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600570.SH;以下简称“恒生电子”)正式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6亿元,同比下降14.44%。营收下滑主要受金融机构IT预算收紧、市场竞争加剧及客户采购周期延长等因素影响。与此同时,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战略性收缩部分非核心业务,体现出较强的战略定力和业务聚焦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收表现承压,公司净利润却实现逆势显著增长。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61亿元,同比大幅上升771.5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增长41.89%。净利润增长主要源于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式的变更及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增加,反映出公司在公司投资管理方面秉承的稳健经营理念。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01亿元,虽仍为负值,但较上年同期的-11.76亿元有所收窄,主要因本期支付职工现金减少。公司货币资金较年初下降54.45%,主要由于销售回款未能覆盖购买商品、支付职工薪酬及分配股利等现金流出。尽管面临现金流压力,公司仍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0.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高达42.71%,显示其长期技术立身的战略决心。
营收下滑但盈利韧性凸显
恒生电子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上半年营收下降的原因主要为一方面受市场形势影响,金融机构IT预算整体收紧导致客户需求减少,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并且客户采购流程(包括立项、决策及验收环节)周期明显延长。另一方面,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战略性收缩部分非核心业务。
从分业务板块来看,除数据服务业务(2.13%)、企金、保险核心与金融基础设施科技服务(4.86%)小幅增长外,其余主营业务线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资管科技服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32.35%,风险与平台科技服务下降33.86%,成为拖累整体营收的主要因素。
与营收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净利润的大幅跃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771.57%,达到2.61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也实现41.89%的增长,录得1.92亿元。这种“收下滑利反升”的表现,主要源是本期恒生电子非经常性损益同比显著增长。去年同期恒生电子投资的赢时胜、星环科技股票按照其他非流动性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有大额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本期赢时胜股票按照长期股权投资确认和计量,股价变动不再影响当期利润表,而是按照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此外,恒生电子货币资金较期初下降54.45%,主要因金融IT公司的回款有季节性的因素,因此货币资金较年初有一定的下降。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9.60%,存货增长9.5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项目回款周期拉长与交付进度的压力。
研发高投入与股东高回报平衡术
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恒生电子依然坚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总计10.3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42.71%,这一比例在A股科技型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研发投入的重点集中在AI技术、信创适配、低延时交易系统、分布式平台等前沿领域。恒生电子认为,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人工智能、大模型、区块链、大数据、云 计算等,如果公司不能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把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场景相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有可能在技术上落后,产品性能下降,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在股东回报方面,恒生电子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意识。自2003年上市以来,公司累计现金分红及股份回购金额超过36亿元,是上市融资金额的10倍以上。202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现1.0元(含税),加上回购金额,现金分红总额占净利润比例超过30%。公司连续三年实施股份回购并注销,累计回购注销金额超过2亿元,有效提升了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
恒生电子明确提出,未来将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稳定的分红政策,积极探索兼顾股东即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回报机制。这种“持续研发+稳定分红”的做法,体现了公司既注重长远技术积累,又关注股东回报的平衡理念,也为公司在资本市场树立了良好的诚信形象。
从效率到价值 To B市场的长跑逻辑
当前金融机构的科技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转变。2024年四季度以来,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资本市场活跃度回升,但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导致行业收入整体承压,金融机构IT预算普遍收紧。行业面临结构性调整与市场分化:尾部机构面临生存压力,而头部机构则致力于成为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科技投入从过去的“效率提升”转向“价值赋能”,更注重项目的实效性与业务耦合度。
恒生电子在财报中表示,To B软件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由于客户迁移成本高、决策理性强,企业更看重供应商的长期服务能力、持续技术迭代和深度业务理解。To B行业的客户是异常理性的企业,而非冲动消费的个体。由于较高的迁移成本,客户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黏性,这也使得To B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持续的价值创造和长期服务能力。在金融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业务复杂度增加,对金融科技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不仅仅局限权益产品交易,行业竞争更加有利于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且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的供应商。
当前,To B软件在AI应用领域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局部应用层面。恒生电子认为,随着大模型技术能力的持续突破与提升,AI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场景将逐步实现由点及面的突破。未来公司将更加积极的拥抱AI,深入推动AI技术的落地应用,一方面提升公司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管理流程;另一方面积极推动AI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注入更多智能化价值。
当前,恒生电子也面临细分业务友商及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子公司等行业新主体的竞争。公司需不断强化产品力、交付力和服务力,以维持竞争优势。
技术层面,金融信创已进入“深水区”,从外围系统向核心系统延伸,信创改造与系统升级“两步并作一步走”成为主流趋势。AI技术尤其是大模型的应用,正从局部工具向业务全流程渗透。恒生电子已在智能投研、智能客服、合规监控等场景推动AI落地,但全面实现“AI+金融”的深度融合仍需时间。未来,真正的竞争壁垒将体现在数据能力、算法迭代与场景理解的综合实力上。
恒生电子的2025年半年报披露的经营数据,折射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在转型期的典型特征:短期承压、结构分化、技术深化。营收下滑反映出金融机构在降本增效背景下的IT支出收缩,而净利润的提升则体现了企业通过业务聚焦和投资管理优化抵御周期波动的能力。
未来,金融科技行业的竞争将更依赖于技术深度、客户黏性与生态整合能力。恒生电子仍需在信创上线、AI融合、数据价值挖掘等方面持续投入,同时平衡好短期现金流与长期战略投入之间的关系。在金融市场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理解客户业务、持续交付价值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保持竞争力。
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恒生电子有望凭借其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技术底蕴,在金融科技的新周期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时也需警惕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不确定性。其未来的发展,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故事,更将成为观察中国金融科技产业进化路径的一个重要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