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推进再细化,各行业配套政策将加快出台

2025-08-30 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行动。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8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霍福鹏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表示,接下来将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用足“两重”建设、“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如何“进一步细化”,从6大行动之一的“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来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待细化的关键在于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同时,跨终端标准不统一导致“孤岛效应”,需要制定端—云一致的互操作标准,让不同品牌的设备能无缝联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原副院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则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于“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宋向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领域的投资空间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细分领域。

未来两年是落地关键窗口期

“无论从技术进步还是从发展要求来看,当前实施‘人工智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霍福鹏表示,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演进迭代,人工智能已展现出较强的通识能力,已经从只能面向特定场景、完成特定任务,进化为可“举一反三”、完成普遍性任务,技术通用性显著增强,基本具备向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的条件。因此,在现阶段启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既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面向未来,《意见》提出到2027年、2030年、2035年三个阶段的目标。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霍福鹏在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关于“三阶段目标主要有什么考虑”的提问时表示,第一个阶段强调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应用。“未来一到两年,正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窗口期,要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6大领域,形成发展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打开局面,取得实效”。

第二个阶段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要实现更全面系统的融合应用,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到智能软硬件带来的服务,让人工智能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通用引擎。

第三个阶段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因此,要聚焦构建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形态,推动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

“人工智能+”工作涉及领域宽、参与主体多、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做好统筹非常关键。在组织实施上,《意见》提出,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对此,张铠麟表示,接下来在《意见》实施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因地制宜,推动各地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形成各具特色、各展实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态势,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坚持分业施策,与各部门一道,结合各行业特点,聚焦破解痛点难点堵点,针对性挖掘人工智能赋能的深层次需求、高价值场景,充分释放增量效能。

分别制定重点领域实施方案

关于政策,张铠麟表示,将与行业主管部门一道,加快推动各行业专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出台,形成落实《意见》的政策合力。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环境优化、风险监管等方面强化协同,形成产业发展更快的加速度和更强的韧性。

具体而言,张铠麟表示,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同时,围绕安全治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软环境”方面制定政策指引,给行业应用以更为具体、清晰的政策指导,明确方向、划清底线、激发活力。

其中,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是AI视觉动效生成师沈龙关注的重点。沈龙注意到,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方面,《意见》提到,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

沈龙曾从事传统行业,她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曾在建筑行业取得中级职称,如今转向人工智能行业,尤为关注AI行业长期发展的规范与制度建设。“希望AI行业能推出类似‘证书’和‘职称’的评定体系,用于衡量从业者的专业水平与资历,从而让更多人能在该领域稳定发展、深度扎根”。

“人工智能+”有“软建设”,也有“硬投资”。张铠麟表示,将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用好用足“两重”建设、“两新”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其中包括不断优化智算资源布局,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等。

一位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所在公司可提供算力服务及相关服务器,目前对很多客户来说,算力是“很贵”的,无论是购买云上的数据,还是进行私有化部署,这都是一笔成本。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到的“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推动降低创新主体研发使用成本”,是其比较关注的内容,这指向面向算力的补贴,但这种补贴如果只面向人工智能企业可能收效不高,要“+”到各个领域的话,可能也需要对客户方面进行补贴,这样才能加快人工智能深入到各个领域的进程。

关于投资,宋向清更为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意见》提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宋向清表示,这一领域的投资空间集中在以下细分领域:在智能制造装备环节,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在工业软件与平台环节,则包括工业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绿色制造技术等。

AI+消费备受市场关注

6大行动中,“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是市场关注的一大热点。霍福鹏提到,“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居民消费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

一方面,服务消费新场景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将改善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活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产品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智能终端“万物智联”,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快速普及,构建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人工智能还将加快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推动新产品、新形态不断涌现,持续释放新消费潜力。

对于涉及智能终端相关政策的“再细化”,盖亚帕拉卡(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易曼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公司提供多种AI硬件产品。“以AI翻译眼镜来说,我们在商务洽谈中很多合作方会提到要我们自身承担或垫付研发费用。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的产品要在景区开展租赁业务,既要承担铺货的硬件成本,又要承担研发成本。”

易曼妮表示,租赁眼镜一般是通过分成慢慢回款,但这种方式对企业压力比较大。如果政策层面能够有一些激励政策或补贴政策,刺激景区在智慧文旅项目中多绑定类似AI翻译眼镜这样的智能终端,产品在市场上渗透的速度应该会快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张铠麟在发布会上提到,将促进智能终端普及。创新人工智能终端消费补贴方式,促进更多好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惠及人民群众。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也提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首发经济、数字消费、“人工智能+消费”等领域政策出台和实施。

朱克力指出,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的相关实施方案待细化的关键在于如何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当前中小企业在数据获取、算力成本、模型适配上面临障碍,需要建立行业级“可复用智能体”组件库,通过标准化组件降低单家企业的研发成本。此外,跨终端标准不统一导致“孤岛效应”,需要制定端—云一致的互操作标准,让不同品牌的设备能无缝联动。最后,需完善数据治理与合规沙盒机制,明确消费者数据授权与分成规则,既保护隐私又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整体而言,‘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与产业发展两大行动相互赋能,消费端的个性化需求倒逼产业升级,而产业智能化又通过提升效率降低产品成本,进一步刺激消费。”宋向清表示,未来投资需聚焦技术落地确定性高的领域,如智能终端硬件、工业大模型、算力网络等,同时关注政策细化带来的制度红利,如数据要素流通规则、场景开放试点等。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