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ESG)论坛”在崇礼成功举办

2025-10-03 11:17

ESG深一度

经济观察网 据新华财经,近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承办,上海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国际能源可持续发展(ESG)论坛在崇礼举办。

上海电力大学副校长张波发布了《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电力发展报告(2025)》。该报告以共建国家为对象,依托详实数据支撑与多维分析框架,构建起覆盖亚、欧、非、美(涵盖大洋洲)的能源电力发展全景图谱。报告聚焦资源禀赋呈现、能源供需格局演化、能源转型政策解析、能源企业简介及与华合作现状及未来研判等五大核心维度,不仅填补了国际能源合作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空白,更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能源领域的决策参考框架。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会员与企业文化建设部主任毕湘薇发布了《电力行业ESG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该报告系统梳理了电力行业ESG发展的现状、成效以及面临的问题挑战,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与发展思路,旨在推动构建政府引领、企业履责、专业机构支持、社会公众监督的共治格局和共建机制,合力打造行业ESG发展的良好生态。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了双方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新能源参与市场系列研究:体现新能源多维价值的市场体系》。在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电力市场建设提速的背景下,新能源主要依靠电能量价格获取收益,并不能反映其多维价值,仍面临着市场化加速带来的价格风险加剧、支持新能源自主支撑能力提升的辅助服务和容量机制尚未建立、新能源绿色价值未得到充分反映等问题。

对此,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体现新能源多维价值的市场体系构建,协同推进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绿证市场的机制设计:在电能量市场方面,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特性的中长期市场交易机制,丰富新能源参与中长期市场交易模式,优化新能源参与跨省跨区交易组织方式,探索集中式风、光联营参与中长期市场,鼓励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全面落实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机制,推动各地立足实际供需特点制定差异化新能源入市实施方案,强化对新能源参与市场的全过程跟踪监测与成效评估;在辅助服务市场方面,根据新能源高渗透系统的动态调节需求,拓展新型辅助服务品类,完善成本分摊与价格传导机制,激励市场主体主动提高调节能力;在容量市场方面,近期应全面完善容量保障机制,扩展覆盖范围,同时合理评估新能源可靠容量,研究适用于新能源的容量补偿方式和标准,远期探索建立容量市场,更有效地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在绿证市场方面,需进一步激发绿证消费需求,推动绿证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通,完善绿证交易机制,加强“电-证-碳”机制衔接。此外,为保障全面入市下新能源的高效消纳与收益优化,还需激发储能等各类系统灵活调节资源的潜力,并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和主动支撑能力。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与北京万家绿色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2025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ESG)评价报告》。该报告评价体系在《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ESG)披露指标体系和评价导则》标准指导下,涵盖了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37个定量指标和43个定性指标,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首次引入关键财务指标,在评价中定量指标权重占比80%、定性指标权重占比20%,针对在上海、深圳、北京、香港四大交易所上市的632家能源领域上市公司(不含 ST公司、*ST 公司)开展可持续发展(ESG)评价,历时半年编制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