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国家:中国汽车出海的“黄金赛道”

2025-09-02 17:44

作者 吴松泉

8月3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拉开帷幕,9月1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会后发表天津宣言。

上合组织国家包括:①十个成员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②二个观察员国(阿富汗、蒙古国),③十五个对话伙伴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巴林、埃及、柬埔寨、卡塔尔、科威特、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阿联酋、沙特、土耳其、斯里兰卡、老挝)。

笔者认为,天津峰会取得的八大成果至少有5项与汽车领域合作相关。分别是第一项(制定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第三项(表明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公正立场)、第五项(做出了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第六项(设立了6个务实合作平台)、第七项(制定了6项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中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已经连续两年新车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预计未来几年还将继续增长,海外本地化生产也加快推进,正进入由产品出口向产业出海的切换期。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出海将加快从“产品输出”向“技术+生态”双轮驱动的“产业赋能”阶段跃迁,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不断提升,汽车出海将进入2.0时代。

在2025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召开之际,笔者就一直在思考,此次峰会的召开与我国汽车出海和国际合作有什么关系?对中国汽车出海会带来哪些新机遇、新空间、新突破?企业应如何分析研判?笔者试着做一下回答。


一、良好的政经关系为汽车领域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紧密,秉持“上海精神”,通过高层互动与务实合作深化互信,这种稳定关系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环境、政策支持及贸易投资便利化条件,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次峰会批准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确立了上合组织国家2026~2035年合作方向,明确提出“互利合作、相互成就”,强调通过“新质生产力+贸易投资+产业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重要领域,将受益于这一战略框架下的政策协调与资源整合。此次峰会还做出了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将有力促进上合组织国家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峰会发布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声明,直接关联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峰会决定设立6个务实合作平台,将有利于中国与有关国家在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低碳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才培养等汽车领域加强合作。峰会发表声明反对单边主义,呼吁消除贸易壁垒,这将有助于减少汽车产品贸易壁垒,促进相互贸易与投资合作。

更具体来说,笔者认为,一是有利于提供安全稳定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成员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强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的信心。二是推动政策支持和贸易便利化。三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中国汽车出海提供更加便捷的物流通道。

总体上看,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通过战略对接、平台搭建、金融支持与治理升级,为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汽车产业合作提供了“政策-技术-市场-安全”四位一体合作的新机遇、新空间。未来,我国与上合国家将可能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主线,深化从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合作,助力汽车成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杆领域。


二、上合组织国家是我国汽车出海核心市场之一,辐射区域市场规模超1700万辆

上合组织其他26个国家,可以辐射东盟、中亚、中东、东欧、南亚等我国重点汽车出口市场区域,2024年这些区域汽车市场规模超过1700万辆。不少国家具备一定或较强的汽车产业基础。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对26国出口汽车273万辆,占汽车总出口量的比例为43%;出口金额480亿美元,占比41%。

除中国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一共26个国家。根据笔者统计,除中国外的9个成员国2024年汽车销量约为891万辆。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印度为363万辆、东盟为314万辆,俄罗斯为183万辆,土耳其129万辆,中亚5国57万辆,中东地区大约200万辆。26国所在区域如下:

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东盟:柬埔寨、缅甸、老挝

中东:伊朗、巴林、埃及、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沙特、阿塞拜疆、亚美尼亚

东欧:俄罗斯、白俄罗斯

其他:土耳其、蒙古、阿富汗


三、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中国企业要重视对各国政策的研究

各国汽车进口、销售、投资、制造、使用等相关政策很多,并直接影响我汽车出海。企业要研究制定针对上合组织国家的汽车出海战略和策略,一定要深入研究这些国家对于中国汽车贸易和投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笔者查了一下,26国中,已经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有白俄罗斯、巴基斯坦、柬埔寨、缅甸、老挝、马尔代夫等,正在商谈自贸协定的国家有斯里兰卡、海合会(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等。签署自贸协定,意味着,汽车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可能下降,便利汽车贸易和投资,为我国汽车出海创造更好的贸易和投资条件。

另外,26个国家中,大约一半的国家具有汽车产能,开展汽车制造或组装。除了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伊朗外,还有多个国家的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这些国家的政策导向基本都是鼓励投资和本地化、支持发展电动汽车,同时采取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对于没有汽车生产的国家,关税壁垒一般不高。

比如,自2024年以来,俄罗斯为保护本土产业,采取多项措施引导中国车企在俄罗斯本地化生产。

中亚各国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汽车产业。例如,哈萨克斯坦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乌兹别克斯坦通过总统令强化政策支持,出台《支持电动汽车本地化生产》和《扩大充电设施建设》两项总统令,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沙特在“2030愿景”计划推动下,开始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外商合作和引进国产化项目。目标到2030年,将汽车产业总产值提高到300亿美元,电动汽车销量份额将达30%。

综上,笔者认为,我国汽车出海应将上合国家及其辐射区域作为关键目标市场和黄金赛道,综合考虑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汽车市场规模及辐射范围、汽车相关政策等,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进入策略和发展策略。


(作者吴松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研究汽车产业和政策,现就职于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