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行业转型进行时 风控能力与生态布局重构竞争格局

2025-08-31 16:52

作者 胡群

数字化浪潮下,信用卡正逐渐超越消费信贷功能,演进为连接客户、场景与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枢纽。截至8月31日,绝大多数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报告已披露完毕,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态势与转型路径尤为引人关注。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行业整体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优先”的深刻转变。在息差收窄、风险上升的背景下,领先银行正通过强化风控、深耕场景、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从规模上看,信用卡市场整体增速放缓,部分银行发卡总量已出现负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为7.15亿张,较上年末减少1200万张,延续了近年来的下滑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是,多家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反映出行业整体正主动压缩高风险资产规模,转向更加审慎的经营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资产质量成为衡量信用卡业务健康度的重要指标。从已披露数据的银行来看,信用卡不良率呈现分化态势。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仍处于2%以上,农业银行相对较低,为1.52%。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保持1.75%的不良率,与上年末持平,处于行业较低水平。部分银行通过强化催收、加大核销力度等方式控制不良水平,但仍有银行面临不良双升的压力。

风控升级与资产质量优化

在信用卡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风险控制能力成为区分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多家银行在中报中强调,已建立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升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控能力。

截至上半年末,工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2.6%,建设银行为2.35%,农业银行为1.52%,中信、浦发、平安等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面临不良贷款的压力。

招行信用卡不良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显示出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系统优势。尤其是在经济波动周期中,招行通过强化早期预警和差异化授信政策,有效遏制了不良资产的生成。招商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为161.53亿元,不良率稳定在1.75%,与上年末持平。尽管行业整体面临不良压力,招行通过强化量化风控、动态调整授信策略、优化催收流程等手段,实现了资产质量的稳定。该行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已建立了一套覆盖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流程智能风控体系,融合多维度内外部数据,实现对客户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197.69亿元,同比减少2.60亿元。这一指标的良好表现,表明招行不仅在控制存量风险方面成效显著,更在主动遏制新增风险的发生。这种“前置式”风控理念,正是其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战略的核心体现,也为行业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风险管理路径。

财报显示,招行在风控技术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已构建“数据+模型+策略”的量化风控体系。该系统不仅接入了央行征信、社保、税务等传统数据,还引入行为数据、场景数据等多维信息,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此外,通过AI技术实现智能预警和自动化催收,大幅提升了贷后管理的效率和回款率。

其他银行也在风控领域持续发力。工商银行通过强化授信政策调整和客户分级管理,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建设银行则通过优化催收流程和加强早期预警,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增长。从行业整体来看,风控已从传统的人工审核、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新型模式,科技赋能成为提升风控效能的关键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银行在风控策略上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有大行依托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数据积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体系;股份制银行则更加注重敏捷响应和模型迭代,通过高频数据更新和策略优化提升风控精度。未来,随着征信体系完善和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信用卡风控将更加精准、高效,为业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场景深耕与生态协同

面对规模增长放缓的挑战,各银行纷纷将场景深耕和生态协同作为信用卡业务的新增长点。国有大行方面,建设银行以“惠民生、促消费”为重点,组织开展“龙卡信用卡66节”消费主题活动,聚焦“吃、玩、购”等热点消费场景,携手互联网主要支付机构、品牌商户、头部商圈,推出超百项消费惠民活动,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优化产品服务体系,面向年轻客群、车主客户、商务人士和境外用卡客户,分别推出bilibili卡2233星月版、龙卡汽车卡运通白金卡、大湾区信用卡等产品。农业银行深耕文旅、境外、县域等热点消费场景,积极参与商务部“全国消费促进月”及文旅部“暑期文旅消费季”主题活动;丰富拓展消费金融场景,大力支持汽车、家装等大宗领域消费。

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通过“信用卡+借记卡”双卡融合模式,加强与电商、旅游、餐饮等消费场景的合作,提升客户活跃度和交易频次。该行还推出“饿了么联名信用卡超级吃货版”等创新产品,贴合Z世代消费习惯,拓展年轻客群。浦发银行通过“信用卡+借记卡”双卡融合发行模式,实现信用卡贷款规模的正增长;中信银行则聚焦消费分期场景,在汽车、家装等领域深化金融服务嵌入。

当前,领先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协同化与生态化特征。在业务协同层面,正积极推动信用卡与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客户转化和交叉销售为核心抓手,以全面提升客户终身价值。在服务生态层面,通过创新“人+数字化”服务模式,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的信用卡生态系统。这将不仅有效提升客户体验与用户粘性,更驱动着信用卡产品从单一支付功能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战略跃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银行仍沿用传统的规模化发卡与价格促销策略,在场景的深度融合及客群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字化转型重塑信用卡服务模式

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改变信用卡业务的服务模式和运营效率。各家银行通过App、智能客服、AI风控等工具,实现从获客、激活、经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覆盖。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市场正式步入存量竞争阶段。根据艾瑞咨询8月21日发布的《2025年H1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行业整体月活跃用户数(MAU)在6.5亿至7.0亿之间波动,增长率维持在-1.2%至4.6%的低位区间。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银行网点线上迁移基本完成,以及功能同质化问题共同导致市场饱和,银行依靠传统补贴或功能堆砌获客的模式已边际效益递减。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手机银行流量格局中继续保持绝对优势。2025年上半年,六大国有银行全部位列行业MAU前十名,中国农业银行以2.38亿MAU位居榜首,同比增长4.8%,成为业内唯一单体APP突破2亿月活跃用户规模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以1.89亿和1.06亿MAU位列第二、三位,三者共同构成行业第一梯队。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普遍面临用户活跃度下滑的压力。招商银行以7001.1万MAU继续位居股份行首位,但同比减少1.2%。平安口袋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MAU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降幅在2.9%至11.5%之间。

截至上半年末,招行信用卡掌上生活App月活跃用户3,708.52万户,用户活跃度居同业信用卡类App前列。招行在中报中多次提及“数智化”转型,信用卡业务是其重要落地场景。通过掌上生活App、智能客服“小招”、AI风控模型等工具,招行实现了从获客、激活、经营到风险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覆盖。这些数字化工具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也增强了客户体验,推动业务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在规模增长见顶、息差持续收窄的行业背景下,领先的银行通过风控升级、生态协同与数字化转型,正在为应对行业周期下行和结构性变革做好准备。作为零售银行标杆的招商银行凭借客户分层、区域聚焦、生态协同等策略,在交易额略降的同时提升资产质量和价值贡献,实现从“规模驱动”到“数字化生态驱动”的关键转变。这一路径为整个银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竞争力不在于扩张,而在于是否具备精细运营、风险平衡与持续创新的能力。招行正在通过主动变革,为下一轮发展周期蓄力。

此前,市场已习惯用“规模”“净利润”“增速”等数据来衡量银行的强弱。但在经济转型期的当下,这些指标已显苍白。真正的竞争力,是能否在周期下行时守住底线,在结构变革中引领方向。未来的领先银行,将不再是“放贷机器”,而是“风险管理者”“价值整合者”,甚至是“数据运营商”,并必须有能力在不确定中建立确定性,在波动中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