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难免和人打交道。
而打交道,沟通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沟通也是有方法的,好的沟通,可以让双方从冲突中走向和谐,而差的沟通方式,也会制造或激化矛盾。
其实沟通并不难,都是有顺序的。今天分享给你4个沟通方式。
01 先倾听理解,再表达观点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叫“南风效应”。
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你越是去责备、评判对方,反而会激发对方的逆反心理。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要通过温和、温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更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解决问题。
尊重是沟通的开始,也是沟通的前提。所以不要预设立场,而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望,让别人把话说完。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理解他的底层逻辑和诉求,听明白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你搞懂了对方的需求和目的。这时候你就可以用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说出你的观点和看法,想办法引导他。
这样对方才容易接受你的观点,而不至于和你对着干。
02 先说事实,再说感受
你在说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也是有顺序的。那就是先说事实,再说感受。
很多人沟通能力差,本来是想着沟通,结果闹得不愉快,甚至吵起来了,就是因为只讲感受。
比如,他直接告诉下属:“你的工作能力太差了。”
或者他直接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太不听话了,太任性了,你根本不懂事。”
你看,这就是感受,直接否定了这个人。
更应该做的是讲事实,对事不对人。那么什么是对事不对人呢?
还是拿亲子沟通举例,就是你告诉你的孩子,你在某一件事上做得不够好,我对你的这个做法不满意。
你看,这就是就事论事。对人不对事是本能,对事不对人才是本事。
因此,在沟通时,你要把客观问题客观化,甚至是主观问题客观化。
当然这很难,要克服“自我服务偏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头,而是要有同理心,把自己的姿态放低。
当你先讲事实,这时候对方就不会对抗,你再提出你的感受,你需要他如何改进,提出你的意见。当你这么说,他大概率会虚心接受。
03 先说有利的,再选择性说不好的
另外,为了说服别人,去影响别人的决策,也是有顺序的,可以先说有利的,选择性说不好的,或者不说不好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是由卡尼曼教授和特沃斯基教授所提出的,他的意思是人们的偏好和选择完全可以被人为地“构建”出来。
卡尼曼教授和特沃斯基教授认为,人们如何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如何去画得与失之间的那条线。而外界的条件和表达方式,完全可以影响人们对得与失的认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是一家超市的经理,你的超市在卖一种牛肉末,其中瘦肉和肥肉的比例是7∶3。
你打算怎样把这个比例告诉顾客?是告诉他们瘦肉的比例是70%,还是说肥肉的比例是30%?怎样说才能让牛肉末更好卖呢?
虽然瘦肉70%和肥肉30%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如果说肥肉占30%无疑就启动了消费者的“损失”意识,规避损失的结果就是人们不愿意买了。
如果强调更“正面”的瘦肉占70%,结果就会好得多。
所以,你要说服别人,影响到别人的决策,你也要懂得利用框架效应。
04 先说想法,再寻求共识
为什么很多时候两个人有矛盾?就是中间有误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沟通。
社会心理学家Halvorso提出过一个“透明度错觉”理论。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高估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情绪、意图、想法)被他人识别的程度,同时也高估自己理解他人内心状态的能力。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假设,即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一方回认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感知到。
因此在内心就有一个潜意识,“我觉得你理解我,明白我。我以为你知道我在想什么。”
但这样,就会导致有更多的矛盾和误会。
怎么办?就是不要假设对方能读懂你的心思。沟通时需要明确、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要积极询问和确认对方的理解。
先说需求和感受,然后再坦诚沟通,寻求共识。当你这么做矛盾就少了。
最后总结一下,沟通其实是有顺序的,这4条建议请笑纳:先倾听理解再表达观点;先说事实再说感受;先说有利的再选择性说不利的;先说想法再寻求共识。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