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台灯下,初三学生小雨第5次划掉日记本上的"遗书",手机屏幕上是她刚搜索的"自残会疼吗?"。而在一线城市的学区房里,13岁的晓雯每天凌晨1点仍在书桌前刷题,她的父母坚信“考入名校是唯一出路”,却未察觉女儿手腕上悄悄新增的划痕。在这个被试卷、排名和短视频填满的青春期,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焦虑障碍患病率超过13%,每4个中学生就有1个存在手机依赖倾向。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一颗颗正在经历成长阵痛的心灵。当物质条件日益优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性因素、遗传与基因突变、家庭创伤与教养方式、学校及社会因素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问题不能单单以为孩子太脆弱,没有挫折教育等等,青少年或许承担了ta不能承受之痛。而这些外显的行为,只是ta的求救信号,ta没有其他可以缓解情绪的办法,只是采取了一些极端的方式方法去解决痛苦。
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戴着各种面具:突然下降的成绩可能是抑郁的信号,暴饮暴食可能掩饰着焦虑,沉迷网络可能是逃避现实伤害的自我保护。生物学研究揭示,长期压力会导致青少年前额叶皮质发育受阻,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同时升高皮质醇水平,引发免疫系统紊乱。这种生理改变使得心理问题容易转化为慢性疾病。这些行为不是叛逆,而是求救的摩斯密码。
典型症状包括:
- 学业焦虑:持续失眠、考试前躯体化症状(如腹泻、头痛);
- 社交退缩:拒绝参加集体活动、过度依赖网络社交;
- 自我伤害:隐蔽部位的划痕、反复拔毛发、拒食、暴饮暴食等 ;
- 内隐:青少年常用隐喻表达痛苦,如“数学公式像蜘蛛网缠住我”(抑郁)、“心跳声比上课铃还响”(焦虑)。
家长需警惕:
家长如何做:
当青少年遇到困境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深呼吸
缓慢而深长的呼吸可以帮助你平静下来。试着吸气时数到4,屏住呼吸数到4,然后缓慢呼气数到6。重复几次,直到你感觉稍微放松。
运动
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打羽毛球、瑜伽或简单的拉伸,可以帮助释放体内的压力荷尔蒙,提升情绪。
与信任的人交流
有时候,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会让你感觉好一些。找一个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和他们聊聊你的感受。当有人真正理解你,愿意陪伴你的时候,你也会找到心理支撑。
正念练习
专注于当下,观察你的感受而不去评判它们。你可以尝试专注于你的呼吸,或者注意周围的声音和气味。或者你当下做的事,当思绪走的时候,把它拉回来。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陷入情绪波动,或者这些方法对你帮助不大,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治疗方案。
心理问题的发展如同水面下的冰山。初期表现在很多人包括孩子的眼里都是所谓的"小毛病"。这种"还能撑一撑"的侥幸心理,正是当代人对待心理健康最危险的误区,也是导致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正视孩子的心声,共同制定合理现实的目标,做到“少要求,多鼓励”,孩子们才会真正得到治愈。
看着操场上奔跑的少年,我们忽然懂得:青春期心理问题不是成长的BUG,而是系统升级的必经考验。当父母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当学校把心理课排进正课表,当朋友圈开始转发心理急救知识,这份对心灵的温柔关照,终将化作他们穿越风雨的铠甲。每个迷茫的青春都值得被聆听,每次勇敢的求助都该被珍视。让我们携手在成长的荆棘路上,为年轻的心灵点亮一盏不灭的灯。
作者:刘晓 王少雨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回医心理科特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