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受尊敬”企业系列报道之四:人力资本即核心竞争力,从薪酬榜单看企业长期主义

2025-10-05 13:56

作者 胡群

当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企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财务指标上,更反映于对人力资本的尊重与投入。员工薪酬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维度,已成为观察企业治理水平、战略定力与社会责任履行的重要窗口。薪酬水平不仅影响招聘效率和人才留存率,也直接关系到组织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持续三年的薪酬增长表明企业具备稳定的盈利能力与合理的成本分配机制,能够在外部环境波动中维持对员工的基本保障。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24—2025年度“寻找「受尊敬」企业”征集评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今年的主题为“智创未来,向新而行”。在此背景下,员工薪酬作为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意义远超简单的成本支出。

经观“中国上市公司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分析统计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A股市场中员工薪酬连续三年增长的企业共计1291家。从行业分布来看,涵盖32个行业类别。其中,实体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机械设备行业以166家(占比12.86%)位居首位,电子(122家,占比9.45%)、电力设备(115家,占比8.91%)、医药生物(113家,占比8.75%)、汽车(109家,占比8.44%)和基础化工(106家,占比8.21%)等行业紧随其后,合计占比超过半数,展现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人力资本投入的普遍提升。

此外,计算机(64家,4.96%)、建筑装饰(40家,3.10%)、有色金属(40家,3.10%)、环保(36家,2.79%)、公用事业(33家,2.56%)等行业也均有较多企业实现薪酬连续增长。银行(26家,2.01%)与非银金融(11家,0.85%)合计37家,在总量中占比为2.86%。

2024年员工薪酬总额前十家企业均来自金融领域,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保险集团。这些企业不仅在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上位居前列,也在员工福利保障方面展现出长期投入的态势,其庞大的员工基数决定了薪酬总额的绝对值较高,同时也意味着薪酬调整需兼顾公平性与激励性。此外,随着金融科技转型加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上升,推动高技能岗位薪酬结构性提升。因此,员工薪酬的增长不仅是财务数据的体现,更是企业治理成熟度、战略定力与社会责任履行的综合反映。

以下将对这十家企业逐一分析。

第一名:农业银行(878.03亿元)

农业银行以878.03亿元的员工薪酬总额位列第一,是唯一一家突破800亿元的企业。截至2024年末,该行员工总数超过45万人,覆盖全国各级分支机构。其薪酬增长主要来源于基础工资调整与绩效奖金提升,同时伴随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岗位优化与激励机制改革。农行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下,加大对基层网点人员的支持力度,推动薪酬结构向一线倾斜。其薪酬支出与业务规模同步扩张,体现出国有银行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保持内部稳定的能力。

第二名:建设银行(606.61亿元)

建设银行以606.61亿元居于第二位。该行近年来持续推进零售业务升级与科技赋能,在财富管理、智能客服等领域引入大量专业人才。其薪酬体系注重绩效挂钩,关键岗位如客户经理、产品经理等薪酬涨幅高于平均水平。建行在员工培训与发展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形成了“薪酬+成长”的正向循环机制。近三年薪酬连续增长,与其盈利稳定性和战略执行力密切相关。

第三名:中国银行(585.54亿元)

中国银行以585.54亿元位列第三。作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其薪酬标准参考国际同业水平,特别是在海外机构与跨境业务团队中实行差异化激励。近年来,中行加大绿色金融与碳交易相关业务布局,吸引环保、能源、金融工程等跨学科人才,推动相关岗位薪酬上调。其薪酬增长与业务多元化进程基本一致,反映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战略调整。

第四名:中国平安(565.64亿元)

中国平安以565.64亿元位居第四。作为综合性金融集团,平安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科技等多个板块,其薪酬体系具有多元化特征。公司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前沿技术领域投入巨大,对应岗位薪酬水平随之提升。平安推行“科技驱动+生态协同”战略,对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中国平安薪酬增长也反映了公司从传统金融向科技金融转型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

第五名:工商银行(525.53亿元)

工商银行以525.53亿元排在第五位。工行作为国内资产规模长期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24年末,员工总数超过41万人。工商银行薪酬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基础工资随通胀和行业标准调整而稳步提升;二是绩效奖金因盈利稳定而维持较高水平。此外,工行在员工培训与发展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形成了“高薪+成长”的正向循环机制。

第六名:中国人保(368.15亿元)

中国人保以368.15亿元位列第六,是保险行业中薪酬增长较为突出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近年来聚焦车险、健康险等重点业务,同时推进“互联网+保险”模式创新,提升了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国人保薪酬体系强调业绩贡献与风险控制并重,在激励一线销售人员的同时,加强对后台支持部门的激励覆盖。随着保费收入持续增长,公司有能力维持薪酬的可持续提升。

第七名:兴业银行(365.60亿元)

兴业银行以365.60亿元位居第七,是股份制银行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家。该行坚持“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在碳金融、ESG投资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这一战略方向吸引了大量环保、能源、金融工程等跨学科人才,促使薪酬支出相应提高。此外,兴业银行在区域分支机构的薪酬调整中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增强了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其薪酬增长与战略定位高度契合,体现了“以人才促转型”的理念。

第八名:招商银行(345.12亿元)

招商银行以345.12亿元位列第八,是业内公认的零售银行标杆。招行在客户体验、财富管理、数字化服务等方面持续领先,因此对高端客户服务经理、产品经理等岗位的薪酬设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招行薪酬体系注重长期激励,如股权激励计划覆盖较多核心骨干,增强了员工归属感与稳定性。近年来,招行在金融科技研发团队的投入不断加大,进一步推高了整体薪酬支出。

第九名:邮储银行(241.05亿元)

邮储银行以241.05亿元排在第九位,虽然总薪酬金额与四大国有大行相对较低,但在过去三年中实现了稳定增长。该行依托广泛的农村服务网络,承担着金融服务下沉的重要职能。邮储银行薪酬增长主要体现在基层网点员工待遇改善方面,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增设补贴项目,提升了员工满意度。同时,邮储银行加强了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引进,逐步优化薪酬结构,使其更符合现代银行发展趋势。

第十名:光大银行(218.95亿元)

光大银行以218.95亿元位居第十,是榜单中薪酬总额最低的企业。然而,其近三年薪酬增幅明显,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动能。光大银行薪酬政策紧密围绕全行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按照“绩效导向、内部公平、市场可比”的原则建立薪酬体系,薪酬分配持续向基层机构和基层员工倾斜;通过建立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平衡好当期与长远、收益与风险的关系,确保薪酬激励与风险调整后的业绩相匹配;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公司治理程序制定及调整。

整体趋势分析

员工薪酬的持续增长,是观察企业是否具备长期主义视野的指标之一。从上述十家企业来看,员工薪酬三年持续增长的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企业治理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以下几点可作为共性特征:

 行业集中度高:前十企业中,均为金融机构,其中8家是银行,2家为保险集团,说明金融行业在薪酬支出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这既与行业利润水平有关,也反映出金融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的战略性考量。

 薪酬增长与业务转型联动:多数企业薪酬上涨的背后,是其在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等方向的战略投入。例如,中国平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均在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招聘力度,导致高薪岗位比例上升。

 激励机制趋于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采用绩效导向的薪酬制度,将个人贡献与企业效益挂钩。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薪酬使用的效率,也有助于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

“中国上市公司员工薪酬三年持续增长TOP10”榜单不仅是对企业财务实力的反映,更是对其人力资本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检验。这些企业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持续加大对员工的投入,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企业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

值得注意的是,薪酬增长是建立在业务增长、效率提升和战略清晰的基础之上。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价值创造作用。如何在控制成本与激发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更多上市公司需要面对的课题。

此次由经济观察报发起的“寻找「受尊敬」企业”评选活动,正是希望通过多维度评估,挖掘那些真正具备长期价值、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标杆企业。员工薪酬的持续增长,或许正是这些企业“稳而新”成长密码中的重要一环。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金融市场研究院院长 主要关注银行、消费金融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