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工笔牡丹画,乡村文化新名片|乡村新图景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15 19:43

张良小的时候,父亲曾指着书画院里的白杨树林告诉他,等他长大了,就把这些树砍了卖钱送他上学。

张良的父母是山东菏泽巨野县里较早一批从事工笔画行业的农民,2000年,他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招收第一批学员免费教授工笔画,吸收了一批因没有就业机会而闲赋在家的农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

为了让学员们有统一的绘画环境,2003年,在巨野县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张良的母亲徐凤秋在巨野县董官屯镇创办了鲁西书画院,盖了三排平房,为有需要的学员免费提供住宿。在培训学员之余,徐凤秋夫妇通过承接工笔画订单养家糊口。

徐凤秋向经济观察报回忆,鲁西书画院成立初期曾陷入渠道开拓的困境:彼时交通与信息闭塞,她和丈夫背着画包、凭着地图册,挨家挨户走访画廊、跑遍各类展会;直到 2008 年,他们接到北京一家大酒店的订单——定制500幅四尺对开工笔画,这让书画院得以起死回生。

巨野县是中国文联命名的“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也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命名的“中国工笔画之乡”。巨野县政府曾发文称,巨野工笔牡丹画作品远销美国、法国、新加坡等4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国工笔牡丹画市场份额的80%。而鲁西书画院以“成立最早,规模最大”为招牌向外界打出声量,成为当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2023年,徐凤秋获评省级非遗项目工笔牡丹画代表性传承人。同年,为缓解母亲在书画院操持的压力,张良带着妻女离开了打拼16年的北京,回到鲁西书画院。如今,鲁西书画院已免费培养了6000余名书画人才,带动就业7000余人。

徐凤秋正在指导学员作画(罗文利/摄)

20多年过去,为了腾出空间建设书画院二期综合培训楼,那片见证张良和书画院成长的树林只剩下围墙边的一排白杨树。张良和妻子马龙云也将以此楼为新起点,见证书画院的又一次成长:2025年4月,董官屯镇政府出资筹建的新综合楼投入使用,一层作为书画院展厅,二楼是学员培训室,三楼是画师创作室。学员们每人一个画桌,手持两支毛笔,一支色笔上色,一支水笔晕染,牡丹花瓣在一遍遍的渲染下逐渐清晰起来。

为工笔画找销路

回到鲁西书画院,摆在张良和马龙云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为画师们的工笔画作品找出路。

马龙云在回乡接任鲁西书画院的副院长职务之前,曾与丈夫设立鲁西书画院的北京工作室,并辗转在北京的各大展会,组建艺术品营销团队,为鲁西书画院的作品拓展全国市场。

2020年至2022年,线下画廊和展会等传统渠道陷入停滞,马龙云便开通了线上售货,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订单。除了马龙云自己开辟的渠道,县里也帮助书画院建立了销售平台。

为了将书画产业打造成“组合拳”,巨野县政府在2023年9月启动了巨野书画交易市场和巨野书画街建设,仅用一个月完成改造,并于当年10月1日开市运营。这个市场整合了工笔画装裱、销售、展览等产业链,并设立“阴历逢十开市”的常态化交易机制,成为全国首个以工笔牡丹画为核心的规模化专业市场。

渠道暂时打通了,马龙云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承接需求。菏泽是牡丹之乡,巨野工笔画的核心主题是牡丹,鲁西书画院的学员培训也是从牡丹练起,徐凤秋更是以一手精品牡丹名动业内,但客户的需求有时远不止牡丹。

马龙云想,牡丹花鸟题材是巨野工笔画的“拳头”,不能放弃,若能设计出更多“牡丹+”的创新题材,或许能在市场中找到受众。比如,在牡丹花丛前添绘骏马,以契合马年的需求;创作月下牡丹图,适配中秋、春节等节日主题。

国庆假期开工后第二天,书画院里有10位学员正在练习作画,还有16位技艺成熟的画师正在参加强化培训课,这次的课程主题是绘画“凤戏牡丹图”。

画凤凰,是马龙云最近刚刚接触到的客户需求,尽管订单流程尚未走完,但马龙云希望画师先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练手,为后续的正式创作做好准备。马龙云说,鲁西书画院的培训以“先花后鸟”为练习节奏,到进阶阶段,会让学员用鸟类练习替代基础的蝴蝶,而其中最难的,正是鸟类羽毛的画法,力求根根分明。

马龙云深知客户的“刁钻”需求,画面的颜色、线条不能有丝毫瑕疵,纸张墨点更是大忌,为避免残次品流入市场扰乱价格,马龙云通常会将残次品当场销毁。 

目前,马龙云也在承接部分海外订单,同时通过电商扩大鲁西书画院的海外知名度。不过,鲁西书画院仅有工笔牡丹画这张名片还不够,马龙云还需要应对沟通成本、海外运输成本等现实难题。“单幅画作若运费太高会挤压利润,目前我们是建议客户将订单转至广州的海外转运中心来解决这一问题。”马龙云说。

现在,鲁西书画院的订单每月不断,画师按照计件形式核发工资,熟练画师能得到每月约3000元的工资。

培养画师人才

“工笔画要想发展成为产业是很有难度的。”马龙云说。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主打“精谨细腻”的画种。完成一张工笔画,步骤分为起形、勾线、渲染、收尾调整,最终装裱等过程。

其中,渲染是工笔画呈现出细腻感的核心,需要画师在薄薄的宣纸上进行多层薄染,而非一次厚涂,具体步骤再细分为分染、罩染、统染、提染,最终让色彩自然渗透,塑造色彩的体积感,强调出画面的虚实关系。

通常来讲,一幅小尺寸的工笔画,即便是熟练画师,也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完成,这不是流水线上一人画一片叶子的“工业化”作业,每一幅都需要画师一笔上色、一笔晕染精心绘成。

鲁西书画院想要培养的不仅是视工笔牡丹为特长的“业余爱好者”,也不仅是能够承接订单的“画师”,更希望能培养出有创作能力的“画匠”。

从画师到画匠,是从临摹到创新的天堑般的鸿沟。

徐嫚嫚18岁时跟随徐凤秋学习工笔画,现在是鲁西书画院培训部负责人。从少年时加入鲁西书画院,到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徐嫚嫚作为较早跟随徐凤秋学习的学员之一,她经历了书画院从最开始的三排平房,到现在一幢三层综合楼的发展。

和徐嫚嫚同期拜入徐凤秋名下的同学里,有的结婚生子后不再以工笔画为生活重心,有的还能继续在画院画画、担任讲师。除了培训学员,徐嫚嫚也在摸索着进行创作,已经获得不少奖项,目前已经是山东省美术协会的成员之一。

鲁西书画院内的部分学员还处在在培训阶段。徐嫚嫚的任务就是带着零基础的村民通过培训和练习,完成勾线、染色直至最后完成作品,考核出师后,若村民有意愿留下成为画师,可以从书画院接受订单,还可以兼顾接送孩子、照顾老人,得到一份除种地外的收入。

巨野县政府2025年5月的数据显示,巨野县书画从业人员有2万余人,农民画师有1.3万余人,2024年实现书画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

文化富农

在鲁西书画院里,有一位退休不到两年,刚学习工笔画不到两个月的陈阿姨,被张良赞为“天才”,陈阿姨只练笔了3幅小画,就被徐嫚嫚认可,允许进一步练习中幅尺寸的画作,从勾线到渲染,陈阿姨只用了其他学员一半的时间。

“退休一年多,我才知道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有这么好的学习场所。”陈阿姨告诉经济观察报,她家就住在隔壁村,每天骑电动车15分钟即可往返,除了下雨天不便出行,陈阿姨朝九晚五准时来到书画院练习工笔画。

眼前这幅长约180厘米,宽约97厘米的六尺牡丹图,陈阿姨已经完成绿色部分的叶片渲染,目前正在对牡丹花瓣进行第三遍渲染,视渲染程度不同,陈阿姨可能还要进行2-3遍的上色。陈阿姨手边所用的宣纸、毛毡、墨水、颜料、毛笔,均由书画院提供,陈阿姨不必花费一分一毫。

聊到进阶画师们都在学习画凤凰来更好地承接订单,陈阿姨有一些向往,“如果我能学成出师,老师们也能看得上我的画作,以后能帮院里接订单,我自己也能赚点外快,挺好的。”陈阿姨说。

正在练习工笔牡丹的陈阿姨(罗文利/摄)

除了培训和销售牡丹画作,鲁西书画院还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发研学、旅游等多场景的创收项目。

在鲁西书画院新建成的综合培训楼背后、一排白杨树下,有两处院门直通隔壁正在建设中的牡丹园。等到来年牡丹开花时节,这里将会打造成集展览、培训为一体的书画基地,配套观光牡丹园、步道,将“书画+旅游”结合发展。

董官屯镇党委书记谷海林告诉经济观察报,书画产业在董官屯镇本身有产业根基、有人员脉络,从培训学员到培养画师,再到工笔画的加工和销售,都有成熟的产业链,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已经学有所成的画师,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后再走向创业道路,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谷海林说,镇上大力发展农民书画培育体系,为的就是让乡亲们在农耕之余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老人不再老无所依,让孩子们不必成为留守儿童。

2024年3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徐凤秋提出关于支持农村绘画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建议,希望从国家层面建立农民书画人才支撑体系,设立国家文旅发展专项基金,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徐凤秋介绍,农民画师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技艺突出的月收入过万元,远超当地农村务工水平。巨野县书画交易市场负责人张敏告诉经济观察报,该平台还在努力追求销路创新,开发有经济效益的衍生品,增加工笔牡丹画的附加值,推动书画市场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大消费新闻部记者 长期关注文娱行业、零售消费,专注探索产业和公司背后的人物和故事。新闻线索可联系luowenl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