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在东北亚的群山之中,隐藏着一处与长城、兵马俑齐名却鲜为人知的世界遗产——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年6月,这片承载着东北亚古代文明的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0处世界遗产,也是东北地区第一处且目前唯一一处独立存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它的如沈阳故宫是故宫的一部分、盛京三陵是明清皇陵的一部分、九门口水长城是长城的一部分)。2010年,它又跻身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列,其核心区的丸都山城、将军坟等遗迹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具备如此高的地位,它却仍是大多数人心目中陌生而小众的景点。
高句丽是谁?曾撼动隋唐的边疆强国
高句丽的建国历程可追溯至西汉元帝时期。当时的东北及朝鲜半岛被西汉王朝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建立政权,并在此地建了第一个都城。公元前3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将都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区),从此开启了集安作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
在集安的四百余年间,高句丽逐步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向成熟政权的转变。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修建城郭、整顿军备;第十代王山上王时期扩建了丸都山城,形成“平地城+山城”的双重都城格局,既便于日常治理,又能抵御外敌入侵;第十四代王好太王时期更是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征服了周边部落,疆域大幅扩张。
高句丽在发展过程中曾两次面临亡国危机。公元12年,王莽篡汉后试图削弱边疆政权,派军攻打高句丽,虽一度攻破都城,但未能彻底灭国;公元342年,前燕慕容皝(huàng)亲率大军进攻高句丽,焚毁丸都山城,高句丽第十三代王故国原王狼狈出逃,不过凭借坚韧的恢复力,政权最终得以延续。高句丽的鼎盛时期出现在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好太王)至第二十代王长寿王时期,此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抵辽河,南跨朝鲜半岛北部,北达松花江流域,成为东北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强权。
为了避开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公元427年,长寿王出于战略考量将都城迁至平壤(今朝鲜平壤市),此后高句丽在平壤延续了241年,历经19代王,直至灭亡。
虽然两次被中原王朝差点灭国,但高句丽可从来不是一个弱国。隋唐时期,高句丽成为威胁中原王朝边疆稳定的“心腹之患”,还时常联合突厥等势力对抗中原,严重挑战了隋唐的宗藩秩序。隋炀帝自大业八年(612年)起三次御驾亲征,但第一次在萨水之战中被高句丽名将乙支文德击溃;第二次因杨玄感叛乱仓促撤军;第三次虽逼高句丽求和,但国力已被耗尽,最终引发隋末农民起义。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九年(645年)亲征,攻克辽东多座城池,却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遭遇高句丽铁腕军事统帅渊盖苏文的顽强抵抗,加之寒冬来临、粮草不济,不得不班师回朝。
直到唐高宗时期,唐朝调整战略,采取“先灭百济、再围高句丽”的策略,终于在公元668年攻破平壤,最终灭亡高句丽。之后,唐朝将其纳入安东都护府管辖。大量高句丽贵族和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总数约数十万,他们逐渐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如盛唐名将高仙芝便是高句丽后裔;另有部分高句丽人逃往新罗或突厥,最终也融入当地族群。
遗址分布:跨越三国的文明印记
高句丽遗址如今广泛分布在中国、朝鲜和韩国境内。中国境内以集安和桓仁为核心,朝鲜境内集中在平壤周边,韩国则以庆州地区的新罗遗址群中保留有部分高句丽文化遗存。其中,集安作为高句丽迁都平壤前(公元3年~427年)的都城所在地,保存了最完整的早期王城和王陵遗迹。
集安的高句丽遗址沿鸭绿江右岸呈带状分布,东西延展30余公里。最具代表性的丸都山城,其利用山势构建的防御体系堪称古代军事工程的典范,城墙随地形起伏,设有瓮城、马面、瞭望台等设施,至今仍能看到当年烽火台的遗迹。
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的陵墓,长寿王享年98岁,是高句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君主。该墓高13.1米,由1100余块花岗岩巨石砌筑而成,墓室顶部覆盖着一块重达50吨的整块石板,其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而好太王(高谈德)碑刻有1775个汉字,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详细记载了高句丽建国神话、好太王功绩及对外战争史实,是研究高句丽历史最珍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其书法在清末名噪一时的碑刻。
除此之外,集安还发现、发掘出了大量高句丽贵族与平民的墓葬,其形制与面貌都与中原地区的墓葬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出高句丽人独特的信仰体系。
文物见证高句丽生活
从高句丽遗址发掘出的文物目前都收藏在集安博物馆,它们如同打开历史的密钥,为我们揭开这个古老王朝的生活图景。
出土文物中,马具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很多鎏金制品,可见高句丽人对于马的喜爱和重视。高句丽地区出产果下马,身材较矮,便走山路,是高句丽常用的座骑。马上配备精良的马具,有鞍桥、马镫、衔镳、马铃、当卢、节约、杏叶及各种带饰。高句丽王和贵族经常使用鎏金马具,鞍桥、马镫等经过鎏金制成,金光灿然,有高贵之象。工艺是由中原与北方民族传播而来,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鎏金素面马具和鎏金镂空马具最具代表性,揭示了高句丽高超的生产制作水平,对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马具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句丽人长期生活在浑江流域和鸭绿江中游地区,在山林中狩猎,在江边捕鱼,出土文物显示了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痕迹。铁钉履、鎏金钉履适合走崎岖而滑的山路,大量铁鱼钩则表明了他们的捕鱼生活。
高句丽是个善战的民族,除了史料记载外,出土的大量武器也可以看出他们这种特性。
完都山城和国内城如今都只剩一点残留的石墙,但从两处遗址发现了很多建筑材料,可以看出当年的这两座城池的建造有多么精心,每一块砖都有特殊的花纹。
高句丽遗址中还发现了几座壁画墓,壁画以朱红、石绿、赭石等矿物颜料绘制,内容涵盖宴饮、狩猎、战争、神话等场景。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研究高句丽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的直观资料。不过,目前这些墓暂时都未向游客开放。
寻访指南:触摸千年文明的痕迹
集安属于通化市下辖的县级市,如果你也想来探访这片沉睡的文明遗址,可先乘坐9月底刚刚开通的沈白高铁抵达通化站,再乘坐长途汽车或包车前往,车程约1个半小时。集安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包含集安市博物馆、好太王碑、将军坟、丸都山城等景点,建议安排1~2天时间深度游览。
第一天可先参观集安市博物馆,系统了解高句丽历史文化,再打车前往好太王碑和将军坟,感受王陵的恢宏气势;第二天则适合游览丸都山城,沿着城墙遗址徒步,俯瞰群山环抱的遗址全貌。与完都山城同在一起的是高句丽墓葬群,面积相当大,里面有一百多座规模巨大的坟墓,仅仅围着走一圈,也需要近一个小时。
结束游览回到城里可再去游览国内城遗址,这些遗址与城市融合在一起,古老与现代交叠,别有一番滋味。
图片 | 宋燕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