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退役潮”前夜 格林美拟赴港上市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08-26 12:54

在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下,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格林美也计划开启“A+H”双融资模式。8月24日晚,格林美(002340.SZ)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先后召开董事会、监事会,审议并通过了赴港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议案,这标志着其H股上市筹划工作正式启动。

格林美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深圳,其核心业务聚焦于“电池材料”与“电池回收”两大板块。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格林美的电池回收业务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格林美年废旧电池年处理能力达数十万吨,回收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占中国总量的10%以上,年回收的镍资源占中国原镍开采量的20%以上,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

早在2010年,格林美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22年,其在瑞士交易所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而此次赴港上市,格林美在公告中表示,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公司全球化发展需要,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及管理。

“今年以来,A+H比较热,A股分拆业务到港股去,一是政策利好,二是为全球化布局铺路。格林美登陆港股,可以推进全球化布局,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融资能力,为拓宽全球性电池回收渠道以及海外建厂寻求资源与资金支持。”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政策层面为格林美等企业的赴港上市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表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范发展。在海外上市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港交所降低H股最低发行门槛,境内企业赴港的融资渠道进一步疏通。

财务方面,格林美近年大体上呈业绩增长态势,其2024年营业收入为332亿元,同比增长8.75%;净利润10.20亿元,同比增长9.19%。其中,三元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57.62亿元,同比增长 10.24%,占总营收的77.6%;电池回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4.37亿元,同比增长3.87%,占营收的22.4%。

虽然目前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占比还不算高,但格林美副总裁兼董秘潘骅认为,2027年至2030年,或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的第一个高峰期,公司计划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规模达到50万吨以上,销售规模突破100亿元以上。

按照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多在8年左右计算,行业预计动力电池的退役高峰即将来临。据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统计,2024年中国废旧锂离子电池实际回收量为65.4万吨,预计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424.6万吨。

处于动力电池回收第一梯队的格林美,同样面临不小的业绩挑战。此前,其在A股的股价始终不及投资者预期,2020年—2024年营收从124.7亿元飙升至332亿元,但净利润波动大,数年出现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对于格林美来说至关重要,或将为其获得新的发展资金,助力其突破发展瓶颈。

为实现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的增长目标,格林美不断拓展合作版图,目前已与宁德时代、广汽集团、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容百科技、山河智能、岚图汽车、奔驰、邦普循环、瑞浦兰钧等多家电池厂商和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当前,虽然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不少,但行业乱象丛生、鱼龙混杂,格林美作为规模最大的"正规军”企业,成为电池企业和车企合作的选择。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产能布局已基本完善,但废旧电池货源竞争激烈,企业端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拓展电池回收渠道、提升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技术,并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于清教表示。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去年,国家发布了新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除进一步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外,重点将放在政策的落地实施上,加强动态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管理。而在国外,欧盟电池法规第八章“废旧电池管理”也已于8月18日正式实施,对电池回收行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除格林美外,国内锂电产业链企业正掀起一波赴港上市热潮。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宁德时代、欣旺达、海辰储能、先导智能、思格新能源、正力新能等国内多家锂电产业链企业,均披露了赴港上市的消息。于清教表示,这一波赴港上市热潮本质上是产业资本战略和全球能源变革需求共振的结果,既反映了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长期看好,又体现了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应对全球化竞争,把握资本市场机遇的主动出击。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格林美营收94.96亿元,同比增长13.67%;净利润约5.11亿元,同比增长12.1%。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汽车与出行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