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泰妮增长逻辑转化:如何打赢持久战?

2025-09-01 18:57

8月27日晚间,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957.SZ,下称“贝泰妮”)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贝泰妮实现营收23.72亿元,归母净利润2.47亿元。

当下,化妆品行业正面临同质化定位竞争以及外部高价流量争夺愈发白热化等的多种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贝泰妮正在通过精细化运营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打造云南特色植物成分原料库以持续强化原创能力;另一方面,聚焦细分人群的刚性护肤需求,持续完善品牌矩阵建设,进一步构筑系统化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深耕高粘性渠道,搭建更具长期主义价值的渠道生态。

尽管短期来看,战略性投入的结构性因素使公司营收与利润面临一定压力,但从半年报数据中,已能看到诸多积极信号。其中尤为亮眼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增145.7%;毛利率亦逆势攀升,达到76.01%,彰显出经营韧性与盈利质量的双重提升。

厚植研发 筑牢护城河

这份韧性背后藏着贝泰妮多年来的科研实力积累。前些年,在市场竞相追逐海外技术主导的化学性提取或者合成成分时,贝泰妮却把目光锁定在了云南特色植物上。这份“反潮流”的坚持,在贝泰妮既往的发展中,一直在结出稳定的果实。2025年上半年,贝泰妮新增4款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包括长梗冬青苷、滇牡丹籽油等,其中,长梗冬青苷是贝泰妮首款单体新原料,至此累计备案新原料达16项。

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单一爆品的成功从来不是衡量研发实力的核心标准,市场更看重企业能否持续输出创新成果,这既是评估企业长效价值的关键,更考验着企业长期深耕积累的研发硬实力。

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原料背后,是贝泰妮连续十余年的“死磕”。云南虽有“植物王国”之称,但多数植物的护肤成分与功效缺乏标准化的提取流程和科学验证。贝泰妮为此专门成立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还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巢志茂专家工作站”,从原料种植、活性成分分离到功效验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链路。贝泰妮一直秉持“小切口、深研究”的模式,把“植物成分”做深、做透、做扎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贝泰妮正在把这些成果带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国化妆品企业的原创能力。2025年4月,贝泰妮带着11款云南植物原料亮相荷兰“In-Cosmetics Global”——这是全球化妆品原料领域的“奥斯卡”贝泰妮展示的原料覆盖抗衰、美白、舒敏等核心功效。

从行业趋势来看,“本土原料自主化”正成为新的竞争焦点。随着《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对原料备案要求日趋严格,叠加消费者对“天然、安全成分”的信任度持续攀升,拥有自主原料储备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掌握更多话语权。贝泰妮的提前布局,本质上是卡位“原料自主可控”赛道:一方面能大幅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赖,规避供应链波动风险;另一方面可通过独家植物成分构建产品护城河,比如薇诺娜舒敏特护霜中的青刺果提取物,正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才成为敏感肌市场公认的“明星成分”,支撑品牌在细分赛道长期领跑。

精细化运营助推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线上大促频次加密、线下客流量持续下滑的行业冲击,让不少化妆品品牌陷入“以价换量”的价格内卷,但贝泰妮早早洞察到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转而通过精细化运营深耕价值增长。

贝泰妮主动控制低效促销、减少价格战投入,尽管这一调整短期内对营收增速产生了一定影响,却成功推动毛利率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上的精细化,进一步夯实了经营基本面。财报显示,应收账款规模得到有效控制,账龄结构持续优化,1年以内账龄占比高达96.02%,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稳定在5.29%的合理区间,资产质量始终保持优良水平。整体营运资金结构的改善,不仅释放了更多现金流动性,更为后续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储备了充足“弹药”,让公司在行业调整期仍能保持战略定力。

渠道运营的“精耕细作”,则是贝泰妮实现增长的另一关键抓手。目前,贝泰妮已经形成线下渠道为基础,线上渠道为主导,通过“OMO”的深度私域带动串联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销售模式。

OMO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是贝泰妮打造的特色渠道体系。OMO线上自营业务通过自建“薇诺娜专柜服务平台”实现精准触达,报告期内该平台营收达1.35亿元;截至期末,平台注册用户约360.93万户,报告期新增43.27万户,私域用户池持续扩容。OMO线下端,贝泰妮通过自有或租赁铺面已开设293家直营店。目前该模式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线下专柜的皮肤检测、专业咨询服务吸引用户,再以线上私域提供长期服务,形成“体验—转化—复购”的闭环,既降低了对公域高价流量的依赖,又提升了用户粘性。

从行业视角看,贝泰妮的精细化运营,其实是化妆品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缩影。当市场增速放缓,单纯靠渠道扩张、促销冲量的模式已经失效,企业需要从“卖更多”转向“卖更好”。贝泰妮的毛利率提升、现金流改善,本质上是“价值优先”战略的胜利,即使在行业调整期,只要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依然能实现健康增长。

新增长极显现

作为一家集团化企业,贝泰妮的增长动能并非依赖薇诺娜单一品牌,其构建的多品牌矩阵正持续拉伸贝泰妮的增长边界。

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贝泰妮旗下瑷科缦、薇诺娜宝贝等品牌均实现亮眼表现,多品牌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

瑷科缦的爆发式增长尤为突出。作为定位“专业抗衰”的品牌,其上半年营收达5147.07万元,同比增幅高达93.9%。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其对“医美后抗衰”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并且旗下“白月光”美白系列成功切入医美术后敏感肌美白市场。

可以说,精准卡位细分市场是贝泰妮一直以来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屡屡突围的关键。在消费需求不断分化的时代,消费需求变得愈加专业和明确,单一产品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场景。因此,细分化成了关键的破局路径。通过满足细分需求,品牌能在特定的消费者群体中积累口碑和用户粘性,打造出细分领域的专家形象,为品牌矩阵的扩充奠定基础。

薇诺娜宝贝则巩固了在婴童护肤市场的优势。上半年,薇诺娜宝贝实现营收1.10亿元,同比增长8.62%。不同于其他婴童品牌主打“温和无刺激”,薇诺娜宝贝聚焦“婴童湿疹”这一更加明确和细分的痛点,联合儿童皮肤科专家研发出独家配方,还参与制定《中国儿童护肤品人体试验规范》团体标准,这种“专业背书”让其在宝妈群体中建立了高信任度。

据悉,上半年贝泰妮还战略投资了身体护理品牌“浴见”,这一动作标志着贝泰妮从面部护肤向全身护理的战略延伸。从护肤到洗护,看似跨界,实则始终紧扣“皮肤健康美丽”的核心定位,为贝泰妮大健康生态版图的完善补上了关键一环。

从行业趋势看,多品牌运营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然选择,多品牌矩阵能实现“品类互补、用户互补”。贝泰妮的布局逻辑很清晰:薇诺娜守住敏感肌基本盘,瑷科缦进攻高端抗衰市场,薇诺娜宝贝抢占婴童赛道,贝芙汀专注祛痘领域,姬芮和泊美覆盖大众彩妆和基础护肤。这种多样化场景和需求的布局,不仅能分散单一品牌的风险,还能通过共享供应链、渠道资源降低成本,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在稳固本土市场基本盘的同时,贝泰妮的海外市场正加速突破。在全球化布局中,贝泰妮明确了“深耕东南亚、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核心路径,并以泰国东南亚总部为运营中枢,系统推进产品海外注册、本地化渠道搭建与市场运营工作。

贝泰妮的出海目标,并非只是追求单纯的销量增长,而是与本地文化深度融合,力争实现品牌化长效发展。目前,贝泰妮的产品已进入东南亚主流KA渠道、医美诊所,并借助Instagram、TikTok等社媒平台初步建立品牌认知,位于中国香港澳门的mannings万宁商城也已稳步进入销售。海外市场不仅贡献销售增量,更成为贝泰妮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的重要试验场——不同地域与肤质的需求反馈持续反哺研发与产品迭代,而这更是为贝泰妮积累了宝贵的面对新兴市场的经验,为更深一层的全球化打下基础。

2025年下半年,化妆品行业的竞争同样激烈,但贝泰妮的中期财报已经证明:真正有价值的增长,从来不是靠短期的营销噱头,而是靠长期的战略投入和运营深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