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财富管理市场正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随着房地产这一传统“避风港”的光环逐渐褪色,高达300万亿元人民币的居民可投资资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配置抉择。在10月19日举行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苏河湾大会”上,申万宏源证券董事长刘健直言,当前金融市场在产品类型、投资策略、跨境渠道和服务分层等方面仍存在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投资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全球化、多元化配置的需求,需要通过系统性创新来破解这一供需矛盾。
刘健在演讲中描绘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显著变化:居民家庭资产中房地产投资占比已从近七成显著下降,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占金融资产的比例稳步提升至15%左右。同时,30岁以下年轻投资者占比已达30%,他们对投资便利性、全球视野与风险分散有着更高要求。
居民财富格局生变,多元配置需求凸显
中国居民财富管理市场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迁,呈现出规模持续增长、配置加速转型、需求日益多元的显著特征。从总量维度观察,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居民财富规模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据贝恩咨询的数据,中国私人部门可投资资产总量已突破300万亿元人民币,高净值人群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位,这一庞大的资产基数为财富管理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在资产配置结构层面,中国居民家庭正在经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转变。长期以来,房地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曾接近七成。然而,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房地产在家庭资产中的比重已显著回落,而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持续提升。其中,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在金融资产中的配置比例已稳步提升至15%左右,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保险及黄金等大宗商品也逐渐成为资产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转变既反映了居民投资理念的成熟,也体现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结构的代际变迁。随着人口结构的更替和数字金融的普及,年轻投资者正成为市场中日益活跃的力量。数据显示,30岁以下股票投资者占比已达到30%,这一群体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投资特征:他们不仅追求资产增值,更注重投资过程的便捷性,具备全球资产配置视野,并对风险分散有着更为理性的认知。这一群体对数字化服务体验有着更高要求,对创新金融产品接受度更高,同时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需求更为强烈。
金融产品供给现存问题
“从金融产品供给看,当前金融市场产品体系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刘健称。
在资产类别上,尽管以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传统产品体系已较为完善,且我国市场容量及交易规模均位居全球前列,但在绿色金融工具、跨境ETF、商品及衍生品等创新产品上,国内产品供给明显不足。现有投资产品之间的风险关联度偏高,行情向好时多数投资产品普遍上涨,行情走弱时又集体下跌,居民财富管理难以真正实现分散投资。
在配置策略上,近年来国内投资者对稳健型投资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目前多数稳健收益类产品主要依赖固收类资产的稳定性,未能充分发挥大宗商品、非标资产、权益类及量化策略等组合优势,宏观对冲、商品策略、结构化收益增强等复杂策略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不足。
在投资渠道上,以沪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了居民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但跨境配置的便利性及覆盖面仍显不足。截至2025年9月,内地公开销售的北上(香港)互认基金共计41只,基金规模约2400亿元,互认基金规模及占比都明显偏低,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跨境投资需求。
在投资分层上,当前我国针对普通投资者的普惠型投资产品供给明显不足。近年来以信托、家族办公室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在丰富高净值人群投资产品体系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整体来看,我国财富管理的分层服务体系尚不成熟,针对不同投资者群体的工具设计和产品匹配不足。
构建多层次产品生态的路径探索
“为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能力,围绕加大金融产品供给和创新,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面对供需失衡的现状,刘健提出了五个关键路径,以系统性地构建财富管理产品新生态。
一是加快丰富可直接投资的资产和产品类型。他建议,应大力拓展ETF产品边界,重点发展宽基指数、商品、外汇及跨境ETF。同时,探索将居民长期投资与税收优惠相结合,引导资产管理机构发行更多中长期限的多资产组合产品,并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加大配置。此外,还需积极发展绿色债券、碳信用衍生品等工具,并依托统一的ESG评价标准提升信息透明度。
二是进一步丰富产品策略,形成覆盖全资产、多策略的广谱产品体系。要适度提升权益类、商品类及另类资产在产品体系中的占比,积极发展衍生品市场,为投资机构降低交易与对冲成本。利用衍生品工具,在传统“固收+”基础上融入商品增强、量化对冲、结构化收益增强等策略,拓展多元化收益来源。稳步推动公募基金、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更灵活地运用期货、期权及场外衍生品工具进行风险管理。
三是不断丰富互联互通机制内涵,扩展覆盖范围。资产管理机构需加大在跨境ETF、跨境收益互换及跨境衍生品上的创新力度,开发聚焦不同区域与主题的跨境投资产品。同时,应持续丰富跨境理财通、ETF互认等机制下的产品类型,探索引入跨时区、跨币种的结构性产品,并逐步将投资标的拓展至海外REITs、高收益债券及私募基金等资产。
四是加快推进财富管理的服务分层,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刘健强调,必须构建覆盖高净值、中产及普通投资者的全品类产品体系。在服务高端客户全球化、定制化需求的同时,更要大力发展面向大众的普惠金融产品,如宽基指数、公募REITs等,并通过专业的投顾服务引导其转变以存款和跟风投资为主的传统模式。此外,需顺应年轻化、数字化趋势,围绕新经济领域推出创新型指数与数字金融产品。
五是依托专业机构买方投研优势,赋能投顾业务高质量发展。刘健以申万宏源证券为例,说明公司正将自身在大类资产配置、指数化创设等领域的买方投研成果,系统运用于投顾业务发展。未来,还将积极探索AI等金融科技与投顾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千人千面”的场景化服务,打造与传统产品销售模式的本质差异。
刘健的发言揭示了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核心矛盾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供给质量”。居民资产配置的结构性转型,正推动行业从同质化竞争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设与资产配置能力比拼。
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正转向如何通过专业化、数字化、全球化手段,将居民财富有效配置至实体经济与全球市场。构建多层次产品生态不仅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转型、践行金融为民的重要责任。申万宏源等机构的探索表明,行业正步入一个由深度研究、科技赋能和客户洞察驱动的新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