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上链?蚂蚁集团发布通证经济白皮书揭示价值互联新图景

2025-09-11 14:28

作者 胡群

如果每一项真实资产,从工厂的设备到农田的收成,从企业的应收账款到个人的碳积分,都能被通证化并实时交易,我们是否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9月11日,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蚂蚁研究院发布的《真实世界通证经济——通证化驱动的价值互联新范式》(以下简称“报告”),为这一设想提供了系统性路径。报告指出,现实世界资产(RWA)通证化、通证化(Tokenization)支付结算与安全可信环境,正构成通证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的三大核心支柱。这一转型,或将重新定义价值的生成、流通与协作方式。

通证化对金融资产是“锦上花”,对实体产业才是“雪中送炭”。过去数年,通证经济的应用多集中于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交易及元宇宙等数字原生领域,尽管在技术创新和用户参与方面取得进展,但其与实体经济的连接始终薄弱。这些应用更多被视为“数字沙盘上的小型试验”,难以对制造业、农业、供应链等传统行业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逐步成熟,行业共识正在形成:通证化的真正潜力不在于复制现有金融逻辑,而在于打通链上与链下世界的鸿沟,实现真实资产的价值数字化与高效流转。

唤醒万亿“沉睡资产”的新方案

当前RWA市场虽增长迅速,但主要标的仍集中在国债、企业债等金融资产,属于“锦上添花”式的优化。报告引用RWA.XYZ数据,截至2025年7月,全球RWA市场规模已达240亿美元,但其中近90%仍集中在私募信贷和美国国债等金融资产领域。这种结构性失衡反映出当前通证化市场仍由投资需求主导,而非实体融资需求推动。

而通证化更大的价值空间在于服务实体产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那些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链环节。通过“资产数字孪生”与“能力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通证化有望构建比传统直接融资更高效的产融基础设施,推动资金精准触达实体经济末梢。

报告认为,当前产业资产通证化进程面临多重挑战。在资产状态验证方面,分布式光伏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资产具有地理位置分散、运营数据孤立的特征,难以实现全面、实时的数据采集和验证。在法律权属层面,传统融资方式往往要求将资产信用与企业信用捆绑,无法实现基于资产本身信用的融资,导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在价值量化维度,产业资产的现金流预测和价值评估缺乏标准化模型,难以进行精准定价和风险计量。

蚂蚁数科在香港Ensemble项目中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两链一桥”架构,将境内9000多个充电桩的运营数据经隐私计算处理后合规上链,成功实现1亿元跨境融资。这种模式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通过AIoT设备实现资产数据源头采集,解决真实性问题;二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现金流自动分配,降低中介成本。

报告认为,产业资产通证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信任穿透”。当每个分布式资产的运营情况都能在链上实时验证时,融资决策将基于资产本身的表现而非主体信用,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精准匹配。这种转变有望为万亿规模的“沉睡资产”注入流动性。

三层架构重构全球资金流动体系

通证支付生态正在形成央行数字货币(CBDC)、存款通证和稳定币三层架构。截至2025年7月末,稳定币总市值达2666亿美元。2019年6月至2025年6月稳定币总流通市值年复合增长率103%,但其应用仍主要局限于加密资产交易场景。这种单一应用场景限制了通证支付成为真正价值流通引擎的潜力。

三类支付工具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聚焦机构间结算,如国际清算银行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致力于通过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提升跨境支付效率;存款通证代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摩根大通的JPM Coin已实现每日10亿美元交易量,兼具区块链效率与银行信用双重优势;稳定币则在零售支付领域展现活力,PayPal等机构通过发行稳定币将其支付生态延伸至区块链网络。

报告认为,CBDC、存款通证和稳定币代表了不同层次机构在区块链支付领域的重要探索,其功能上有共通性,理论上都可以用于B2C、B2B 等不同支付场景,尤其是在B端支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是,他们之间并不是完全的竞争替代关系在一个多层次的区块链支付生态中,三者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更多是共生共存、互为补充,在统一的法币信任锚定下,形成更高效、更普惠、更具韧性的支付结算基础设施。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三层架构各自为政,形成生态隔离。稳定币与法币体系割裂,存款通证局限在银行体系内,CBDC仍在试点阶段。这种分割状态导致资金在不同系统间流转效率低下,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流通网络。目前无论是存款通证、CBDC还是稳定币,在法币支付场景中的应用渗透都非常有限。即使是交易流通量发展最快的稳定币,其核心应用场景也仍然是服务于加密资产交易。

报告提出,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三层互联的支付网络。在场景服务层,需要打通支付与投融资场景,让通证支付不仅用于交易,还能参与RWA投资、质押借贷等多元场景;在发行兑换层,需要建立市场化兑换网络,实现不同通证与法币间的低成本兑换;在清结算层,需要开发标准化的跨链协议,将不同的区块链连接成统一“链网”。

技术驱动重构数字信任机制

通证经济从虚拟走向现实,瓶颈在于信任机制。目前围绕资产可信、身份可信和交易安全形成的解决方案对于链下机构的依赖度仍然较高,本质还是将链上系统的“可信”变成了对中心化第三方机构的信任。如果每一笔交易仍需经过链下中心化实体的参与和确认,这不仅增加了时间和成本,也限制了通证的流动性和可组合性。原本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消除的摩擦和信任成本,又以另一种形式回归,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的优势也被大大削弱。要真正释放通证化的价值,亟需形成一个真正智能化、自动化执行的链上原生信任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固有优势,将信任模型从对中介机构的依赖真正转变为对加密验证技术本身的信任。

资产可信层面存在“链上—链下”脱钩风险。通证作为数字权益凭证,其价值支撑来源于链下资产。如果资产状态无法实时验证,通证就会成为无锚的数字符号。现有解决方案依赖第三方审计和预言机网络,但中心化预言机存在单点故障风险,且数据来源可靠性仍存疑问。

身份可信面临效率与合规的平衡难题。现有KYC流程要求用户在每个平台重复验证身份,既浪费资源又泄露隐私。而完全匿名的链上交易虽然保护隐私,但难以满足反洗钱等监管要求。这种两难处境限制了通证经济的大规模应用。

交易安全需要应对新型风险形态。链上交易具有匿名性、跨境性和不可逆性特征,传统风控手段难以有效识别欺诈、洗钱等行为。现有解决方案主要依靠第三方数据分析公司,但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且存在滞后性。

报告指出,未来解决方案将转向技术驱动的链上原生信任。通过链上的数字省份(DID)实现跨平台身份复用,通过零知识证明实现合规验证中的隐私保护,通过智能合约嵌入监管规则实现自动风控。这种转变的本质是将信任模型从“对中介的信任”升级为“对技术的信任”。

当通证化从“技术叙事”转向“产业赋能”,其本质是在重构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这种变革不仅关乎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更涉及生产关系层面的创新,通过通证激励让分散的资源所有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形成协作网络。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生态协同。产业企业需愿意开放数据与资产,金融机构需调整风控模型以适应链上资产,监管机构需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找平衡,科技公司则需持续提供稳定、安全的技术底座。任何一方的缺位,都可能导致系统性断裂。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价值共识的建立。通证化不仅仅是资产的数字化,更是对所有权、使用权与收益权的重新定义。当一台机器、一份合同甚至一种服务能力都可以被拆分交易时,我们是否已准备好相应的法律框架与伦理规范?技术可以驱动变革,但社会制度的适应性才是决定变革速度与深度的关键变量。通证经济的未来,不仅取决于代码的精巧,更取决于人类对“价值”本身的理解能否同步进化。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