,这说明“雀”族曾在较长时段内处于显赫地位。


“亚雀父己” 铭文拓片 《殷周金文集成》5162


商之作玉,亿有百万——“司工”与玉

战争暂时告一段落,王都内外一片欢歌笑语,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更换我那把因刻辞而崩刃的玉刀。

 

“毕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我想,“是时候来上一把称手的新刻刀了,武丁心情大好,一定会给我报销的!”

 

从王都的宫殿宗庙区出发,向西南步行大约3公里,就到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工业区”(即今安阳戚家庄):一排简陋的工棚,满地随意丢弃的废料,制作和加工玉器的作坊便夹杂在其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地并非单纯加工生产玉器,还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出于制造需要,工棚旁边还设置了火灶,工匠经常主动对于玉石料进行火烧,使其色彩改变以符合需求。

 

第一次见到玉器集中生产的情景,未免有些好奇,我便与在场的管理者开始攀谈。从他的口中,我得知他的名字叫做“山”,官职为“司工”,属于统领手工业者的最高职官,主要管理手工业奴隶,制玉作坊即是其中的一部分。司工山告诉我,此时商王朝的玉器制造业,已经作为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分而存在,并且实现了分工有序的专门化生产。

 

《逸周书·世俘解》中记载周武王伐商的战利品:“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商都遗玉数量尚且如此之大,其玉器制造之数只会更甚。只妇好墓一座墓葬,便出土玉器700余件,其中装饰品占大多数,另有礼器、工具、仪仗器等,种类丰富,形态各异。

 

妇好作为武丁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武丁的原配王后,墓中随葬器物自然不乏同类中的佼佼者。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龙形玉玦,其整体造型与题材根源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却呈扁片状,采用双钩阴线勾勒出“臣”字目、云雷纹以及重环纹等带有明显商代特征的主体纹饰,并将玉龙背部雕刻出齿状脊以体现其背鳍,整体威严肃穆而富有艺术性。玉龙背部开有小孔,是以穿线悬挂佩戴,属于装饰品的范畴。

 

精湛的雕工与精心的选材设计自然不可分离,妇好墓玉器的原料绝大多数为新疆和田玉,图案设计也有其固定程式,并且时有对于青铜器纹饰的借鉴与搬用。在司工的监督管理下,匠心于框架中全力运转,一件件凝聚着心血与王权的精品便接踵诞生了。

 

正在与司工山交谈,只听车马声浩荡而来。司工山告诉我,这是方国来向商王进贡玉石。

 

方国给商王带来的,不仅是来自新疆、南阳等地的大块玉料,同时还有种类丰富的成品玉器。我注意到躺在大大小小的玉璧、玉琮之上,有一片独特的玉凤鸟。经过商王的允许,我将其拿起细细端详:圆眼长尾,喙、冠如鸡,侧身而回首,整体线条流畅,属于新石器时代楚地石家河文化的凤鸟形象。


 

玉凤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诗经·商颂·殷武》中记载:“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殷商时期商王曾对于楚地进行征伐,并且商汤也曾成功征伐楚地。商王朝一直以来与楚地关系密切,如盘龙城就是重要的商代遗址。楚地首领将珍藏的古玉进献给商王以表忠心,也算是诚意满满了。

 

“那么,您打算如何处理这片珍贵的古代玉凤?”我问武丁。

 

“我的爱人妇好向来喜欢各种各样的玉器,就把这片玉凤送给她吧!”武丁笑道。

 

这片玉凤果然深得妇好喜爱。妇好去世,也将其带入墓中,成为随葬的七百多件玉器之一。1976年,尘封几千年的妇好墓被重新打开,这片玉凤也被收入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着殷商王朝无上的权威与妇好独到的审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美玉器一起交相辉映。


【穿越指南】

河南安阳,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安阳历称殷、邺、相州、彰德等,属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曾在此建都,因此素有“七朝古都”的美称。安阳有殷墟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安阳博物馆等重要博物馆,还有天宁寺塔、修定寺塔、袁林等建筑遗存,以及太行大峡谷、羑里城、岳飞庙等文化旅游景点。


图片 | 刘文清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