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和家长在厌学和复学的路上磕磕绊绊,摸不到方向的时候,不少家长常常陷入两难的选择,“我能自己帮他吗?还是得找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其实,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业求助、选择适当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能为孩子“雪中送炭”,也能帮助家长卸下部分肩上的重担,找到更有效的支持路径。
一、心理咨询的8个介入时机
1. 情绪风暴持续2周以上:孩子频繁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比如连续2周以上每天都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大哭,并且这种情绪明显影响日常活动,比如拒绝出门、不想吃饭,靠家人安抚无法缓解,就需要专业的介入。
2. 行为习惯突变:突然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检查书包、洗手、成瘾行为,沉迷游戏、网络,难以自控,或者有自伤行为,划伤自己、撞墙等的迹象,哪怕只是轻微表现,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信号,不能简单归结为“调皮”“叛逆”。
3. 学习障碍加剧:不是单纯成绩下滑,而是出现学习困难,如注意力严重不集中,一堂课只能专注5 - 10分钟、阅读障碍,反复读不懂简单句子、记忆力减退,刚学的知识很快忘记,并且排除智力因素后,这些问题持续1个月以上,可能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忙找到背后的心理原因。
4. 人际关系“冰冻期”:长期被同学孤立、排斥,或者孩子没办法和老师、同学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出现社交恐惧,不敢在课堂发言、害怕和人对视,持续3周以上,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在孤独中受到侵蚀,专业咨询能帮他们学会社交技巧,重建自信。
5. 重大生活变故后“走不出来”:遭遇亲人离世、父母离婚、搬家转学等重大事件,3个月后孩子仍然无法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持续失眠、噩梦连连、不愿意提及相关话题却又常常陷入沉默,这时候心理咨询能帮助他们尽快处理创伤情绪。
6. 频繁表达消极观念:孩子经常说“活着没意思”“我不行”“没人喜欢我”等消极话语,哪怕只是偶尔提及,家长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内心痛苦的“求救信号”,心理咨询师的及时干预,能帮助孩子预防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7. 家庭干预无效:家长尝试了各种方法,比如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增加亲子互动、制定学习计划等等,2 - 3个月后孩子的厌学、情绪等问题仍然没有明显改善,说明家庭内部的支持可能不足,需要外部专业力量的介入。
8. 孩子主动求助:如果孩子直接说“我想去看心理医生”“我需要找人聊聊”,一定要重视,这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不佳,主动寻求帮助是解决问题好的开端,及时安排心理咨询能满足他们需要帮助的内心需求。
在确定选择心理咨询师以后,不少家长也会再次陷入迷茫,毕竟市场良莠不齐,选错咨询师不仅是金钱和时间的浪费,还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的伤害甚至误导。
如何为孩子选择到适合的心理咨询师呢,这里我们提供5个关键维度的考量。
1. 专业资质与背景:
学历:优先选择心理学本科、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咨询师,临床咨询方向最佳;如果没有心理学学位,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也可以考虑,但需考察他的心理学知识储备。
资质认证:查看是否有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虽然这个考试已经取消,但仍有参考价值、注册心理师(如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CPS)等权威认证,这些代表了一定的专业门槛和行业认可。
2. 培训经历与流派专长:
系统培训:询问是否接受过2年以上、120小时以上的长程专业培训,比如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等主流流派的培训,避免只参加过短期培训班的咨询师,他的知识体系可能不够完善。
擅长领域:了解咨询师擅长处理的问题类型,如厌学、焦虑、人际关系等,选择与孩子问题匹配的,比如孩子因同学关系厌学,就找擅长处理青少年社交问题的咨询师。
3. 咨询经验与口碑:
从业年限:一般来说,5年以上咨询经验的咨询师可能处理过更多的复杂案例,应对问题更从容,但新手咨询师也可能有独特的热情和创新方法,可以综合判断。
口碑评价:向朋友、家人、老师打听,或在心理健康论坛、咨询平台查看其他来访者的评价,了解咨询师的咨询风格、效果反馈,但也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避免片面判断。
4. 伦理道德与咨询设置:
伦理准则:询问咨询师如何保护来访者隐私,比如咨询记录保管、保密例外情况、如何处理双重关系,避免与来访者有利益冲突或私人情感纠葛等伦理问题,确保咨询过程安全、可靠。
咨询设置:明确咨询频率(一般每周1 - 2次)、时长(50分钟左右一次)、收费标准(私立机构200 - 2000元/次不等,根据地区和咨询师水平有差异),以及咨询方式(面对面、视频、电话,优先选择面对面或视频,能更好捕捉情绪和非语言信息),看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咨询需求和财务预算。
5. 初次沟通的“匹配度”:
感受氛围:第一次沟通(电话、视频或面谈)时,观察咨询师是否耐心倾听、态度温和、不随意评判,能否让孩子和家长感到放松、被理解,信任和安全感是咨询有效的基础。
目标共识:和咨询师讨论孩子的问题,看对方是否能清晰理解并提出合理的咨询目标和计划,比如“先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再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双方对咨询方向达成共识很重要。
求助心理咨询不是“承认失败”,而是用专业资源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保驾护航。把握好介入时机,选对合适的咨询师,就能让咨询成为孩子复学路上的“加速器”,帮他们更快走出阴霾,重新拥抱学习和生活。(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