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25-10-19 19:41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在山东重工·潍柴动力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青岛召开。此前,山东重工集团(下称“山东重工”)在海外四大区曾举办了4次类似活动。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全球超过140个国家、近2500名海外合作伙伴前来参会。
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宛如山东重工全球化的缩影,从参会者的身份就能反映其全球化的布局。参会者中,有的是来自欧洲的子公司高管,有的是来自美洲的供应商,有的是来自中东的大客户,有的是东南亚的合作伙伴……
山东重工总部位于中国济南,主营业务涵盖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智慧物流、海洋交通装备等6大板块,旗下拥有潍柴动力、中国重汽、山推股份、中通客车、意大利法拉帝、德国凯傲集团、美国德马泰克等品牌。2024年营业收入5500亿元人民币。
山东重工总经理王志坚表示,2025年,该集团预计出口收入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相比于2020年出口收入200亿元,“十四五”期间其出口收入5年翻了5倍。加上海外子公司收入,山东重工海外总收入占比将达60%以上,成为一个高度全球化的工业装备集团。
全面出海 百舸争流
此次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山东重工集团发布了最新出炉的业绩数据:2025年1至9月份收入接近44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9%。
在王志坚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受到了“两新”(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政策刺激;另一方面则是该集团出口业务的突飞猛进。
据统计,2025年1至9月份,山东重工出口收入7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以上,预计全年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是2020年出口收入5倍。
山东重工海外总收入占比之所以高达6成,源于各核心子公司纷纷出海。在全球化战略引导下,旗下潍柴动力、中国重汽、陕汽重卡、潍柴雷沃智慧农业、山推股份、中通客车等子公司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山东重工集团副总经理,潍柴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马常海介绍道,今年1—3季度,潍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00多亿元,同比增长6%。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坚持两条腿业务——除了把国内业务做好,视野还要看向国际市场。
今年1—3季度,潍柴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增长在30%以上,达到历史新高,有力地规避了国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进入AI人工智能时代,国内外都在数据中心,需用备用电源。在海内外市场,潍柴集团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大缸径业务,从2023年只有几十台,到2024年实现销售数百台,今年1—3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00%,有力地支撑了传统业务的增长。
“潍柴集团未来的增长点就在出口,这一点深信不疑。”马常海如是说道。
今年1—9月份,山东重工旗下中国重汽集团(下称“中国重汽”)重卡出口销量实现11.1万辆,同比增长24.5%,保持中国重卡出口首位,其中9月份单月重卡出口首次突破1.5万辆,刷新中国重卡出口行业的新纪录。今年以来,该企业在非洲、东南亚市场销量也分别同比增长37.4%和41.5%。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刘正涛认为,中国重汽重卡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观环境来看,近年来中国重卡出口总量大幅增长,品牌认可度持续提升,在全球重卡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客观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增长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主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物流、基建领域高速增长,海外重卡需求总量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5年中国重汽出口销量预计将达到15万辆,将是2020年的3倍。”中国重汽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洋向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道,这得益于企业过去20年在海外建立的三大优势:一是中国重汽在海外建立有44个代表处、105个办事处,300家经销网络;二是建立更加有效的售后服务配件网络来实现价值增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在价格上火拼;三是实现了全球化的本地化,不是把精力放到内卷上,而是与欧美品牌同台竞争,在巴西、印尼、中东、欧洲等区域,通过本地化降低卡车成本,提升技术水平。
今年1—9月份,山东重工旗下中通客车海外业务占比更是达到70%,海外收入同比增长40%。在智利,中通客车一次性获得895台公交车订单,7月份智利总统亲自参加中通客车下线仪式;在迪拜,今年中通客车有100辆公交车进入该国市场,是中国客车产品首次进入迪拜公共交通领域;吉尔吉斯总统更是亲自到中通客车提取1000辆的订单。
中通客车董事长王兴富指出,今年1—9月份,该企业海外销量呈现个位数增长,但收入却增长了40%,从中可以看出中通客车逐渐向高端市场渗透。比如,迪拜、新加坡、丹麦,中通客车进入的都是高端市场。这得益于企业依托山东重工商用车全产业链优势,借助与潍柴、重汽等紧密合作,在研发平台、销售渠道、服务网络等方面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用。
全球化对冲局部市场风险
“过去一年,山东重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达60%。其中有30%是凯傲、法拉帝、博杜安等海外子公司的营业收入,还有30%则是中国本土产品在海外本地化的制造和销售所得。”王志坚分析道,山东重工一直在追求高度全球化的均衡产业布局。这样的好处是,当局部市场发生变化和波动时,整个集团能够凭借全球化布局来对冲局部的市场风险,以免有较大的周期起伏和波动。
不过,占总收入6成的业务在海外,山东重工的全球化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王志坚在走访海外市场时发现,合作伙伴最深的感受就是,与欧美企业相比,山东重工从产品到技术的响应速度更快。这或许是褒奖,但王志坚却看到了其中隐含的问题:“要辩证的看待,这一现象还可能说明我们面临质量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更精准的识别市场需求、加快产品迭代升级。”
王志坚还指出,山东重工全球化要做到深度本地化,产业链、供应链一定要跟上。不管是本土还是海外供应商,都要跟随企业整车整机本地化的步伐快步走出去。这样才能携手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挑战,共同抢抓未来的市场机遇。
同时,山东重工旗下众多子公司纷纷出海,各有其网络与资源,整个集团也面临资源整合、协同的难题。
山东重工国际商务部部长兰俊杰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道,目前山东重工旗下全部企业共有海外渠道超过1000家,有些渠道既代理中国重汽的产品,也代理其他子公司的产品。山东重工始终聚焦主业,走相关多元化的道路。这使得集团不同产品之间的协同性比较强,客户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强。目前企业自设了38家海外贸易平台,整合资源与市场需求,效率最大化。
过去五年,中国的供应链体系和整体制造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深有体会:无论是商用车、动力系统,还是工程机械产品,中国品牌已具备与欧美、日韩主流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兰俊杰表示,走国际化、出海之路是必然选择。未来,该集团将以更高价值的产品、更高科技含量的产品,逐步走向海外高端市场。他认为,中国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引领性的新能源转型和智能网联产品的创新突破。这是中国现阶段所具备的“人无我有”的战略优势。
按照规划,未来,山东重工将重点发力新能源、数智化、后市场、全球化四大战略方向,加快海外本地化布局,推动研、产、供、销、服、金融、品牌等全要素一体化运营,挖掘无限广阔的全球市场。同时,山东重工设定了“打造科技领先、绿色发展,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跨国集团”的战略愿景和“2030年营业收入1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