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英矽智能任峰:让AI制药自我“造血”目标是年年BD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10 14:05

编者按:

2025年,创新药已成为最具活力与突破性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掀起了股市投资热潮。在这股浪潮之中,一批中国药企正悄然转身——它们不再满足于快速跟进,而是勇敢挺进前沿领域,探索原创研发的深水区。我们试图探寻,这些企业如何在全球竞合、资本起伏与政策引导的复杂生态中淬炼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创新突围之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铃

2025年,明星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忙着做两件事,一是推进临床管线,在达成全球首个临床阶段药效概念性验证后,进一步验证AI平台跨领域、跨学科的赋能效应;二是加大BD(商务拓展)力度,希望做出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商业合作,将商业模式打通。

“现在,AI制药到了从技术突破到临床应用的阶段了。”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对经济观察报说。

任峰是拥有近20年经验的药物开发老兵,曾先后在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和知名合同研究组织(CRO)美迪西(688202.SH)任职。对他来说,从传统制药到AI制药的赛道转变让梦想近在咫尺:AI提高了药物开发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同时大大加快了研发速度。

在制药界,人们用“10年10亿美元”来形容做成一款原研创新药需要付出的成本,AI正在改变这一切。

任峰透露,通过传统的药物研发方式,做出一款有资格接受人体临床试验评估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需要合成数百到两千个分子,在英矽智能,只需要合成数十到两百个分子就够了,试错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传统制药方式找到PCC需要两年半到四年半,英矽智能只需要9到18个月,时间缩短到三分之一;传统制药方式找到PCC需要耗资上千万美元,英矽智能只需要200万美元—300万美元,成本降低到五分之一。

在全球创新药竞争中,中国AI制药企业还具备许多特殊优势。人才优势之外,强大的临床资源能大大提高临床试验的速度和质量。以英矽智能最为领先的在研新药Rentosertib为例,其临床Ⅱ期试验同步在美国和中国进行,在中国开展的临床研究用一年多时间就入组了71例患者并拿到积极数据,同期,在美国只入组了8例患者。

AI药物里程碑

2025年6月,英矽智能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Rentosertib的IIa期临床研究结果刊登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医学》上,这是AI驱动药物发现领域的重要临床里程碑。

在药物发现领域,AI早已在创新药物靶点发现和候选药物设计优化等阶段显现出加速流程的潜力。但在现实世界中,AI的临床影响还相对滞后,真正由AI发现并推进至临床试验的药物凤毛麟角。

在全球,有超过300条AI药物管线,但多数项目止步于临床Ⅰ期,少数折戟于高失败率的临床Ⅱ期。2023年4月,BenevolentAI的皮炎药物BEN-2293的IIa期试验失败,随即裁掉了一半员工;2023年10月,Exscientia的EXS-21546项目因未达治疗预期终止I/II期试验......多条管线的受挫让业内对AI制药的未来愈发担忧。

在AI制药领域,Ⅱa期临床试验有“死亡之谷”之称,Rentosertib打破了行业僵局。业内认为,其Ⅱa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标志着一个转折点:AI不仅可以更快更便宜地生成分子,还可以指导药物发现、降低开发风险,甚至有可能重塑药物研发范式。

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提名,Rentosertib仅耗时18个月,而现在,Rentosertib已成为全球进展最快的AI药物。与数以万计默默无闻的分子不同,从成为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开始,到进入临床后的每一个阶段,Rentosertib都备受业界关注。

Rentosertib的名字,来自它的主导开发者任峰,也象征着人类智慧在AI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有两个时刻让任峰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2020年12月,分子在小鼠肺纤维化模型上显示出药效时;另一次是2024年9月Rentosertib中国的临床Ⅱ期数据揭盲时。前者决定了Rentosertib这个分子是否能存在,后者决定着它会不会真的给人带来治疗价值。临床Ⅱ期数据揭盲时,任峰长舒了一口气,过去5年的努力没有白费,Rentosertib没有成为又一个倒在临床Ⅱ期的AI药物分子,甚至表现出了逆转IPF疾病进程的潜力,这是现有药物无法达成的治疗效果。

凭借AI的加持,英矽智能的第一个新药项目Rentosertib没有瞄准已知的靶点去做跟随性创新,而是选择源头创新,希望利用AI真正为行业树立标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从研发到验证,都是在黑暗中摸索。由于缺乏“前车之鉴”,Rentosertib的临床试验要根据分子和靶点的特性,从零开始选择人群、设计方案。从早期开发到进入临床试验,再到IIa期临床结束,在开发Rentosertib的每一个环节,任峰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某一个细节考虑不到,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甚至导致项目失败。

任峰希望Rentosertib能成为全球第一个进入III期临床的AI药物,并最终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AI药物,一旦实现,Rentosertib将成为整个AI制药行业的风向标。顺利的话,英矽智能将在2025年或最晚于2026年上半年开启Rentosertib的III期临床,做完III期临床约需要两年半到三年时间。

用BD“造血”

成立至今,英矽智能共完成11轮融资,总额超5.3亿美元。2021年6月,英矽智能C轮融资2.55亿美元。2022年6月—8月,英矽智能D轮、D+轮融资合计近1亿美元。凭借这些现金储备,英矽智能较平稳地度过了过去三年的创新药寒冬,但仍然不得不在2023年和2024年让一些新药项目“卧倒”,优先推进进展更快的项目。

2025年6月,英矽智能完成1.23亿美元E轮融资,任峰说,这笔钱足够支撑英矽智能后续的临床开发。另外,英矽智能于2025年5月第三次冲击港交所上市,希望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其临床开发。

在融资之外,英矽智能正在通过BD创造现金流。

2025年1月,英矽智能与意大利美纳里尼集团达成二次合作,以5.5亿美元总额对外授权一款潜在同类最佳肿瘤候选药物。这是英矽智能近三年第4次完成药物对外授权合作。通过4次BD,英矽智能最多可获得超过20亿美元收入。

目前,英矽智能同时探索着软件授权、管线对外授权以及自主研发药物等多种商业模式。任峰认为,从英矽智能的实践来看,“自研管线+license out”是其中确定性、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商业模式。

凭借AI的效率加持,英矽智能有30多条在研管线。任峰说,一方面,“自研管线+license out”能带来可观收入,另一方面,英矽智能不可能把30多条管线全部推进到临床,必须把其中一些项目对外授权换取更多现金流。他期待每年成功达成1—2个授权合作,如果连续多年实现这一目标,那英矽智能的商业模式就基本走通了。

任峰透露,近期,英矽智能还有一项已成形的BD计划即将披露。

英矽智能的BD不通过中介机构进行,而是自行组建了一支10人左右的BD团队,由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ex Zhavoronkov担任负责人,团队成员覆盖北美、欧洲和亚太区域。在做好管线授权工作的同时,BD团队能通过和客户的交流,了解他们更需要什么样的项目,将信息反馈给研发团队,进而驱动产品管线的结构优化,指导新药研发立项工作。

能够通过大公司的需求去指导管线选择,和英矽智能的特质有关。对于普通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来说,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管线不够专注、滞后,但英矽智能可以通过AI快速立项、快速交付临床前候选化合物,从而不错过BD的最佳时间窗口。

2025年,中国创新药BD进入一个新高潮,多家公司BD交易的首付款和总金额达到数亿美元和数十亿美元级别。与这些交易相比,英矽智能的BD首付款和总金额看起来似乎并不亮眼。

任峰不那么想,他认为,英矽智能的新药开发成本本就比普通Biotech更低,加上交易出去的分子都是还没进入临床阶段的分子,没有人体数据,前期投入并不大。在这样的前提下,数千万美元、数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总金额相当可观。

更多探索

2025年9月,英矽智能宣布,和迈威生物(688062.SH)、皓元医药(688131.SH)达成一项与ADC药物的筛选、产业化相关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英矽智能第一次切入ADC赛道。

ADC是个风口上的药物赛道,它被誉为“魔术子弹”,凭借独特机制和高靶向性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近几年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产生多款数十亿美元级别的重磅BD。

任峰说,由于缺乏ADC药物开发和生产的经验,也没有抗体团队,因此英矽智能主动去找同样坐落在上海张江的迈威生物、皓元医药合作。迈威生物有ADC研发经验,皓元医药是ADC赛道上较为领先的CDMO公司,但都尚未单独拥有一个完美的ADC技术平台。三方一拍即合,决定抱团去建立技术平台。

ADC药物研发涉及抗体、毒素(payload)和连接子(linker)三个关键要素,对生产的要求也比较高。目前,业内较成熟和靠前的ADC药物研发公司,往往采用自研或自研+CXO的形式。

英矽智能官宣的这次合作,则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ADC药物领域一个新的合作范式。任峰将其形容为抗体偶联药物研发的ABC新模式,即“AI+BioTech/BioPharma+CRO/CDMO”。

任峰认为,ABC模式能打通AI赋能、Biotech/Biopharma驱动与CRO/CDMO落地的全链路深度协同,集合几家公司的长处,加速ADC药物的研发进程。

建立战略合作后,英矽智能下一步要做的是真正做到项目上的落地。任峰透露,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英矽智能希望产出高质量的ADC项目,让这个三方共建的ADC技术平台得到概念验证。在这之后,可以去进行一些ADC项目的转让,或者为其他公司提供相关技术服务。

除了制药,英矽智能还在探索更多前沿领域,包括老龄化研究、可持续化学和农业创新方面。

比如,在农业领域,英矽智能在2021年与农业科技企业先正达植保开展合作,利用AI和深度学习加速发明和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植保解决方案。再比如,在可持续发展、老龄化研究等领域,英矽智能在2023年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沙特阿美达成了合作。

英矽智能很少对外高调宣传这些已经落地的项目。任峰说,对于一家AI驱动的公司来说,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好就很难了。他希望英矽智能先在其深度耕耘的生物医药领域,真正做到全球第一,然后再去拓展宽度。在其他领域,英矽智能暂时不会建立专门的团队,只是在有相关客户找过来时,为对方提供一些AI方面的服务或合作。

任峰解释,英矽智能切入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匹配大量对口专业人才,没有一个大规模团队,就无法知道这个领域里AI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落地、如何商业化。在生物医药领域,英矽智能内部光药物研发团队就有一百多人,而且主要专注于小分子研发,在抗体药物、ADC、多肽类药物等细分领域还有很多可扩展的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大健康新闻部记者 关注健康领域大公司、大医生、重要事件、人物。邮箱:zhangl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