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极兔速递(1519.HK)交出了自己的上半年成绩单。
光看财报上几个核心数字,这是一份足够提振市场信心的财报,上半年总收入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1%;经调整利润净额达到1.56亿美元,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同比增幅高达147.1%。
这组数字,大概会让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快递行业的人感到一丝费解。
毕竟,快递公司在国内做的是不贵的、民众都用得起的生意。
按逻辑,快递公司能维持盈利已属不易,利润翻倍式增长听上去更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那么极兔速递的利润为何能逆势飞涨?
答案或许藏在财报的收入构成里,极兔速递这份中报真正值得看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一个许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事实——极兔的增长引擎和利润重心,其实并不在中国这个最喧嚣、最引人注目的主战场。
2025年上半年,极兔在东南亚的包裹量增速高达57.9%,收入同比增长29.6%;而在中东和拉美等刚进入几年的新市场,也第一次在经调整EBITDA实现了盈利。
当外界的目光大多还聚焦于国内市场的份额得失、分析它与同行每单快递几分钱的成本差异时,极兔的增长故事,早已在海外进入了另一个章节。
上半年这份经营成绩单,清晰地勾勒出了这家快递龙头公司独特的运转模式,其增长的动力源自海外;而它在国内市场的所有竞争、投入与优化,最终都服务于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打磨一套可以被成功复制到全球的、低成本的运营方法。
海外:一个正在兑现的“增长故事”
极兔速递的利润为何能实现翻倍增长?
答案的第一部分,指向海外。
首先是东南亚,根据财报数据,上半年整个东南亚快递市场的包裹量同比增长了32.2%,这是一个不错的行业增速。
但极兔在同期处理的包裹量达到了32.3亿件,同比增速是57.9%。用超过行业增速近一倍的速度奔跑,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的变化,一年时间,极兔在东南亚的市场占有率从27.4%提升至32.8%,净增5.4个百分点。
这5.4个百分点的份额,不是凭空产生的。
这种增长的另一面,是东南亚快递市场格局的加速改写。
财报数据清晰地呈现了这种变化,上半年,极兔的市场份额从27.4%提升至32.8%,净增了5.4个百分点,同期,位列第三、第四和第五名的竞争对手,其市场份额则分别减少了1.4、1.2和0.9个百分点,三家合计流失了3.5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
把这些数字放在一起,一个更具体的场景浮现出来。
东南亚的快递市场,正在毫不含糊地向头部集中,而且是向头部的前两名集中,极兔与财报中所提及的第二名公司A,两家的市场份额合计已超过60%,上半年市场新增的份额,也几乎全部由这两家公司获得。对于牌桌上的其他参与者而言,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份额被进一步挤压的未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份额的获取,并非通过不计成本的烧钱。
极兔在公告中解释了其在东南亚市场的运转逻辑,简单直接:将在中国市场验证过的运营经验复制过去,先把单票成本降下来,数据显示,上半年其东南亚单票成本同比下降16.7%,从0.60美元降至0.50美元。
成本下降,为价格调整留出了空间。价格有了竞争力,在电商平台上的订单量就有了增长保障。而业务量的增长,又会带来更强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票履约成本。
上半年,即便极兔在东南亚的单票收入从0.74美元调整至0.61美元,其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依然实现了50.5%的同比增长。
这证明了极兔式增长模式的含金量:一个“成本优化-价格调整-业务增长-成本再优化”的循环已经跑通,并且跑得相当不错。
如果说东南亚市场的表现,证明了这套运营模式的有效性,那么新市场的业绩,则是在回答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这套模式,是否可以被成功地“复制-粘贴”到全球其他地方?
答案是肯定的。
上半年,极兔在中东、拉美等进入仅几年的新市场,第一次实现了经调整EBITDA层面的盈利,虽然157万美元的盈利数字本身不大,但从去年同期亏损784万美元到如今转为正数,这个“拐点”的出现,意义要远大于数字本身,它证明了这套体系具备自我造血和盈利的能力,而不是一个需要被长期输血的“故事”。
这种可复制性的背后,不是宏大的战略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市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运营方法。
以巴西市场为例,这个国家地理面积广阔,许多地区的地址系统并不完善。尤其是在里约热内卢等大城市的贫民窟,门牌号不清、道路信息混乱是常态,这对于追求“最后一公里”效率的快递业务而言,是一个基础性的难题——如果连准确的目的地都无法锁定,后续的转运、分拣、派送效率就无从谈起。
有当地的物流科技公司曾发布报告指出,巴西货运公司面对的最大痛点,几乎都与数字化和地址管理的缺位有关。
极兔在这里的应对方式,是直接部署了一套在中国等市场被反复验证过的精细化打法,建立“省-市-社区”的三级地址库。
这套系统的作用,是在官方地址系统不完善的区域,依靠自身的运营和数据能力,建立起一套内部使用的、清晰、标准化的派送路径指引。
最终的结果是,在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派送“老大难”区域,极兔的妥投率被提升到了95%。同时,有当地的货运代理商反馈,相比其他平台,极兔提供给司机的应用程序操作更顺畅,能直接提高工作效率。
一个数字化的地址库,加上一个体验顺畅的操作软件,共同构成了一个能解决当地具体问题的运营细节。而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细节,构成了新市场能够走向盈利的基础。
算一笔账就更清楚了,上半年,极兔整体的经调整EBIT(息税前利润)是1.96亿美元,而仅东南亚一个市场的经调整EBIT就达到了2.35亿美元。
换句大白话来说,上半年,极兔在海外市场赚来的钱,不仅要支撑新市场的持续投入,还要覆盖集团总部的各类开销,最后剩下的,才是投资人看到的集团整体利润。
可以说,极兔的海外市场,负责的是赚钱养家。
国内:一套正在输出的“效率体系”
如果说海外业务回答了极兔“如何增长”的问题,那么国内业务则是在解释另一个更基础的问题:这家公司的“基本功”是怎么练成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快递市场,依然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数据,行业上半年包裹量增长19.3%,但平均单价却同比下降了7.7%。
在这样的背景下,极兔在国内交出的成绩单是:处理了106.0亿件包裹,同比增长20.0%,略高于行业平均增速。按包裹量计算的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11.0%微增至11.1%,排名从第六升至第五。
这些数字说明,极兔的市场地位是稳固的,但在一个单价普遍下滑的市场里,维持份额和增长并不必然意味着能赚钱,真正有意思的,是极兔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维持住了自己的利润。
财报里,管理层将公司在国内的策略,概括为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这句听上去有些务虚的话,拆解开来其实是两件很具体的事,一件关乎收入,一件关乎成本。
在收入端,所谓的“难”,指的是没有完全陷入低价单的缠斗。
极兔一方面在持续开拓品牌客户,财报里点名了屈臣氏、鸿星尔克、百草味等一批知名公司;另一方面,也在发展利润空间相对更好的业务,比如退换货产生的逆向件,以及普通人寄送的散单。
但更关键的操作,体现在成本端,这才是极兔上半年“利润韧性”的核心。
2025年上半年,极兔在中国的单票收入,受市场环境影响,从0.34美元下降到了0.30美元。但与此同时,它的单票成本,也从0.32美元下降到了0.28美元,同比降幅达到10.3%。
这意味着,收入端每票虽然少赚了0.04美元,但成本端也省下了0.04美元,这一进一出之间,基本对冲了市场价格战带来的冲击,最终让中国业务得以维持盈利。
成本是怎么降下来的?答案无非是三点:规模效应、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投入。
极兔上半年日均处理的包裹量已经超过5800万件,规模本身就能摊薄固定成本,而在运营层面,财报中也列举了一系列动作,比如增加自有高运力车型的使用、优化分拣模式、推动网点自动化设备普及等等。
截至6月底,极兔在中国运营着270套自动化分拣设备和600辆无人物流车。
到这里,极兔中国市场的故事似乎已经讲完,一个在激烈竞争中,通过苦练内功、精打细算,最终守住份额并维持盈利的故事。
但如果只看到这一层,就忽略了极兔这盘棋里,国内业务真正扮演的角色。
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并不只是那11.1%的市场份额,或者那部分贡献的利润,它更重要的身份,是极兔全球化模式的“方法论”研发中心和“效率”输出基地。
正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试炼场”里,极兔被迫锤炼出了一整套如何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处理海量包裹的运营体系、管理经验和数字化工具。
而这套体系,是可以被“复制-粘贴”到全球的。
这种“复制-粘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极兔在财报公告中指出,“将中国成熟的快递运营经验,成功复制到东南亚市场”是其成本优化的核心。而这套经验,也正在被应用到更早期的拉美和中东市场。
看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就能更直观地理解这套“效率体系”的价值。
2025上半年,极兔在中国的单票成本是0.28美元,在东南亚是0.50美元,在新市场则是1.92美元。
这三个数字的差距,清晰地标示出了这套在中国市场打磨出来的效率模型,在全球其他市场还存在着多大的优化空间。
这三个数字之间存在的差距,本身就在说明一件事,今天市场看到极兔在东南亚和新市场的高速增长,或许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