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宣布对三家全球顶级奢侈品牌——古驰(Gucci)、蔻依(Chloé)与罗意威(Loewe)处以总额 1.57亿欧元(约合1.82亿美元) 的罚款,理由是这些品牌在欧洲市场通过设定最低销售价格、限制折扣区间等方式,干预了零售商的自主定价权,违反了欧盟竞争法。
这一处罚案,再次揭开了高端时尚产业“价格话语权”的隐秘逻辑:在以稀缺、形象与溢价为核心的奢侈品世界里,品牌的“定价控制”既是商业策略的一部分,也往往是触碰监管底线的灰色地带。
欧盟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三大品牌在过去数年中,通过内部指导价格和合同约束,禁止合作零售商自由调整线上与线下售价,要求其遵循“建议零售价”或限定折扣上限,并控制打折期的开放时间。这种做法,实质上让“独立零售商”沦为品牌渠道体系中的价格执行者。
欧委会在声明中指出,这一行为削弱了市场竞争,使消费者“为同样的商品支付了更高的价格,且缺乏多样化的购买选择”。
“这一决定向整个时尚行业乃至更广领域发出了强烈信号——欧洲不会容忍此类行为。公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的原则,适用于所有人。”欧盟反垄断专员特蕾莎·里韦拉(Teresa Ribera)在记者会上说道。
根据处罚结果,古驰母公司开云集团(Kering SA)被罚款 1.197亿欧元,金额居首;蔻依母公司历峰集团(Richemont)被罚 1970万欧元;罗意威所属的路威酩轩集团(LVMH)则被罚 1800万欧元。
三家公司均未否认违规事实,但表示“与欧盟积极合作,案件已通过合作程序得以快速解决”。开云集团在声明中称:“相关风险已在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充分计提并完全覆盖。”蔻依方面则强调,公司“对此事高度重视,并以最严谨态度应对”。罗意威方面也表示,将“继续严格遵守竞争法运营”。
对于大多数行业而言,价格竞争是市场活力的象征,但对于奢侈品牌来说,“价格稳定”几乎是品牌价值体系的基石。
“在奢侈品市场,价格不仅仅反映成本和利润,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心理预期。”法国ESCP商学院品牌战略教授弗雷德里克·戈丹(Frédéric Gaudin)指出,“当价格出现无序波动,品牌的尊贵性与稀缺感也会随之稀释。”
正因如此,奢侈品牌往往采取严格的分销体系管理:线上价格须与线下保持一致;代理商不得随意折扣;清仓活动需经品牌批准。这些规则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品牌形象、维护渠道利润,但在欧盟法律框架下,却可能构成“纵向价格垄断”(Resale Price Maintenance, RPM)行为。
事实上,这并非欧盟首次对奢侈品牌的定价策略出手。2018年,奢侈运动品牌彪马(Puma)与耐克(Nike)均因限制跨境电商销售被调查;2021年,欧洲对化妆品巨头娇兰(Guerlain)与香奈儿(Chanel)的渠道价格管控提出质疑。欧盟在竞争法中强调,任何限制分销商自主定价的行为,都可能损害消费者福利。
此案的爆发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欧盟在数字化零售时代强化市场监管的又一体现。
早在2023年4月,欧盟监管机构就突袭搜查了数家时尚企业总部,寻求涉嫌价格操纵与渠道垄断的证据。据彭博社报道,此次罚款案正是那次“突袭调查”的延续。
对于奢侈品牌而言,这种监管压力正与行业内部的“高端化焦虑”交织在一起。
过去三年,尽管全球生活成本危机加剧,但奢侈品行业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欧元,较疫情前增长近四成。然而,这种增长的背后,是品牌通过“限价提价”来强化盈利的策略。
“当中产消费者被挤压,品牌需要让顶级客户群体感到他们购买的东西依旧稀缺、独一无二。”时尚产业分析师Carla Bianchi评论道,“这让奢侈品牌更倾向于以‘价格纪律’来维护品牌金字塔的顶端光环。”
换言之,价格不仅是利润工具,更是品牌身份的护城河。而欧盟此次出手,正是在挑战这种“光环下的特权逻辑”。
尽管罚金总额对于这些巨头而言并非致命打击——开云集团2024年营收达172亿欧元,LVMH更高达847亿欧元——但其象征意义却不容忽视。
欧盟的反垄断执法正在向更精细、更具象的层面延伸。以往,反垄断聚焦于科技平台或能源垄断,如今则深入至品牌与零售之间的“微观博弈”。这反映出欧洲监管者对于“隐性垄断”与“结构性不公平”的敏感度提升。
“这起案件对整个时尚行业而言,是一个警示。”伦敦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竞争法合伙人Katrin Hausmann指出,“欧盟传递的信息是:无论品牌多么高端,只要存在限制竞争的行为,就必须承担相应后果。”
同时,业界也在反思:在全球供应链趋紧、电商渠道扩张、灰色市场横行的背景下,奢侈品牌是否还能维持传统的“绝对定价模式”?还是必须在合规与稀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从布鲁塞尔的角度来看,维护市场公平是制度正义;但从巴黎的角度看,控制价格是品牌生存的理性策略。两者的冲突,恰恰揭示了当代奢侈品商业逻辑的悖论——奢侈品依赖“人为稀缺”,而监管则要求“市场透明”。
正如业内评论所言:“奢侈的本质,是用价格筑起心理的围墙。而欧盟此次行动,正是在敲打那堵墙的边界。”
短期来看,这场罚单不会撼动古驰、蔻依或罗意威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但长期而言,它将迫使奢侈品牌重新审视全球合规体系与分销结构。
在消费趋于理性、监管趋于严苛的欧洲市场,品牌需要的不仅是“高定美学”,更是“法治美学”——懂得在规则之内重塑稀缺。
从1.57亿欧元的罚单,到背后隐含的市场结构变迁,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价格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权力、稀缺与信任的较量。
奢侈品曾以“定价权”掌控欲望,如今,却必须在法律与市场的交界处,重新定义何为“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